第三十二章劫后余生 日军护路的部队被抽调大半参加扫荡,面对317团凌厉的攻势。特别是他们有山炮,具备攻坚能力。据点的鬼子伪军不敢出来迎战,连连告急。 看到扫荡目标大半完成,坂井大佐不得不抽调队伍回援。清风山的压力减小了。 那天,王家安一直坚持到尹东霞等十几个人缒下悬崖。掩护部队也剩下七八个人了。大部分同志死于敌人的炮火,往往被炸得尸骨无存。 家安决定带这几个人向西边树林突围。按目前的形势,家安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尽了全力。能突围活下去,就不要轻易选择牺牲。 硝烟中炮弹频频爆炸,家安等七八个人从西侧溜下山,往树林里跑去。树林里的皇协军以逸待劳,开火了。家安端起刺刀,在树林中蛇形跑动,尽量避开敌人瞄准。 在连续捅翻了几个伪军之后,无人再敢抵挡他们。家安一边跑一边大喊:“是中国人的给我闪开!” 也许是吓破了胆,也许是偶然良心发现,反正家安他们冲了出来。七八个人现在剩下四个人了。这可是一个三十九人的整排。就剩四个人,而且无一不带伤。 跑出来之后王家安辨别了下方向。他们还要去寻找尹东霞他们。无论如何警卫任务必须完成。 几个人走着走着,就遇到了鬼子搜山的部队。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家安带领大家爬到一颗枝繁叶茂的松树上。靠树叶遮蔽很侥幸地躲过了搜索。 夜晚终于降临了,鬼子汉奸不敢在树林里过夜。就统统退出去到开阔地宿营。 灼灼篝火里,传来鬼子汉奸的说话声。可以说自扫荡开始一来,八路军和根据地都损失惨重。局部胜利并没改变古城地区敌强我弱的整体态势。我军除了打仗,还要掩护群众和机关转移。这一点大大延缓了机动性。 第二天晌午时分,鬼子居然大规模后撤了。一路上枪炮声响个不停。整个清风山区已经被他们占领,划区搜剿还没完成,怎么就急急离开? 王家安带着三个战士,循着鬼子的足迹打冷枪。直到把子弹打光。在寻找尹东霞他们的路上,有个跑肚拉稀的汉奸被抓住了。一审问才知道,原来古郡城遭到了攻击。铁路交通也中断了。 王家安想到,古郡附近有能力发起如此攻势的,就只有季虎亭部国军317团。这个团如今三千多人,且装备精良。 费尽周折,王家安找到了藏在峭壁裂缝中的尹东霞等人。除了两个人崴了脚之外,并没有伤亡。他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了,弹尽粮绝又渴又饿。实在坚持不住,大家就原地休息。 日光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全是悲愤和憔悴。王家安用一种藤草编了几个套子下到各处,下午去看居然套了两只野兔。大家欢天喜地把野兔收拾了,抹上一点盐巴,架在火堆上烤着吃。 家安还有一个本事,就是用藤草编织箱笼。这种草韧性很足,箱笼看起来简陋粗笨,家安却能利用野兔内脏下到潭水里钓鱼。这都是山林打猎中学来的本领。 “要是有一口锅就好了,大家歇歇就能喝到肉汤和鱼汤。那可多鲜美!家安哥真有本事。”枣花吃着烤鱼,满眼崇拜地看着王家安。 大家跟着笑起来。李珍儿吃着烤鱼说道:“你家安哥以前打猎,有全挂的本事。” 劫后余生,眼看着敌人退去,大家的心理都松了一口气。熟熟的野味沾上一点盐巴,立刻就成了世上顶尖的美味了。 把水壶架在火上烧一点开水,大家喝了就去找主力。这次反扫荡,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吸取。 听到日伪扫荡部队后撤的消息,季虎亭部主力也后撤了。几个连排留下继续袭扰敌人。 王家平带着一个排第一次单独行动。他们的任务就是袭扰据点,吸引敌人回援。没有强攻任务。 八公桥据点,是皇协军第三团的防地。第三团是陈来福部的主力。战斗力强悍,但这些人都是以前老西北军的底子。如今当了汉奸,见到317团的人多少有些抬不起头来。 “独一师(陈来福的伪军番号)的弟兄们,我们是317团!我们以前是一家人,我希望大家幡然悔悟,不要跟着某些人当汉奸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317团在外面喊叫,据点里的人都不吭声。他们的意思是,只要你不进攻我们,我们不搭理你。 王家平手里就几十个人,也没想去攻打工事坚固的八公桥。他的目的是要据点里的敌人向日军呼救。 当天夜里王家平带人向据点‘进攻’。机枪步枪打得热闹,夜空里弹道的曳光大老远就能看得见。打了几个小时之后,据点的皇协军开始向古郡城呼救。 我方窃听到敌人的电话,他们果然在夸大其词。说遭到季虎亭部队的强力攻击,请求增援。 这电话给还在清风山区的陈来福以巨大压力。季虎亭的部队作战能力如何,陈来福心知肚明。八公桥据点原有三团两个营。目前只有一个加强连留守,真打起来就会被攻破。 最重要的是据点有陈来福的私货,大批南方运来的烟土。这些私货是要运到北平天津的烟馆发大财的。绝对不能丢掉,当然更不能叫鬼子知道。那可是撕了他少将司令的脸面。 其实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陈大麻子是啥料。好人谁去当汉奸呢? 陈来福几乎是和鬼子前后脚撤退的。剩下来的搜剿任务都敷衍完成。八路军这次元气大伤,也没有力量追踪反击,鬼子汉奸都退出去了。 姜海山把部队全部收拢起来,居然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兵力损失在一半以上。心疼的他两眼含泪。 从红军时期以来,他姜海山何时吃过这么大亏?因此,他在支队党委会上做了深刻检讨。并向冀鲁豫边区党委请求处分。 万事不吃一堑不长一智,面对姜海山的自我批评,无论是上级还是支队党委一班人,都对姜海山多有安慰。 王家平的一个排,经常作为武工队活动,这一次则几乎伤亡殆尽。所幸尹东霞为首的地方工作人员大部分保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