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史记

大明史记

第27章
    此言一出,朱元璋当即瞪大了双眼,眸光中怒火四射,脸色阴沉的可怕。

    那秦王朱?臼撬??鞘撬?煸?暗亩?樱?锥?樱

    被朱?旧钡氖撬??鞘且桓鑫⒉蛔愕赖钠睹癜傩铡

    这天下都姓朱,是朱家的天下,这些百姓不过都是他们朱家田地上的佃户罢了。

    他朱元璋的儿子杀个人怎么了?

    难道还要一命抵一命吗?

    虽然老朱是个正直的人,知道朱?舅?魉???侄窳樱????且桓龈盖住

    从最底层爬上来的朱元璋还是不可避免的有小农思想,下意识的就将他朱家的子孙和平民划分了开来。

    不然他也不会执意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为王。

    毕竟,都是一家人,哪怕是要造反,也是肉烂在了锅里。

    这个问题,老朱只会觉得苏鸿熙迂腐。

    哪会真有人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口号当真的。

    这约束天下的律法都是天子制定的,难道天子还不能有些特权了?

    但是苏鸿熙记在起居注上的‘徇私枉法、纵子行凶’这八个字就让老朱有些不能忍了。

    朱元璋也只能怒火中烧的看着苏鸿熙,却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反驳。

    总不能跳出来说,我老朱家的皇子皇孙杀人就是不用偿命吧。

    另外一个问题,针对陈平的判罚。

    朱元璋自然有它自己的苦衷。

    他刚才就已经和朱标说的很清楚了。

    大明以孝道治天下。

    父子纲常、君臣之礼那几乎就是铁律。

    作为皇帝,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因为任何事情而打破了这条律法的约束。

    今天子杀父一旦赦免了死罪,那全天下人都会看在眼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一旦这个思想束缚被打破,到了明天就会民杀臣,甚至臣杀君。

    届时,天下人谁眼里还会有君纲臣宪、父子纲常?

    这天下岂不是又要大乱?

    不管是为了老朱家的江山稳固还是天下的安定,这个头不能开,这个法也不能破。

    这天下的百姓需要一个思想上的禁锢,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

    而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仁义道德就来放松对天下百姓思想上的钳锢。

    朱元璋一路从底层爬上今天这个位置,他的思想自然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朱标和苏鸿熙能够理解的。

    当然,朱元璋多考虑到的和顾虑的东西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他现在只在乎的是苏鸿熙的记载。

    苏鸿熙的潇洒几笔,已经将他今天的言行定位成了一个标准的昏君。

    看着手里的起居注上的白纸黑之,朱元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好!好!好!”一脸三个好字出口,朱元璋的眼神就像要吃人一般。

    朱标看着朱元璋今日气急败坏的模样,心中也有些惧怕了。

    他还从来没有见到过朱元璋如此模样,哪怕是苏鸿熙大闹殿试的那天。

    朱标还是低估了一位帝王对后世之人的看法和评价,而这史书就能影响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

    紧紧盯着手里的起居注片刻之后,朱元璋轻轻将他放在了桌案上。

    看着苏鸿熙,语气森然道:“好一个徇私枉法,好一个不辩是非。”

    “我这是让你心寒了嘛!”

    最后一个字陡然加重了语气,彼时的朱元璋心中已经是杀意滔天。

    苏鸿熙看着朱元璋的神色,正色道:“陛下岂止是寒了我的心,更是寒了天下人的心。”

    这话一出,朱元璋眼神闪烁,扶在桌案上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有些发白。

    “你以为你这起居注咱不敢改吗?”

    “你以为你这小娃,咱真就不敢杀嘛!”

    他看向苏鸿熙,眼神锐利。

    刚才看觉得这小子一表人才,顺眼了不少,现在怎么就越看越是讨厌,恨不得马上劈了他。

    而苏鸿熙心中一喜,昂起头颅:“你纵使杀了我又怎样,你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嘛。”

    “史笔如铁,你能杀的尽天下史官嘛。”

    朱元璋眼神一凝:“笑话,你以为你能代表天下人?”

    “来人!将他给我拖下去!”

    一声爆喝之下,立马就有两名甲士从门外走了进来,欲将苏鸿熙拿下。

    朱标这时站了出来:“父皇,不可啊!”

    他这次可不是为了保住苏鸿熙,而是苏鸿熙现在的身份有点敏感。

    前些人朱元璋还当众宣布让苏鸿熙担任记录自己起居的史官,第一天就别拖出去杀掉了,这让天下文人怎么看。

    史官不可杀!

    史官群体到时候肯定会口诛笔伐,在后世史实之上使用一些春秋笔法,定会让朱元璋遗臭万年。

    而天下的文人墨客如果知道,就是因为史官记录了朱元璋的黑料,所以朱元璋就擅杀史官。

    那为了名留青史,为了标榜自身的清高正直,肯定也会大肆渲染,对朱元璋强加骂名。

    杀一个苏鸿熙容易,可他们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点,朱标才赶紧站了出来:“父皇!史官不可杀!”

    “今日之事,交由史馆编纂后者后人评判都可以。”

    “但今日你若擅杀史官,只怕是会背上骂名啊。”

    此时,两名甲士已经走到了苏鸿熙的身边,一人按着一条胳膊,将苏鸿熙往外押送了。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却依然没有动容,似乎还在思考。

    朱标又一次出声道:“父皇,昨日你还在琼林宴上当众宣布,让这苏鸿熙作为你的起居注编纂,说让他做我大明的魏征,今日就下令斩杀。”

    “你让天下人怎么看,你让那些史官怎么记载。”

    “父皇,三思啊!”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看了过去,轻轻摇头道:“标儿,你还是太仁慈了。”

    “身为帝王,你眼中的世界要与别人不一样,你要看得更深、更远。”

    “那苏鸿熙是文人,他那样说我能理解,而你是储君,将来的天子,怎么能用和他一样的眼光来看待事情呢?”

    “陈平之事,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朱标点点头,随后看了一眼被拖出去的苏鸿熙,继续说道:“父皇当真要杀了那苏鸿熙?”

    此时的朱元璋也冷静了一点,横了一眼朱标,道:“我刚才跟你说的话,这么快就忘了吗?”

    朱标当即解释道:“父皇,那苏鸿熙现在身为史官,实在是杀不得啊。”

    “为了您百年之后的清誉,三思啊。”

    朱元璋收回了眼神,有些无语。

    他知道朱标说的,句句在理。

    但他不相信朱标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声誉着想,肯定还是有救那小子一命的私心在里面。

    朱元璋此时也无所谓了,该和朱标说的都说了,就看他自己怎选择了。

    相比起苏鸿熙的小命,他还是更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

    但同时又有些苦恼,自己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给那小子一个史官的身份,不然现在早就杀了。

    随后,朱元璋叹息一声,将自己的杀念压制了下去。

    杀一个小小的苏鸿熙不急于一时,自己的名声目前才是重要的。

    他看着朱标,道:“我有说过要杀他吗?”

    朱标一喜:“儿臣代苏鸿熙谢过父皇了。”

    说完就朝着殿外走去。

    但还没有走出多久,身后就传来了朱元璋的声音:“标儿,让他吃点苦头、长点记性。”

    朱标当即脚步一停,默默点头出了殿门。

    他刚出去没多久,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就走了进来,朝着朱元璋行礼后,恭声道:

    “陛下,有落榜的学子在礼部闹事。”

    “他们质疑此次科举有人舞弊,因为中榜的全部都是南方学子。”

    本就别苏鸿熙搞得不是开心的朱元璋当即眉头一拧:“查过了?”

    “查过了,确实中榜的都是南方学子。”毛骧回道,说完,犹豫了一下,继续开口:

    “今日在放榜之处,还有一些谣言。”

    “讲!”朱元璋看向毛骧,目露精光。

    毛骧当即跪了下去:“有谣言说,这届科举出了两个状元。”

    “一个是陛下您钦点的,一个是太子爷定的。”

    “太子爷定的状元虽然没有状元之名,但是有状元之实。”

    “我们已经派人去查了。”

    朱元璋闻言,冷声一笑,自言自语道:“两个状元算什么,洪武一朝有还有两位皇帝呢。”

    毛骧闻言,静静的趴伏在地,一动不敢动。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