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收税一事,最讲究合情合理、合乎礼法,让人找不到借口。 这样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慢慢铺开百姓们就会很容易接受。 而一旦有了权势的胁迫在里面,味道就变了。 短期内可能收上来,可时间一长,绝对会引起民愤,引发大规模的抗税。 本以为让朱棣这个亲王出面,事情会好办很多,但是没想到地方豪绅依然不给面子。 好在朱棣也没用冲动,用武力来解决。 不然这商税改革一事,算是彻底泡汤了,朝廷还要背上一个强抢地方的骂名。 税制改革,老朱心中意动多年,但是知道这乃是动了全国地方豪绅的利益。 即便是他,也很谨慎。 这次朱棣的失败,他都打算放弃税改了。 但是没想到苏鸿熙却自动请缨,又带着燕王朱棣一起去收税了。 对于这个苏鸿熙,老朱的期望还是很高的。 看事通透、不惧生死、做事也不死板,屡次提出来的意见都是老朱心中想说却又不好说的。 所以,他对苏鸿熙参与后的这次收税,抱有很大的期望。 见到朱棣和苏鸿熙回来,朱元璋和朱标两人立刻关注了起来。 “四弟,那税可是收到了?”朱标迫不及待的问道。 朱棣抱拳道:“禀父皇,太子殿下,幸不辱命。 “这次从金家那边收来了一百万两白银的商税。 “一百万两!”朱标有些惊讶。 朱元璋坐在上首,默不作声。 但心中也是惊讶无比。 一百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他心中很是清楚。 整个大明朝的赋税一年也才不到三千万两,而这扬州金家就一次收上来一百万两,顶得上国库的三十分之一了。全国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扬州作为两淮转运的枢纽,所以像扬州金家这样的大盐商,全国也只有区区十几人。 但是这十几人如果人人都能交出一百万的税银,再加上各地其他地方和行业的税银,国库的收入翻一倍不是问题。这让常年缺钱的朱元璋怎么能不震惊。 一旦这个政策推开,那国库存银直接翻倍。 看着朱棣,朱元璋开心的笑出了声:“好!好! “老四你这次的事情办得很好,给咱狠狠的涨了脸。’ 随后,看向苏鸿熙:“我知道这件事是你办得。” “说吧,你要什么赏赐。’ 苏鸿熙淡淡道:“陛下,那金家先是用两千两黄金搪塞我。 “所以,那两千两黄金我想自己留下。” 这话一出,全场皆静。 谁不知道朱元璋这一生最讨厌人贪污,死在他手里的贪官没有三万也有五万。 没想到这苏鸿熙竟贪心到这种地步,公然找朱元璋要钱。 就算这些银子全部是他去收回来的,但也不能公然找朱元璋要钱啊。 而且还是两千两黄金,整整二十万两银子。 这特么什么概念。 一个亲王整整四十年的俸禄! 像朱元璋这种铁公鸡怎么可能答应。 果然,朱元璋闻言,皱起眉头:“你说多少?” “两千两.黄金? “我没听错吧。” 一旁的朱标见状,跟着开口:“苏鸿熙,封赏之事全由陛下定夺,你怎敢狮子大开口,如此贪得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