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面露尴尬,循声瞪了过去。 朱标下意识撤退一步,乖乖闭上嘴,不敢再言语。 老父亲最爱面子,当儿子的能咋整? 受着呗! 不过好消息是,苏灿的性命保住了,但还是得抓紧时间,尽快把苏灿从诏狱捞出来。 待在里面,夜长梦多! 而且,眼看离行刑越来越近了,保不齐四弟那个混小子,真能干出帮苏灿越狱的事。 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说回朱棣这边。 听闻了苏灿的一番话,朱棣顿时热血沸腾,十分渴望带兵出征,为大明破局,为百姓排忧。 横刀立马,驰骋疆场! 杀的北元鞑子嗷嗷乱叫! 光想想就心潮澎湃! 只见,朱棣以拳击掌,兴奋之色溢于言表: “苏先生,您接着说,我听着呢!” 苏灿倒酒的动作一滞,偏过头看了他一眼,莫名其妙道: “还说什么?” “我不是都说完了吗?” “你还想听啥?” 朱棣满面茫然,懵了: “不是.....苏先生您还没有教我,在战火重燃的情况下,该如何平息民愤?” “大家好不容易过了两天太平日子,可是大明又要全面开战,尤其还要组建外族兵团,战士还都是蒙元鞑子.....” “老百姓们知道以后,还不得直接炸锅啊?” 话落。 苏灿有些意外的看了朱棣两眼,没想到这个莽夫居然开始长脑子了。 “真没看出来,想的还挺全面,你的担忧不无道理,是这么一回事。” 苏灿笑道: “洪武帝之所以被民间推崇,其实说白了就是对百姓好,只有受过苦的皇帝,才知道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相比冷酷无情的天灾,百姓更怕无休止的战争......” 朱棣若有所思,满面凝重的点了点头。 这些事,自打他记事起,便一直听老头子念叨。 开国之君打江山;守成之君固江山。 一昧的四处征伐,穷兵黩武,只能造成天下生灵涂炭。 沉默了少顷。 朱棣深呼一口气,恭敬的长作一揖,发自肺腑道: “我也想当将军,我也想独自掌兵,我也想为大明出一份力,我也想开疆扩土,扫清一切外敌,镇压一个时代!” “请苏先生教我,该如何平息民愤?” 此刻,朱棣向苏灿请教的问题,也正是朱元璋迫切想知道的。 没有民心的支持,确实打不了仗,更打了不胜仗。 后院起火,谁也遭不住。 这是毋庸置疑的。 解决不了民心,之前说的一切,依旧是纸上谈兵,没有丝毫价值。 “起来吧。” 苏灿犹豫了一下,长叹一口气: “念你有这份心,咱们就随便聊聊,不过这个话题已经朝纲了。” “听个热闹,不用太放在心上,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就算知道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听闻此言,朱棣顿时眼眸大亮,赶忙上前为苏灿倒酒。 忙前忙后,大献殷勤。 他确实不是皇帝,可他老子是皇帝,他大哥未来也是皇帝! 只要拿到了解决的办法,回头再向老头子一献策,老头子看完了一高兴,苏先生这条命,不就救下来了? “行了,别忙活了,转的我头都晕了。” 苏灿扬手将朱棣扒拉到一边,直言道: “关于民心的问题,刚才我就提到了,你没用心听讲。” “啊?!是吗?”朱棣挠了挠头,实在想不起来了。 苏灿翻了个白眼,无奈给他起了个头: “战争永远不是看谁杀人杀的多,而是要看从一场大战中,能获得什么好处,能获得什么利益。” 朱棣闻言,这才如梦初醒,连忙接过下句话: “反哺于民,才是将帅之道!” “苏先生您看,我认真听讲了,都记得呢,没忘,就是一时没想起来。” 朱棣得意洋洋的炫耀,一副求表扬的样子,又是惹来苏灿一阵嫌弃。 苏灿懒得搭理他,自顾自的继续道: “反哺于民四个字,是解题的关键。” “老百姓为什么讨厌战争?” “因为战争会让他们失去很多东西,失去家园、失去农田、失去亲人,所以他们才会讨厌战争。” “反之,若是战争不让他们失去,而是让他们获得,你觉得还会有人不支持吗?” 轻轻的一句话。 好似平地起惊雷。 不管是这边的朱棣,还是另一边的朱元璋、朱标。 都是有如醍醐灌顶,瞬间茅塞顿开。 领悟到了其中精髓! “啪!” 朱棣一拍大腿,表现的异常激动,“我明白了!” “苏先生的意思是说,朝廷需要给百姓让利,让百姓看到北伐带来的好处,一点点来改变大家的观念!” “不错,便是如此。” 点了点头,苏灿苦笑道: “强如汉唐时期,为何不曾听说过,怯战、畏战?上到帝王,下到百姓,什么时候被几匹破马,几柄破刀吓唬住了?” “全民皆兵,无所畏惧,只要你敢来侵犯我家园,我必把你挫骨扬灰!” 今天苏灿喝了不少,借着微醺的醉意,痛斥道: “而你再看现在,太不像样子了!” “都怪前宋,把汉人的脊梁骨跪断了.....” 苏灿越说越上头,拍案而起: “就是该打,往死里打,全面作战,狠狠入他娘的,欺负汉人几百年了,该还还债了!” “史书太小,装不下先辈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史书又太大,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也是时候,把施舍给他们的东西,全部都拿回来了......” 隔壁正在偷听的朱元璋精神一振。 不由自主的热血上涌,就连呼吸都变的急促起来。 好! 说的太好了! 必须狠狠入他娘的! 汉人的脊梁骨,永远不能断! 倘若那点血性都没了,活着有什么意思? 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竟是有一种难言而喻的畅快。 只见他,隔着石墙朝苏灿的方向,躬身一拜。 一旁的朱标,手刚伸出去一半,劝阻的话到了嘴边,一点声音也没发出。 紧接着,朱标匆匆起身,效仿朱元璋,朝苏灿躬身行礼。 父子二人,钦佩到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