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风采。 这段时间京师的热闹,源于某个叫赵仁的小鲜肉离谱而欠揍的举动。 不得不说,花满楼对于读书人的心理把握的很准,在儒家千年来的沉淀下,四书五经那可谓是比圣经还要圣经的……啊就圣经,容不得有人亵渎,因此太子殿下于斗鸡时高呼论语一事自东宫泄露出去后,可谓是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这事儿比小鲜肉犯事儿更不容于人,甚至比那个‘神父和修女摸腿于车,修女问经而神父不知’的挑战信徒信仰的段子性质更加恶劣,因而事情一传开后,读书人的圈子就炸了。 当然,普通读书人是没法影响到太子的,而朝堂中的文官们却可以,并且文官们对此事想的更加深远。 他们觉着,太子殿下对圣人之言如此亵渎,这事儿不仅荒诞,而且可以看得出太子对于圣学是什么态度——这位爷可是日后的国君啊,若是他此时就对圣学没有敬畏之心,对读书人没有起码的尊重,那么日后他登基继承大统后,又该怎样对待圣学,怎样对待读书人? 于是乎,漫天的弹劾奏本就堆满的光兴皇帝的案头。 不得不说,这些弹劾其实非常能看出官员们的水平:骂太子荒唐的是就事论事只见眼前的新丁和庸官;别有用心的一些人则弹劾东宫大学士和侍讲是一群饭桶,没把太子教好,所以这群人该自绝于天下;胆大一些的则痛批华盖殿大学士温阁老,因为温阁老也是太子的老师之一…… 当然,最让光兴皇帝火大的是弹劾皇帝本人的,因为…… 养不教,父之过。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若只是劝谏皇帝加强太子教育,那还称得上是光明正大,可问题是这群人生生把赵仁骂成了胡亥,气得仁厚的光兴皇帝当场就掀了桌子。 胡亥是谁?秦二世啊,这位爷的历史评价是持身不谨,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宗庙灭绝。 把赵仁比作胡亥,确实是在嘲讽他荒唐荒诞,可这么一比行情就非常坏了不是?胡亥二十四岁就挂了,而且还丢了天下,这行情能不坏么? 可能因为这个就治罪么? 不能,因为言官无罪。 所以气得险些脑溢血的光兴皇帝只能将赵仁叫来,再次抽了他一顿…… 但这事儿完了么? 呵,怎么可能? (前天一条草率无比的书评貌似是被投诉了后平台删了,可今天这六字催更书评是不是也草率了点?我算是看明白了,我这本书也别想要正经书评了orz……) ~ ~ ~ ~ 58.天降大锅 就正常情况来说,御史言官那绝对是受人尊敬的存在,他们不畏强权,不畏死亡,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比如唐代的魏征,这猛人能指着李二陛下的鼻子连骂三声昏君,民间还有他不给唐太宗面子而斩泾河龙王的典故,可谓是言官的楷模,道德的标杆。 魏老先生一生清贫,李世民去他家做客时瞧着蛮不是滋味,还曾拆了皇宫里的一个客厅送给了他来着,总计用时五天……哦,现在说的不是天朝建筑牛叉的事儿。 而大赵的言官么,说起来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早说过不知是大赵太祖抄袭了明太祖还是明太祖抄袭了赵太祖,因此言官们的特点都是一样一样的:以小制大、风闻奏事、言者无罪。 以小制大就是说,六科给事中这群言官官不大,但管的非常宽,啥事儿都能拉出来瞎咧咧,不但能弹劾上官,还能指着皇帝的鼻子骂街,可谓是给足了他们面子。 风闻奏事则是不管听说了什么,只要觉得不合理就能上奏,要求皇帝处理。 而言者无罪更是给了言官们一道保命符,意思是说,不管言官奏了什么,总之不追究他们的责任。 这三条祖制让大明和大赵的皇帝无比蛋疼,尤其是后两条,风闻奏事在很多情况下都被用作成打击政敌的手段,而且许多事情都是根本没有查实甚至是以讹传讹的,上奏后皇帝又不得不处理,这就让许多皇帝无比的郁闷。 比如说吧,多尔衮的摄政王时期,明朝降官桑芸写了封奏折,说朝臣间因为言语不通,以致在工作上相互猜疑推诿——这位爷上奏的时候是贵州道试监察御史,距离朝堂相当之远,他这么上奏估摸着不外乎哗众取宠博人眼球…… 而多尔衮这货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摄政王,看到这洋洋洒洒千言却没有一件事实的奏折就是一头雾水,要桑芸指名奏来,说点实际的事例。 桑芸的回复是这样的:原无实迹,或恐有此事。 多尔衮看到这奏折的时候有没有气得掀桌子史无记载不可考,但他到底是给了个‘浮泛无据,入耳经心,徒费精神’的评价。 时至康熙,康熙五十八年也曾下诏:“言路不可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