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咸鱼的我被迫成万世之师(547)

人们给了我一系列的头衔:大赵支柱、太子殿下的恩师与大哥、光兴朝幕后宰辅、现代军事与科学的奠基人、大赵诗坛遮羞布、现代学府的开创者、现代医学的祖师爷、大赵海疆的守护神、新大陆的掌控者、解放思潮的万世之师,以及:朝堂幕后的大黑手、宗藩制度的颠覆者、科举...

分卷阅读45
    人都知道,李云龙曾吐槽边区造的手榴弹质量差劲,可谓是一炸两半顺便听个响,和同时期敌人使用的制式手雷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有人戏称这种手榴弹为薛定谔的边区造,杀伤完全随缘,运气好在头上边空爆都没事,运气不好隔着半里地削掉脑袋。

    但那个年代的那种条件下,有能用的就不错了,总比空手上阵强吧?而且我们就是凭着这种简陋的、小作坊生产的不靠谱手榴弹,将装备精良的敌寇赶回了老家,你能说它一点用都没有?

    而现如今,虽然条件依然简陋,且炼铁犯忌讳,弹体只能用石头试试,或者也可以找点陶瓷匠来制作一些坚硬的陶罐,但好歹对上的是大刀长矛,怎么说都算是装备碾压了吧?

    更何况,边区造昔年制造的石头地雷也没少让敌寇吃大亏,如今若是能拉出来,只怕鞑靼会更惨吧?

    制造这些简陋的东西压力不大,压力大的是花满楼本人:不该心软啊!现而今神机营这边躲都躲不及,万一真让应国公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继而调自己过来,那就得跟着去大同了!

    花满楼觉得自己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明明随便搞搞就行了,可这么一来又横生枝节,自己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变数……

    心塞啊。

    ……

    “陛下,今日你就没必要去神机营了吧?”

    定下宁国公督抚大同,带两万五军营将士出征一事后,光兴皇帝留下了应国公,告诉他自己还要去神机营瞧瞧。

    “有必要,朕还想和那小子聊聊。”光兴皇帝乐呵呵的嘱咐许大成准备车架,随后道:“记住,到了神机营朕便是工部的官员,今日皇帝准神机营自行炼铁一事是你和朕……和我据理力争的。”

    应国公不由得就翻了个白眼:这算啥,跑去向花满楼邀功还是怎么的?

    事实上这事儿完全是光兴皇帝自己的小报复,他纯属是想怼一下花满楼知行合一的那个话:你看,身为国朝重臣,你办不了的我能办,你想炼铁还是我帮你的,这算不算知行合一?

    不得不说,光兴皇帝的恶趣味就在这儿了,若非如此,他能花一个时辰引经据典的训斥群臣?

    “对了,还得带上太子……”光兴皇帝又想起近朱者赤的事儿:“大成,去东宫,让太子速速滚来见朕!”

    ~

    ~

    ~

    ~

    35.太子赵仁

    大赵太子殿下赵仁,现年十三岁。

    这位太子爷八岁的时候就被次辅温学林评价为‘性聪颖’、‘仁孝纯深’,足见那个时候的赵仁还是比较招人待见的,可如今提起赵仁温阁老就恨不得以头抢地,请光兴皇帝恕他没教好太子之罪。

    因为温学林觉得,身为大赵继承人,太子殿下不能荒废学业,不能玩物丧志,不能无所事事。

    可年幼的太子还好,但如今太子年岁渐长,性子也越发顽皮了,他喜欢变着法子玩,遛狗斗鸡耍蛐蛐儿,玩得花样十足,而每日在春坊上课则一副昏昏欲睡有气无力的样子,授课的大学士、翰林侍讲们揍又不敢揍,骂又不敢骂,最后只能将太子告到光兴皇帝那边。

    告状的原因挺多,但告状的言辞大概相同,翻译一下就是这样的:似太子这种垃圾货色,以后如何能当个圣君?如何能继承大统?如何能肩负起大赵这百三十年祖宗传下来的江山?

    一个两个来告状还好些,可隔三差五就有人来说太子的不是,你说哪个家长能受得了孩子的老师天天告状?这就使得太子的教育成了光兴皇帝的一大心病。

    当许大成抵达东宫时就听得银安殿内传来一阵喧闹,走近一瞧就见太子赵仁和几个内宦在殿中央围成一个圈,众人面红耳赤的不断喊着什么,神情非常之激动。

    踏入殿内许大成便见到一只白毛红冠的公鸡扑棱棱的飞起,众人见状则喊得更大声了,尤以赵仁为甚。眼见这位太子殿下手舞足蹈,浑然没点儿太子的威仪,许大成不由得就抽了抽嘴角:“殿下!太子殿下!”

    嬉闹中的赵仁浑然没听见他的呼喝,兀自在叫喊:“啄它!咬它!”

    赵仁身边随侍的宦官无意识回头瞧了一眼后就愣在了当场,紧接着其他几人也先后发现了司礼监秉笔、东厂厂公许公公,不由都吓得僵在原地,喧闹的声音顿时一静,独留赵仁的声音在银安殿内回荡:“威武大将军万胜!啄死这只春坊大学士,本宫重重有赏!”

    许大成的嘴角抽搐的更厉害了:威武大将军且不说,春坊大学士是詹事府长官,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换句话说,这是太子的秘书兼半个老师……

    这得多恨自己的老师啊?而且这话要传出去,太子又得挨多少骂啊?

    当许大成将正在东宫玩斗鸡的太子拎到光兴皇帝面前时,光兴皇帝已然做好了出宫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