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咸鱼的我被迫成万世之师(547)

人们给了我一系列的头衔:大赵支柱、太子殿下的恩师与大哥、光兴朝幕后宰辅、现代军事与科学的奠基人、大赵诗坛遮羞布、现代学府的开创者、现代医学的祖师爷、大赵海疆的守护神、新大陆的掌控者、解放思潮的万世之师,以及:朝堂幕后的大黑手、宗藩制度的颠覆者、科举...

分卷阅读53
    国公心里能顺遂么?

    大赵的勋贵都是这德行,对外可以团结一致,但对内是能坑则坑,以至于这一日神机营爆发出一声苍老而愤怒的嘶吼:“混账玩意!老夫今日就替你过世的爹教训教训你!”

    一番闹腾后,事情终于进入了正轨。

    “……除了练习如何将这东西丢的更远外,还得实际投掷一次实弹,”花满楼老老实实的给见过普渡威力后面色稍霁的宁国公解释着:“毕竟这玩意非常危险,不试一次的话士卒可能会紧张,到时若是一不小心脱手……”

    宁国公道:“嗯,你说的是,战场上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许多人便是在营中练得再怎么厉害,可上了战场脑中便一片空白,但不练也不行,至少得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

    宁国公此时看着花满楼的眼神已经有些不同了。

    虽然先前宁国公知道花满楼改良火铳并献推恩令,但到底没能扭转花满楼前身的恶劣印象。而今见过普渡之威后,他这才对花满楼有了些改观——要知道,老头先前还是坚定的大刀长矛派呢,他根本看不起火器来着……

    最后老头总结了一句话来表扬花满楼:“孙子哎,你挺不错。”

    花满楼:“……您老过奖,过奖……”

    ~

    ~

    ~

    ~

    41.驴……驴……

    老实说,原本让宁国公调五百人来神机营他是很不乐意的,毕竟在他看来神机营这群人就是一帮废物。

    但宁国公老则老矣,却并不固执,哪怕被应国公坑了一道丢了人,但对于普渡之威他还是很满意的,同时也对花满楼的瞎鼓捣放了心。

    所以貌似骂人的夸了句花满楼后,老头将带来的五百士兵交给了花满楼调教,然后乐呵呵的拉着应国公去营帐内研究普渡的用法了——以宁国公的眼光,他自然看得出普渡的出现促生了一个新的兵种,而如何将这一兵种用于战争,且能得到最大化的战力加成,这就看将军的本事了。

    而花满楼则是忙的脚不沾地。

    一方面,五百掷弹兵的训练需要他操持,毕竟这被神机营内外戏称为度化兵的兵种是因花满楼而出现的,他不操持谁操持?

    可花满楼本身也是个半吊子,只在前世军训时了解了一下投弹技巧,最后只能生搬硬套将之拉来用,到时候在看着改良就是。

    而另一方面,炼铁这事儿也得他统筹规划和指导方向。

    工部的工匠和民间招募的工匠已经陆续到位了,应国公依着光兴皇帝的意思,他在神机营附近的荒地里给花满楼划出了地皮,随后丢给花满楼一堆物资后就罢手不管了,还美其名曰由得花满楼全权负责,功劳都是他的。

    但花满楼气得想骂娘:物资充足是充足了,可手上只有这光秃秃的一片地皮,而且还得在七天内提供给五军营一批合格的普渡,这不是要人命么?

    无奈的花满楼只好找来黄子超,先借了神机营一批营帐搭起来,随后又规划了一下工作区和生活区,将工匠们的吃喝拉撒安排好后,这才开始准备炼铁。

    花满楼将工匠们分为了两拨,一拨主要是依着土法打造手榴弹的弹体,并试制木柄手榴弹。

    了解过抗战时边区条件有多艰苦的人都知道,当时边区的条件并不比花满楼此时的境况更高明,甚至还更加恶劣一些。即便如此他们也能在那种条件下制造出大批手榴弹,何况如今花满楼的物资是充分的呢?

    木柄手榴弹其实并不难造,无非是个铁疙瘩般的弹头内塞上黑火药,随后用中空内有引线的木柄塞上而已,因而在详细解释清楚后,很快第一枚铁制普渡便问世了。

    花满楼刻意的让铁匠将弹体凿了些经纬线,并打造的稍稍薄了些,所以第一枚普渡试爆后得到的弹片是九枚,这已经比一炸两半强得多了。因此,花满楼在强调了又强调木柄和弹头间不能有空隙之类的要点后,便要求工匠们全力打造新版普渡,自己则去忙另一头——对于花满楼而言,另一拨工匠才是大头。

    这一波人是一批经验丰富的老铁匠,花满楼想让他们开发新式的炼铁技术。

    时下已经有了灌钢法,这已然是领先世界的技术了——便如花满楼前世的明朝,大名鼎鼎的苏钢领先世界不知多少个年头,而西方那边在十八世纪才鼓捣出生铁和熟铁放在坩埚里一起煮的法子,可谓是落后之极。

    但问题在于,如今的钢铁工艺依然没法制造精密一些的东西,比如火铳。

    此外,花满楼还有个问题非常迷茫:时下已经有了焦炭炼铁法,何以实际用的还是木炭?毕竟焦炭炼铁不但更有效率,而且还能大幅降低炼铁成本,弃之不用岂不是可惜?

    要知道,在经济学家眼里,焦炭炼铁法的出现甚至比纺织机和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更重要,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