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后宮中朱由榔讓宮人下去之後,對皇后說道“皇后,你替我草擬一份敕書,內容是命李明忠、焦璉到平樂府整頓軍務準備接駕事宜並命陳邦傅予以協助,同時任命其子陳欽華為監軍與李明忠同行。肇慶距離梧州三百裡,只有水路最快,但是太后她們已然先行。想要在她們之前先到梧州必須輕舟快行,我擔心碰到她們的時候事情會泄露。 所以決定以李明忠先去平樂準備軍務準備接駕的理由乘小船快行而我藏在舟中以麻痹丁魁楚他們避免引起恐慌。” “陛下,此去凶險可要千萬當心啊。”王皇后知道朱由榔心意已決,只能勸他多加小心。 之所以讓皇后來寫詔書是因為,朱由榔雖然靠猜也能看懂這些繁體字但是讓他用毛筆去寫就不可能了,又不信任其他人所以讓皇后來寫。 等皇后寫完之後,朱由榔笑著對皇后說“皇后字跡看著有些娟秀,他們一定會認出來的,不過我也想好理由來瞞過他們了。” 這時候外面有人稟報,林時望、吳繼嗣求見,於是朱由榔笑著對皇后說“等我的好消息吧,皇后。” 說完轉身走了出去,等朱由榔走後王皇后的眼淚才流了下來,丈夫在以前太過懦弱現在又如此激進,她實在是不知道那種才算是良人。 一見到二人朱由榔直接開口說道“總共挑選了多少人?” “臣在勇衛營中挑選了二十六人都是身經百戰忠誠可靠之人,臣在錦衣衛中挑選了六人也都有過剿賊的經歷,忠誠也沒有問題。” “好,帶我去見他們。” 朱由榔與二人來到殿外見到了等候多時的眾將士,眾人等候多時又不知道要幹什麽所以都一臉疑惑,等見到皇帝親自出現連忙行禮。 及時製止了他們喊萬歲之後,朱由榔說道“朕找你們來是有大事托付於你們,現在每人領賞銀五十兩隨朕去武靖伯府。” 說完又對林吳二人說道“林卿前往勇衛營安撫其他將士不得走漏消息,吳卿負責錦衣衛與皇宮不得讓人出去。” “臣等領命!” 朱由榔帶著之前在太后宮中的那兩名大漢將軍李大海、王永忠再加上這三十二人一路疾行前往李明忠府邸。 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是李明忠似乎早有準備,朱由榔手下剛一叫門李明忠就已經穿戴整齊出門迎接,看來聰明人同樣不少不能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於是朱由榔也沒有廢話帶著李明忠就直奔肇慶西門,在他們走後接著就有人監視李明忠的府邸,那是朱由榔命吳繼嗣派錦衣衛的人所做以防有人出城走漏消息。 肇慶西門也由林時望的勇衛營看守,朱由榔讓李明忠領先出城而他自己則混在人群裡,出城之後直奔碼頭,在碼頭早就有吳繼嗣準備好的小船。 等眾人都上船之後,朱由榔才對惶惑不安的眾人說道“眾位將士不用擔心,朕並不是棄城潛逃而是要去梧州鋤奸,事成之後必有重賞。朕的皇后與林時望、吳繼嗣俱在城中,之所以挑選爾等隨朕前去是因為你們的武藝高超忠誠可嘉。” 眾人見皇帝不是逃跑也就放下心來,因為他們的家眷還都在城中,要是棄城而逃的話大家說不定就一哄而散了。 見眾人已經安下心來朱由榔才接著說道“在路上不要隨便說話泄露朕在舟中的消息,等趕上前面太后的船隊之後由武靖伯前去見駕。” 隨後朱由榔與李明忠到了船艙之中,朱由榔拿出早就寫好的敕書對李明忠說道“為了防止走漏消息,我藏在船中不再出去。這是我寫好的敕書內容則是命你前往平樂府整頓軍務,途中遇到焦璉命他隨行聽你消息。這是讓你來應付太后與丁魁楚等人的托詞,武靖伯你一定不要讓他們看出破綻來。” “臣明白!” 明朝時候內河航運一般都是用沙船,雖然廣東有廣船但那是適合遠洋航行的大船在內河航運不如沙船靈活。 沙船船身寬前後都是方形底頭平吃水淺,多桅杆多風帆適合在內河進行小規模航行運輸,朱由榔此次乘坐的就是沙船。 雖然是逆流而上但是三百裡水路三天還是能夠到達的,至於太后她們的船隊則因為人數眾多要慢不少,此去一定會超過她們,所以朱由榔擔心會被發現從而走漏消息。 太后的船隊是白天出發而朱由榔他們是晚上出發前後相差不過六個時辰,結果到了天亮的時候已經追上了太后的船隊。 很快便有擔任後衛的人前來查看,李明忠收拾好行頭之後當即大聲應答隨後上了他們的船隻前去見駕。 來到太后所乘坐的大船之後,李明忠向兩位太后行禮說道“臣奉陛下之命前往平樂府整頓軍務。” 兩位太后也沒有多想,就隨口答應了下來讓李明忠回去,這時候侍立一旁的王坤與夏國祥互相對視了一眼之後隨李明忠走了出去。 來到船頭之後只見丁魁楚與馬吉翔早就等在外面,李明忠笑著對丁魁楚說“下官給閣老請安。” 接著他作勢便要行禮,丁魁楚連忙上前扶住了他然後說道“武靖伯怎麽如此多禮,來到我船上敘話。” 隨後李明忠與丁魁楚、馬吉翔、王坤、夏國祥等人來到了丁魁楚的座船之上,李明忠示意丁魁楚等人讓閑雜人等退下之後才拿出敕書說道“陛下已有西巡之意,讓下官先行前往平樂府整頓軍務同時在路上若是遇到焦將軍則與其同行。” 說完便把敕書遞給丁魁楚,丁魁楚假意推讓“這是陛下給武靖伯的旨意,我等臣子怎可隨意翻看。” 一旁的王坤與馬吉翔連忙說道“丁閣老是首輔元老又怎麽是外人呢。” 接過敕書看完之後丁魁楚想了想之後才問道“這是哪一位學士的字跡,我怎麽從來沒有見過。” “這是皇后殿下的字跡,萬歲爺對其他人不放心也怕走漏了消息引起行在恐慌。” 王坤聞言連忙上前接過丁魁楚手中的敕書查看了一下,說道“不錯,正是皇后殿下的字跡。看來陛下確實已經有了西巡之意,並且不準備停留梧州而是要前往平樂了。” 丁魁楚聽王坤說完也放下心來,連忙對李明忠說道“武靖伯既然有要務在身,那我就不多留你了。我這傳令下去讓他們給你的船隊讓開道路,按路程來說焦將軍說不定已經到了梧州了,一路小心。” “多謝閣老關心。”說完,李明忠便走了出去。 等李明忠走後,丁魁楚才對王坤等人說道“看來陛下已然決心西巡,我等可以放心了,想來陛下也能明白我等之前進諫的良苦用心。” “正是如此。”眾人紛紛附和,至於他們心裡怎麽想則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等眾人走後丁魁楚立刻招來心腹蘇文聘把事情跟他說了一遍,然後問道“你怎麽看?” “閣老,既然陛下決定西巡並要前往平樂,那閣老也要早做準備啊。要知道東虜不得陛下不會罷休,我估計他們還會追擊陛下。閣老不如從梧州走水路前往藤縣,那裡地勢險要足以防禦,到時候東虜必定前往平樂,閣老可以在那裡以觀天下成敗。” 聽完蘇文聘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丁魁楚卻並未駁斥於他反而捋著胡須沉吟起來,原來早就在肇慶得到廣州失陷的時候,丁魁楚已經暗中派人前往聯絡佟養甲與李成棟商議投降事宜,只是還有談妥條件罷了。 丁魁楚想要保住自己的財物與地位但是卻不願意擔上賣主求榮的罵名,所以對佟養甲提出的劫持朱由榔投降的要求一直沒有答覆。 現在蘇文聘提出的逃往藤縣以觀成敗的建議可以說是正好契合了他的心思,所以他表面猶豫其實心裡已經做好了決定。 不提丁魁楚與蘇文聘如何商議,隻說李明忠回到船上之後,立馬到了船艙之中與藏在裡面的朱由榔詳細說了一下眾人的反應。 而等候在船中的朱由榔聽完李明忠的複命之後,笑著對李明忠說道“武靖伯做的很好,想來我們很快便能前往梧州了。” 很快前面的船隊在丁魁楚的命令之下讓開了道路,朱由榔等人的小船超過了他們往前駛去。 到了這一天傍晚船隻來到了肇慶與梧州之間的德慶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德慶縣,卻意外的遇到了一支小型船隊,上前問話之後得知正是率部入衛肇慶的焦璉。朱由榔大喜連忙命李明忠派人通知焦璉,讓他到船上來。 等焦璉進了船艙之後正在疑惑,卻看到了從屏風後走出的身著便服的朱由榔。焦璉大吃一驚連忙下跪請安,朱由榔上前扶起他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握住他的手說道“焦卿,我等你很久了。” “陛下,您怎麽在這裡?可是臣來晚了行在失守了?”不怪焦璉疑惑,這皇帝身穿便服又坐小船實在是容易讓人想多。 “行在安然無恙,焦卿不用擔心。我正要前去梧州,沒想到遇到了焦卿,那我大事成矣!” 說完便把征調陳邦傅入衛肇慶之事的原委說了一遍,然後說道“陳邦傅不但不聽調遣反而向朕索餉,朕此次微行前往正是要除去他。 如果焦卿念及聯姻之情那可以把朕綁了送給他,朕也絕不怪卿,當年要不是愛卿舍命護送朕的命早就沒了。” 說完朱由榔就盯著焦璉,看他的反應,其實這純粹是朱由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焦璉可以說是所有武將之中最忠心於朱由榔的,他卻還用言語試探。 說到底還是穿越者沒有安全感,又要去拚死一搏心中忐忑不安罷了。 焦璉聽朱由榔說完,立刻又跪了下去,然後說道“臣對陛下的忠心天日可鑒,日月可表,陳邦傅此賊如此跋扈,臣又怎麽會因私廢公。陛下但在此安坐,臣這就前去除掉陳邦傅。” 說完起身就要出去,朱由榔急忙拉住他說道“是我誤會將軍了,將軍既然有此忠心那就隨我一起行動,我已經有了詳細的計劃。” 接著便把自己制定的計劃詳細的向焦璉說了一遍,焦璉聽完之後也覺得這個計劃雖然冒險但是可行,同時心中大感奇怪陛下什麽時候這麽大膽了。 也難怪焦璉奇怪,當年他營救朱由榔的時候,朱由榔因為驚嚇過度不能行走是焦璉背著他把他救了出來,現在朱由榔卻大膽的要求除去一位手握重兵的武將,當然他不可能知道是這個熟悉的陛下內在已經換為全新的人了。 “焦將軍,你此次帶了多少人馬前來?”朱由榔是見焦璉的船隊規模並不大因此發問。 “臣因陛下急招所以隻帶了三百人入衛,這三百人都是身經百戰之輩是臣的心腹家丁與親軍。” 明朝自嘉靖中期之後軍事家丁制度泛濫,每個武將都花重金養著一批家丁,平時好吃好喝供養佔時作為督戰隊與救火隊使用,焦璉也是如此。 在原本的時空裡焦璉就是靠著這三百人屢次擊敗李成棟部清軍保衛桂林,後來也是在這些人損失殆盡後焦璉部也就戰鬥力大減了。 聽完焦璉的解釋之後,朱由榔也明白了這種需要時間的進軍只能使用小規模精銳部隊,於是他接著問道“那如果讓你隨我轉回梧州,你可以讓陳邦傅出城嗎?” 焦璉聞言面露尷尬之色,撓了撓頭說道“這個。。。。。陛下若要臣衝鋒陷陣可以,使用計謀實在不是臣所擅長的。” 聽焦璉說完之後朱由榔哈哈一笑,接著說道“好,那焦將軍你把心腹手下都叫來,我一一有賞。” “遵命!” 很快焦璉帶了過來三名大漢,只見他們都身高馬大極為雄壯,焦璉一一介紹分別是趙興、白貴、劉起蛟。 三人見到了朱由榔也是趕忙行禮,朱由榔對他們說道“三位將軍果然雄壯,朕此次前去梧州是要除掉奸賊陳邦傅,你們隨朕一起前去,功成之日朕不吝厚賞。來人賞賜三位將軍每人百兩紋銀。” “謝陛下賞賜!” 當朱由榔賞賜部將拉攏人心之時,在廣州的佟養甲與李成棟卻陷入了爭吵之中。原來清軍在英德戰敗的董方策已經逃回了廣州,他們詳細敘述了英德之戰的經過並且誇大了明軍的數量以減輕自己的罪責。 在得知了這一消息之後,李成棟主張先進軍三水卡住北江水道阻止滇軍南下並且派人試探性進攻一下肇慶,而佟養甲則主張修繕廣州城防準備迎戰明軍反撲同時派人前往福建調集援兵入粵。 佟養甲之所以提出如此保守的意見也是有他的考慮,因為當時潮州、惠州的明軍都是在他們的威嚇之下投降的,現在當地的百姓已經因為“剃發令”群起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