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加固了炮台。 炮兵用蘸水的清膛杆擦拭着炮管内壁,熄灭未燃尽的火星。另一名炮手迅速将一个装药的纸包塞进炮膛,用推杆压实火药,再装将炮弹装入炮膛,最后从火门初用火绳点火。 这个过程非常繁琐,对于红夷炮这种重炮来说更是如此。 “装药八成!二发射击!”对孙和京来说,他自小看过放炮无数次,但是用炮炸人还是第一次。 虽然第一次作战就损失了一门大炮,但熟悉的硝烟,轰鸣的炮声开始让孙和京兴奋起来。如果凌霄殿上有一个“大炮真君”,孙和京一定是他的忠实信徒。 只需点燃火绳,就能把几十名百战老兵送上天,这简直是人类智慧的至高杰作!简直是艺术! 虽然孙和京和他的炮兵们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但近一分钟后,红夷炮才再次发射,此时西班牙人离阵地只有八百米了。二十列纵队减为十列,五个方阵也排成一排。他们开始小跑,阵型依旧没有散开。 又是一轮炮击,两发炮弹击中了方阵,但只击倒了十余人。就算是重炮,面对已经展开的横队,也无法取得多大的战果。 “可惜,实在是可惜。只带了五门红夷炮。要是在国内,城里少说备着几十门大炮,哪会在乎这群夷兵。”西班牙人前进到了五百米以内,他们的十门12磅炮也开始发射。 炮弹击中了胸墙,用沙袋木架构成的工事很是坚固,十二磅炮是很难取得战果的。 这在欧陆的“三十年战争”中是一种常见战术,利用野战工事来抵御炮兵的轰击,利用胸墙等掩体来向敌方密集的队列射击,这是对抗西班牙大方阵的致胜法宝。 而随着方阵的继续前进,明军撤去了九头鸟上用作掩盖的布。 “那是...三磅炮!全体...” 话音未落,数十道清脆的炮声盖过了战场上的一切。那些从欧洲来的老兵们在新大陆再一次见识到了这种噩梦般的新式武器——三磅速射野战炮。 雨点般的炮弹落在方阵中,一发炮弹就可以击穿数人,几十朵血花冲天而起。看似不起眼的小口径火炮却更让西班牙人胆寒。 “全体听令!把长矛扔掉!冲锋!”在欧洲有过作战经验的胡安迅速做出了判断。 突然出现的三磅炮把他吓得不轻。重炮可能偶然得到,三磅炮这种代表了时代潮流的新锐武器只有可能是自己铸造的。 一旦三磅炮在近距离向方阵发射葡萄弹,整个方阵的就会因为大量减员而士气崩溃,到时候兵败如山倒,上帝也救不回来了。 方阵兵毫不迟疑的抛下手中近五米长的笨重长矛,毕竟冲锋的时候无法保持队形,而无法结阵的长矛只是累赘。此时尽快冲进阵地,和明军搅在一起才能压制住明军的炮火。他们拔出刺剑和手枪,向明军阵地发动了冲锋。 仅仅过了几十秒,另一轮炮击开始,再次有数十人倒下。 和以往的火炮不同,九头鸟(或者说瑞典的三磅炮)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其可以媲美火枪的射速。配合密集的多排火枪齐射,猛烈的火力可以轻易的对密集的方阵造成大量杀伤。 17世纪,“冲击”已经是落伍的战争方式,由荷兰瑞典先后发起的“火力革命”让战争形势在几十年内彻底改变,只有火力才能主宰战场,过去的无敌的西班牙大方阵,在强大的火力面前都不值一提。 而因循守旧的西班牙人就成了各国新军的“磨刀石”,或者说“证道之基”。无数名将从殴打西班牙方阵的战争中走出来,这也奠定了今后数百年欧洲人“排队枪毙”战术的基础。 西班牙人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吃够了苦头,没想到在美洲也会碰到这样的光景。 “陛下,他们...冲上来了。”郑鸿逵诧异地看着眼前的情景。虽然战前的会议已经讨论到了这种情况,但西班牙人反应如此之快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真是怪了,红夷炮炸他们,他们一点反应没有。一见到九头鸟就跟见了鬼一样?我们没和他们交过手啊。” “没事,按照预案来。” 嘴上虽然这么说,崇祯心中却深感可惜。本来以为可以仗着火力优势消耗掉西班牙的人数优势,让他们尝尝“火力压制”的滋味。没想到这些是欧陆来的老兵,已经被三磅炮打出心理阴影了。 “立正!”随着工事中黄嗣的发出命令,新军的两千名步兵从胸墙后站直身。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站得笔直,动作如齿轮一般精准。他们将枪托置于手中,枪身靠在右肩上。 “瞄准!”他们举起枪,枪托抵住右肩,准星照门套住了冲锋的西班牙人。 “开火!”他们将头扭到一边,扣动了扳机。燧石落下,摩擦火帘产生火星,点燃了药锅中的引药,枪膛内的火药迅速燃烧,膨胀,爆炸。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着铅弹在枪膛飞行,不合口径的弹丸在枪膛内不停地弹跳,最后伴随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