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國子監,沒有再吹黑板。有些學子,已經搞了一塊。放在桌上,盡情揮毫,樣子十分興奮。 李壽以前也教過學,有這方面的經驗。他先在黑板上,用大寫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各列一道算式。 “以後需要計算的數字,用這些符號代替,我們可以叫它小寫數字。這是兩道算式,不用我說,大家已知道其中的優劣。一個壹,用一劃就能代表。隻算筆劃,就比以前的簡省得多。” 年青人倒很興奮,不停點頭附合。上了點年紀的有些頭痛,高士廉說: “這些符號筆畫雖少,要記住卻不容易,我還是用以前的方法算了。” 打退堂鼓的人只有那麽幾個老頭,孔穎達人雖老,學得很起勁。 在皇宮,誰也沒打退堂鼓。狄仁傑再次大出風頭,震驚眾人。 柳風鈴沒教學經驗,無法和李壽相比。她從早朝時就開教,寫下一個數字: “這是三位數,也就是百位,讀著五百一十三。” 許多人連百位都沒記住,緊接著柳風鈴寫了個1457。 全都在發懵,被狄仁傑一句讀出。 狄仁傑的表現,讓長孫皇后大為驚喜。 “以後你當為善的侍讀,你可願意?” 為善就是李治,李治已被狄仁傑折服。怕對方拒絕,趕忙說: “當我的侍讀,你住在哪裡都可以,我們白天一起學習就可以了。” 狄仁傑的回答,令柳風鈴很滿意: “我要先問問越王殿下。” …… 古代的元宵節,是最熱鬧的節日之一。這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出來逛街。 特別是開放的大唐,大街小巷,小家碧玉、成熟美婦隨處可見。 這天的燈火,更勝過春節。官府也不禁夜,任由大家玩到大天亮。 這是李壽在大唐過的第一個元宵,比較重視。李世民讓他一起過,他也沒答應。 帶著柳風鈴、趙真真幾人,來到一條熱鬧的大街。 “殿下,那裡在猜燈謎。” 柳風鈴更興奮,趙真真不會騎馬。柳風鈴可能怕被李壽佔便宜,和對方共乘一騎。 一路走來,全是兩女的聲音。 柳風鈴所指之處,排場不小,一些人在那裡,翻著各種燈具下面的牌子。主人頗為大方: “誰能猜中,所掛燈具相贈於他。猜不中也不要緊,圖個熱鬧。” 柳風鈴一聽還可以贏燈,催促道: “殿下,我們也去看看,贏他幾盞花燈。” 幾人走近,跑來一個年青人: “大家快去皇宮廣場,那裡的花燈更漂亮。聽說齊王殿下又發明了一件東西,皇上皇后也在那裡觀看。” …… 今天誰都會賞燈,李壽還不知道,李佑又有新發明。 他們來到皇宮外的大廣場,這裡已人山人海。 很像後世的夜市,數排擺攤的人,隔離出幾個大道。火樹銀花,璀璨奪目。 在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八卦燈,將四周所有燈盞比下去。 這盞燈的每一面都有四層畫,畫在裡面,一排八層十六幅圖。畫中有騎馬的人、有舞劍的人,十分生動。 最難得的是這燈雖是固定的,裡面的畫能動。 隨著畫的流動,四層畫,每一層都是一個小故事。就像放電影,比較連貫。 “這是走馬燈,”柳風鈴說: “在太原也有這種燈,但要讓它們動,得有人推才行,就像推磨。像這樣不推就能動,我還沒看到過。” “我也沒看到過,”趙真真說: “沒人推,它怎麽能動?” 李壽再看不出來,天才就白當了。頗為佩服: “裡面有個軸,軸上方裝有葉輪,四周黏了許多畫紙。裡面還有燈,當燈籠內的燈點燃,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在氣流的推動下,裡面的葉輪就會旋轉,畫紙隨輪軸轉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罩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效果。” 李壽白解釋了,兩女聽得雲裡霧裡。 李世民現在沒在這裡,一家人全在城樓上,坐了一排。 這家人很懂享受,桌子上還有茶水糕點。李壽到來,李明玉拉著他的手: “五哥,我吃壞肚子了,我不要吃湯藥,隻吃藥丸。” 李壽給李明玉檢查完,李世民有機會誇了,指著下面: “天賜可看到那盞走馬燈?” 李壽看了李佑一眼,笑著說: “看見了,做得非常好,想必出自六弟之手吧?” “雕蟲小技,哪比得過五哥的酒精?” 李佑準備說黑板,那東西太簡單。李壽雖弄出來,大家只是佩服,並未仰望。 李壽客氣一句,李承乾說: “剛才我們都在猜,六弟是如何做成的。五弟才智過人,想必已知道其中的奧秘了吧?” 李壽估計,這世上很少有人從外面,就能看出其中的秘密。 他要是沒接受過後世的高等教育,也不知道。 李承乾這樣說,分明不懷好意。李壽懶得解釋,正要說不知,一旁的柳風鈴接道: “殿下已猜到。” 柳風鈴雖不懂李壽剛才的話,記憶力很不錯,將剛才李壽的話說出。 李承乾幾弟兄臉色很複雜,李承乾震驚,李佑失望。李恪一臉佩服。李泰的臉色竟有些懼意。 李世民大笑:“朕知道難瞞過天賜,你們幾弟兄,真該跟他好好學學。” 成年幾弟兄沒學習的興趣,幾個未成年的興趣很大。李治說: “狄懷英說,五哥答應抽時間教他。我也想和他一起,跟著五哥學習。” “我也想跟著五哥學,”李愔幾個紛紛表態。 李壽不是不想教李治他們,他答應抽時間教狄懷英。太忙,現在也不知什麽時候才有時間。 “等以後有時間了,我統一教你們,你們現在先把數學學好。” 一家人在皇城樓上欣賞夜景,李世民說出一事: “唐奉義昨天已帶到京城,從廣州那邊來的人說。是有一戶名叫宋定康的食戶,夫婦倆自殺身亡。” 李壽已將宋定康的女兒放回廣州。最壞的打算,就是真有人死。 “宋定康可留有遺書?” 李世民搖搖頭:“聽說那對夫婦不認字,自殺原因還在查證中。朕問過唐奉義,他說宋定康夫婦,是因為太想念女兒才自殺。這些話,他是聽當地人說的。“ 李壽冷笑:“他是聽哪些人說的,讓他將那些人交出來。殺人後,要想做成自殺的假象很簡單。” “你是說那對夫婦是唐奉義殺的?” “一定是,”李恪一直在忙外賓的事,送走一些瘟神,還有大半沒走。 李壽聽李恪說,酒精的事,他暫時沒失敗。他太黑,人家要帶信回去請示。 李恪將話接過去:“五弟開出那麽好的條件,沒人會因此自殺。唐奉義和高甑生是親家,定是他們勾結,殺人後陷害五弟。” 李世民很滿意李恪為李壽說話: “只是這些都還是猜測,沒證據。” 李恪很熱心:“父皇,兒臣的封地離廣州不遠。兒臣願去查證清楚,為死者和五弟討個公道。” 這次李世民更滿意,也不知是不是忘了李恪和唐奉義有仇,將李恪扶起: “兄弟之間,就應該這樣相互扶持。此事朕就交給長康,一定要查清楚。” “多謝父王,”李恪看了眼楊妃: “兒臣明天就去廣州。” 李壽聽到宋定康夫婦真死亡,原本準備親自去。 現在沒必要了,有李恪去,就算真是自殺,唐奉義也難逃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