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陛下不好了,万国来朝了

【无系统】+【热血】+【权谋】+【争霸】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我说的。回到明末,朱由校发誓不做死因成谜的落水皇帝,煌煌华夏就该傲立于世界之巅,万国来朝。...于昏睡中醒来的朱由校不顾群臣非议,拉着一脸懵逼的信王朱由检行至煤山之上,亲手将一棵歪脖子树砍掉。...

作家 柯久 分類 科幻 | 8萬字 | 42章
第22章 大朝会(上)
    六月初一,阴。

    因为昨夜下过一场大雨的缘故,湿冷的地砖上尚存着未曾消失的水渍,空气很是湿润。

    约莫从万历年间开始,原本气候还算宜人的北直隶便是逐渐干燥起来,纵然是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也少有如此磅礴的大雨,故而宫门外不少上了年纪的朝臣均是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

    昨日晌午,宫中传出口谕,于半个多月前游湖西苑却意外落水的天子将于今日举行大朝会,会见百官。

    消息传出,整个京师为之震动。

    尽管此时距离天色完全大亮还有小半个时辰,但凡是有资格参加今日之朝会的官员们已是在此等候多时了,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也多是围绕紫禁城中的天子展开。

    在场的朝臣们几乎人尽皆知,今日大朝会的主题定然是围绕着近些天喧嚣不已的"阉党"和"东林党"所展开。

    听闻身后窸窸窣窣的议论声,站在队伍前侧的内阁首辅顾秉谦和次辅魏广徽满脸死寂,知晓今日怕是自己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朝会了。

    而关于自己日后的命运,也将会在今日的大朝会上盖棺定论。

    事实上,早在听闻紫禁城中的天子将前几年,因为不堪"党争"困扰,愤而辞官回乡的毕自严,王在晋等人尽数起复回京辅政之后,他们二人便是主动上书,向天子请辞。

    只是与诸多起复"东林"和弹劾他们尸餐素位的奏本一样,他们上书请辞的奏本也是石沉大海,没有激起半点涟漪。

    尤其是大理寺卿崔呈秀和刑部尚书周应秋的"畏罪自缢",更是加重了他们二人内心的不安。

    一时间,对于眼前静谧无声的紫禁城,二人心中竟是不约而同的生出了"龙潭虎穴"之感,只觉自己或许命不久矣。

    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刻意落后两位阁臣几个身位的"六部堂官"们心情虽然不像面如死灰的两位阁臣那般沉重,但眉眼间也没有太多喜色,好似心事重重。

    自从深宫中的天子有意开始扶持"阉党",并默许"九千岁"魏忠贤权倾朝野以来,曾经在朝中担任要职的"东林君子们"均是被以各种各样的罪名弹劾。

    要么被迫辞官回乡,要么身陷囹圄。

    而近两年主动投靠魏忠贤的"阉党"成员们虽然意气风发,但终究根基不深,故而此时还没有"染指"六部尚书这等险要位置。

    因此除了前不久"畏惧自缢"的刑部尚书周应秋之外,其余五部的堂官均是由朝中的"中立派"担任,例如礼部尚书周如磐,吏部尚书崔景荣等人。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逃过"阉党"的清洗,除了自身政绩深厚,深得天子信任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与东林"毫无瓜葛",纵然是在东林党"众正盈朝"的那段时间也是恪守起身,没有与其产生半点瓜葛。

    可作为亲身经历过东林党"众正盈朝"的经历者,周如磐等人深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君子"究竟是些什么货色。

    或许东林党中,还有些许诸如杨涟,左光斗这等眼下仍身陷囹圄的正义之士,但更多的却是诸如王化贞这等导致广宁沦陷的眼高手低之辈。

    要是任由"东林党"重新众正盈朝,这大明朝莫不是又将迎来一场新的血雨腥风?

    想到这里,周如磐等人便是不由自主的交换了一个眼神,只觉得胸口处好似压了一块巨石,重达千斤。

    像是猜到了周如磐等人心中所想一般,居于队伍后方的六道言官们均是喜形于色,窃窃私语声不绝于耳,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色。

    虽然与前方那些身着绯袍的"肱股之臣"相比,他们这些御史言官们官职不显,但却拥有"风闻奏事"的权利。

    即便是近两年阉党"如日中天",挥斥方遒,但东林党凭借着自身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仍是牢牢控制着督查院,令他们心甘情愿的为之奔走。

    现如今,他们终是等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候。

    作为阉党骨干的崔呈秀及周应秋已是先后伏诛,而首辅顾秉谦及次辅魏广徽也是不堪重负,向天子上书请辞。

    前后不过半个月的功夫,曾经如日中天的"阉党"便是就此跌下了神坛,一众核心成员皆是人人自危,以至于互相攻讦。

    唯有一向"中立"的六部堂官们处境还算尚佳,没有人敢轻易将脏水泼到他们身上。

    但今时不同往日。

    曾经权倾朝野的"阉党"覆灭在即,他们东林党即将众正盈朝,一句所谓的"中立"可不足以令这些官员继续在朝中立足。

    想到这里,不少身着青色官袍的御史言官们呼吸便是为之急促起来,眼中涌现着异样的光彩。

    近两日,看似风平浪静的京师可谓是"暗流涌动",一封封书信于全国各地而来,更有不少人"大人物"悄然进京。

    例如前任内阁首辅,韩爌韩阁老的长子已是下榻京中的"山西会馆"。

    除了韩阁老的长子之外,曾经官至礼部右侍郎,后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还乡的钱龙锡也低调抵京。

    今日这场大朝会,必将决定大明接下来的走向,并被载入史册。

    一想到自己或许有可能左右大明的"历史",甚至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就精神亢奋的六道言官们均是一脸狂热的方向不远处巍峨的宫门,只觉身上承载了千万人的期盼。

    嗡嗡嗡!

    在诸多官员或殷切或忧心忡忡的注视下,伴随着一道沉闷的宫钟声,高达巍峨的宫门终是在十余名侍卫的推动下被缓缓推开。

    近乎于下意识的,随着钟声响起,宫门外窸窸窣窣的私语声为之戛然而止,好似时间为之静止。

    片刻过后,心思各异的朝臣们便在上官的带领下,迈着有些凌乱的步伐,朝着门洞大开的宫城而去。

    沉默不语中,各式各样的情绪在人头攒动的朝臣中蔓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今日的大朝会,必然有大事发生。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