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当国

仆射家的二公子房艾,为了在似是而非的世界活得滋润,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尚公主。为此,房艾需要攒一个讨价还价的资本。文武双全?不够!献国策、出使册封、杀穿北胡、倾覆伪梁;解国库之危,向佛门施加压力,改进嫁接,推广梯田、圩田、架田、曲辕犁,参与灭北胡之战…...

作家 罪孽999 分類 历史 | 57萬字 | 239章
第八十二章 留白
    意外地,房艾再次被召进了两仪殿。

    这一次,连中书令孙无思这胖子都笑容亲切,笑得脖子上都是褶子。

    但是,房艾清楚地知道,这位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笑得越亲切,下手越狠。

    哦,这是多数政客的做派。

    坐上绣椅,就听得康世基开口:“听说,房艾你准备弄的梯田,不是自己带俘虏去干?”

    房艾叹了口气:“谁让臣忙呢?礼部祠部司、鸿胪寺都要兼顾,压力很大的。成默那么闲,还是行伍子弟,带俘虏去挖一挖,减点小肚腩还是可以的。”

    这话说得,好像在座各位谁没检校一两个职司似的。

    只有成金眉开眼笑,冲着房艾竖了个大拇指。

    仗义!

    直接指定了要让成默建功。

    待会儿去胜业坊宿国公府,牛肉管够!美酒管够!

    “房艾对农事似乎很有研究,房卿家怎么看?”康世基笑眯眯地看向房杜。

    “坐着看。”房杜一本正经地回答。

    两仪殿内响起快活的笑声。

    除开在太极殿有殿中侍御史监督、大家不适合太放纵外,君臣相处其实还是比较轻松的。

    嗯,唯一的瑕疵,是兵部尚书李痴被台院四名侍御史联合弹劾,告他在北胡时纵兵劫掠,李痴借势论罪,并且告病辞去

    兵部尚书一职,阖门自守,虽亲朋也不能进。

    这也是李痴自找的。

    他坑唐间的事,唐间三拳了结了,可不代表其他官员——尤其是文官——能放过此事。

    咋,我们的命就不是命,就可以随便坑?

    就算大康尚武,你也不能那么狂!

    弹之!

    要知道,整个御史台台院,就这四名台端啊!

    台端是侍御史的别称,殿中侍御史的别称是副端。

    康世基为此下诏:“前朝大将破敌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

    李痴依旧只是告病不朝,康世基便遣殿中省尚药局侍御医、主药、司医前往诊治以示恩。

    有没有揭穿李痴装病的小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老汉本就五十多,虽然身体底子不错,毛病多多少少是有些,再加上在北胡爬冰卧雪,也确实需要调养,于是改任特进,无事可以不朝。

    功高震主之嫌解除了。

    皆大欢喜。

    “臣以为,大康的耕作,太过粗犷,导致亩产不高,非得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才能养活一家子。当深耕熟耨,使土细如面,施用发酵渥堆过的农家肥,虽地少也可以养家。”

    尤其是在关中,哪里可能一户八十亩口分田哟,四十亩就不

    错了。

    “水稻田于大暑时节,决放田水,让太阳曝晒,使苗根坚固,称为‘靠田’;苗根坚固后,再车水入田,称为‘还水’。此后,遇旱不枯,可保丰收,上田当收三四石。”

    康世基收敛了笑意,扶正翼善冠,起身对房艾叉手:“朕愿闻其详,还请卿不吝赐教。”

    倒不是在故作姿态,粮食对于一个国度,尤其是农耕社会的国度,极为重要。

    现在的大康,良田亩产也就在二石左右,听到三四石,由不得康世基不心动。

    “大康本土的稻种,产量稍低了些。林邑国有占城稻,穗长、无芒、抗旱、早熟,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

    “天元元年,林邑国主范头黎遣使进贡驯犀,臣还围观过。也就是说,林邑承认为藩国,愿意服从大康之命,可诏令范头黎不再进贡百珍,改贡稻谷。注意,不是稻米!”

    “当然,天下没有好处占尽的便宜事。占城稻的一大缺点,难吃。”

    这个缺点,在对自然灾害抵御力不强的农耕社会,根本不是事。

    咋,闹饥荒的时候,你还考虑吃糯米还是粳米?

    哪怕我不吃,拿来压太仓、正仓、常平仓、义仓行不行!

    “种了占城稻,再与本土稻种培育改良,使其更

    适宜大康气候,改善口感;或者早稻种占城稻,晚稻种本地种。”

    房艾滔滔不绝地讲述稻种改良计划。

    没法,这个年代的林邑,显得太遥远了,想取得稻种,必须靠朝廷的力量。

    房杜轻咳一声,拉回了众人的注意力。

    “你就不怕如《吴越春秋》所载,蒸粟为种?”这话别人不好说,房杜身为父亲可没这顾忌。

    “回仆射,此策在《史记》并未记载,且疑点重重。首先,吴越都在长江流域,粮食应为稻而不是粟;其次,如此多的粮食,要蒸一遍,靡费人力物力且不说,就算不开裂,晒干了也会缩水,且没有稻芒了,吴国人不至于瞎到这地步。”

    “最大的破绽是,吴国的农夫是死人吗?不知道补种?”

    朝堂无父子,房艾也只能称呼官职,顺便将这一条堵了回去。

    “补种”二字一出,果然没了置疑。

    衮衮诸公,就算当年没经历过农事,如今也封了实食邑,庄上又不是没经历过补种的事。

    “多石、破碎、盘根错节的土地,不利于使牛拉犁,其实也可以耕种。象州桂林县,多山石,当地俚人自制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供手捉。犁柄左边为短柄,左脚所踏。踏犁可耕三尺

    ,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

    这种纯靠人力的踏犁,就是俚人为当地多石少土地形创造出来的。

    司农卿杨弘礼愣住了。

    谷种改良的事,需要漫长的时间验证,可细土、踏犁,哪怕只听描述,也能够判断出可行与否!

    “至尊,深耕熟耨之事,并踏犁,臣想交给上林署试之。”

    水田就没法验证了,毕竟关中主产是麦粟之类的作物,除非是丢到江淮一带去。

    只要不抢房艾安排好的事,交给谁,房艾都漠不关心。

    御史大夫萧屿干咳了一声,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奏折:“襄阳郡公,这是侍御史弹劾你着官服赌博的折子,你可有异议?”

    房艾呵呵冷笑:“为什么汉王在曲池坊开汉乡阁时没人弹劾,偏偏我去解救司农寺家眷里就有人弹劾了呢?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