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雏凤初啼 第097章 紧抓思想教育 隆庆年间虽然没有家属院的说法,但是夏圩园管行的少年们却都住在朱里,相距最远的两户人家也不过是十几分钟脚程。xiaoshuocms.net有好些少年都是贴隔壁的邻舍,一时间走动起来方便而热闹。 不过虽然方便,习俗上去外面拜年是大年初二以后该做的事。而且初二这天较多的是回娘家,这对朱里的小伙伴们没有什么影响,一大早就到了徐元佐家拜年。让徐家妈妈更是着实兴奋了一回。 看着流水一般抱出来的点心,徐元佐真心佩服母亲的预见性和统筹能力。 这样的水准放在后世,绝对是个滴水不漏的办公室主任啊!可惜在这个时代只能作一个家庭主妇。他又看了看负责打下手的姐姐徐文静,见人面带三分笑,却不多说一句话,显然得了母亲的真传。 更可惜的是她不肯在外面做工,连账房都不愿干,更别说让她当办公室主任了。 不过有两个少年倒是有眼力,帮着跑前跑后,不见拘束。徐元佐在脑中琢磨了一下,想起他们是市场部的,有这份心思显然不是庸手,调到总务负责接待可就亏了。 “元佐哥哥,有心事?”顾水生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了徐元佐身边。 徐元佐恍然惊醒,道:“哦哦,看到大家这么热闹,光顾着乐了。招呼不周,招呼不周。” 顾水生笑道:“哥哥说的什么话,如此见外。”他面色飞快沉了下来,道:“若不是哥哥,我们这二三十人,焉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过?这里是二三十人,放在朱里就是二三十户,都是得了哥哥的好处。” 徐元佐摇了摇头:“这是大家帮衬而来的结果。”他道:“其实你在外面走多了也知道,三五两银子在豪门势家眼里算什么?但是放在咱们这里却是天大的数目了。” “的确如此。”顾水生微微点头。 “你想过里面的道理么?”徐元佐盯着顾水生。 “因为……他们祖宗好?”顾水生追本溯源,觉得那些豪门大家无不适当初跟着太祖皇帝起兵,或是跟着成祖皇帝起兵的人家。因为起点高,自然可以读书做官,然后子孙就不用下地干活,也不用为稻粱谋,仍旧可以读书做官。 “我是说,他们不知道分享的乐趣。”徐元佐知道顾水生误会了自己话里的重点:“他们就是成天只想着往自己家里扒银子占田土,而不知道让街坊、邻里、乡梓、国人一同富起来。最后便是穷者益穷,富者愈富。这也是汉唐之亡的前车之鉴。” 顾水生打了个冷颤。他分明听出,徐元佐这是在说:大明若是继续下去,也会步汉唐的车辙。不过他又觉得,虽然自家没田没地没银子,难道因为人家有钱就要眼红人家?就该让人拿出来分享?元佐哥哥这想法固然吸引人,却有些不近情理。 “自家富裕起来,还要让周围的人富裕起来,只有如此才是咱们该有的眼界。”徐元佐自顾自道。 顾水生猛然醒悟过来:这番话元佐哥哥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上回面对朱里街坊围在他家门口的时候,他就是这么说的。那时候听起来像是漂亮话,今日两人之间私密聊天,哥哥仍旧如此说,看来是真心这般想的了。 顾水生不是个情感外露的人,只是默默寻思:哥哥有这般鸿鹄之志,又有手段,心量又大,真真是个豪杰。我若是能够附在尾翼,今生也该知足了。 徐元佐见顾水生面色深沉,显然是在心中思考什么,不由欣慰。他相信自己这一番话,已经起到了作用,顾水生绝不应该是个为了三五两银子蝇营狗苟之人。只有拓开了心胸和眼界,才谈得上“创业”,否则只是个找个渠道挣钱,那还不如卖盒饭做餐饮呢。 “哥哥,”顾水生抬起头,“哥哥这番话真是令小弟茅塞顿开,感觉一身热血滚烫。日后火里水里,哥哥只要一声吩咐,小弟绝不皱眉头。” “我会找条康庄大道给弟弟们走的。”徐元佐笑道:“你我有一样的志向,可谓同志。平日在工作中也要看看,若有弟弟们做一样的念想,便可记在心里。我一向觉得,能力高低可以捶打提升,志同道合的伙伴却是不容易寻到。” “小弟明白。”顾水生点了点头,见陆大有正有意无意地往这边靠,便道:“哥哥,关于这事,小弟有个想法。” 徐元佐挑了挑眉毛,示意他说。 顾水生等陆大有又近了些,方才道:“哥哥往日也是督促我们读书。不过终究是以识字、算学和作公文为主。”徐元佐点点头。基本的计算能力、实用文写作,这是任何职业的基础。 “但是教导他们做人道理的书,却读得不多。”顾水生道:“想来我们这些兄弟之中也没人有心科举,但处世立身的道理,还是该跟他们讲一讲。” “这个啊。” ——这是要进行哲学教育,确立思想,统一三观么? 徐元佐轻轻摸了摸下巴,心中暗道:如今要想拿到台面上来说的思想,只有儒家。 虽然后世很多人批判儒家哲学,但主要原因都集中在乾隆时期中国失去领先地位,从而导致了后来的黑暗血时代。 如果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儒家哲学对生产力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起码中国版图能够扩这么大,宋朝还是外国的大理,现在已经由心底里觉得自己是大明人……这多少有儒学教化的功劳。 再看看蒙元和满清这两个外族入主中原的例子。蒙元鄙视儒学,坚持自己的一套,结果国运不足百年。满清以儒学为武器,非但成功毁掉了汉人千年文化积累,还让汉人世世代代留下了猪尾巴,哪怕国亡之后都没能从心理上剪掉。 所以说儒学实在是一把利刃,关键是看握它的统治者站在什么立场上。 这么好的武器不用,的确有些浪费。 “就是难度略高,怕弟弟们读着乏味。”徐元佐自己也在努力读书,深知这些内容固然洗脑不错,但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资质被洗的。 “不用读那么深。”顾水生道:“哥哥只需要将故事提取出来,加以褒贬便是了。” “唔?” “譬如某人因为拾金不昧,得到了善报?”陆大有走到了跟前,没有错过顾水生的话头。 顾水生之前就在等他,点头道:“正是,就跟寺庙里的和尚讲故事一样。他们就是讲一个老长的故事,最后落一句‘正是因果相报,丝毫不爽,信佛得生极乐’。我这两日跟着母亲去上寺里,就听这个了。”说到这个,顾水生显然有些无奈。 “唔,我想到一本书……”徐元佐把口一掩,心道:是了,《幼学琼林》还没写出来呢。 顾水生和陆大有知道徐元佐读书驳杂,就连老爷们都高看他一眼,只静静听他讲出书名,回头一睹为快。 第098章 义兄 《幼学琼林》是本好书,据说毛太祖到了晚年还能够背诵如流。 这书自从刊行之后,很快就被视作重要的启蒙读物,民间所谓:读《增广》会说话,读《琼林》会读书。 当然,现在《增广贤文》也还没有写出来。 相比民间智慧集合起来的《增广贤文》,徐元佐更看重《幼学琼林》。这书全是骈体写就,对培养语感很有好处。即便是不写文的人,若是在说话中注意一下语感,也会让人高看一眼,起码不会觉得此人粗鄙。 其次,这书不光是传授道理。因为前身是《成语考》,可见内容多是典故,是以传授实例的形式,最快速度丰富一个人的学识储备。 此外还可以了解历代贤人名士、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传诵后世数百年而不绝。 这更像是一本社会常识通行手册,让少年在还没出社会时,便对社会有所了解,同时也是一本提升逼格的速成教材。 徐元佐怀疑自己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手下都将只有这些“小学五六年级”水准的少年。而《幼学琼林》则能填鸭式地培养一批近乎初、高中水准的人才——此书许多典故和名句的确是高考语文卷里的知识点。 《幼学琼林》全书只有两万一千余字,作为文科学霸出身的徐元佐,能否默写下来这套《幼学琼林》呢? 能全文默下来就有鬼了! 毛太祖晚年还能背诵入流,因为人家小时候背的就是这个,所谓童子功是也。 徐元佐当年背这个的时候也是童子功,但只是作为启蒙读物,又没有科举可考。先过一遍《幼学琼林》,目的是为了读后面的书打下基础。更何况这书是《论语》一般的语录体,上下文全然没有联系,错漏几句,或是放错了位置,检查都检查不出来。 不过,谁说一定要跟原文一模一样呢?大义主旨不失,略有增补,一样能够达成效果呀! 徐元佐打定了注意,决定将这套畅销数百年的名著归于自己名下。 想想自己终于有机会走上文抄公之路,心中还略有些小激动呢! 于是乎,这个春节长假终于有事可做了。 徐元佐应酬了别人拜年,初三日开始便要去朱里大户人家和陆夫子家里拜年。到底他家根基不稳,又图谋着挤进和春堂当个魁首,所以还是谦逊一些,免得人家嫌他骄狂,不带他玩。 也正是这种低调谦逊的态度,让前辈们对他颇有好感,纷纷委托代问他父亲——徐璠安好,同时又邀请他初五日到和春堂参加迎财神的内部聚会。 徐元佐本来指望这种内部聚会有些内幕消息,谁知众人格局太低,根本没有内部定价之类高大上的商业讨论,全是说些家长里短的废话,吃了茶点就各自回家了。不过也正是这次小聚,让徐元佐认识了和春堂的头头脑脑,才恍然发觉小小一个朱里,原来是六家人家说了算的。 破五之后,春节气氛稍弱了些。徐元佐跑了一趟郡城,给徐诚拜年,又给徐璠磕头——人家也是父亲。只是没有见到徐阶,颇有些遗憾。这或许是当日徐元佐选择认“义父”而不是“认爹”的后遗症,人家徐阁老把皇帝和帝国把玩于手心,你一个小小伙计还跟我讨价还价,不给点脸色看怎么能行? 如此念头通透,徐元佐也不强求,当日又赶回了朱里,开始了他的文抄公大业。 说起来,文抄公这个职业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文字是一个人内心的体现,也是思路的具象化。锦衣玉食写不出《红楼梦》,皇子王孙也写不出《水浒传》。李煜要是没有当阶下囚,哪里能做出《破阵子》? 徐元佐并非背不出纳兰性德的词章,然而背出来又怎样?根本不会有人相信是他做的。这根本不用考查,只看此人平时言语格调,登时就看出来了。 所以《幼学琼林》好就好在这上头,没有华丽的文藻,没有冷僻的典故,没有高深的哲学思辨。完全可以看做是个博览群书却不精通的读书人,在读书之余所做的笔记。至于人生阅历,更是半点都不曾涉及。 所以这本书的书名也改成了《幼学抄记》。 徐元佐先将脑中记得东西写了个大概,不说内容文字,就连体例分卷都有些残缺。他很清楚地记得此书是四卷三十三章,从天文地舆、岁时朝廷到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然而脑中记得的只有三十章,还有三章完全不记得是什么了。 出师不利,徐元佐颇有些受打击,等到将剩下的三十章填空默写出来,整整花了十天时间,只得了一万余字。 想想自己数十年前背过几遍的书,竟然还记得一半,徐元佐颇有些自得。这份自得连带着上元节的喜庆都被冲淡了。 在姐姐弟弟上街看灯的时候,他仍旧在家里伏案疾书,往里填充,甚至在回夏圩的船上,仍旧不停地琢磨,时不时用炭笔在木板上将拾遗得来的语句记录下来。 正是这样孜孜不倦,到了正月廿三日万寿节,徐元佐已经默出了一万七八千字,已然是蔚为大观了。 正是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原本想着正月淡季没人回来,谁知道徐璠竟然请了知县郑岳,带着一帮清客们到园子里来赏雪看花。 众人在暖阁中分坐,此时徐元佐已经不单单是徐家的伙计,更是徐璠的义子,有义务执壶斟酒,在一旁服侍。与他一同服侍众人的,还有个唇红齿白的公子少年,大约十七八岁,却是: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正乃徐璠嫡子徐元春。 徐元佐头次见了徐元春,只是心中一怔,暗道:徐家诗礼三代,果然出了伪娘!非但形象柔美,还自带背景音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这一出场,整本书的文风都变了! 徐元春也早就听闻了徐元佐的大名,原本并不十分乐见,尤其是想着:父亲已经有了嫡子,何必再收螟蛉?更何况本少读书上进,前途可期,而这螟蛉义弟却是商贾之子,耽于经营,拘泥锱铢…… 徐元佐自从来到大明之后,锻炼不缀,加上只有减肥营养餐可吃,此时一身肥肉尽去,肌肉线条流畅。正是精而不瘦,壮而不硕,尤其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徐元春此刻见了真人,见他如此形体神貌,不禁转了心思,暗暗赞道: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第099章 一本红 “这兄弟二人,竟是颇有默契。”众人纷纷调笑。 徐元佐这才发现,自己竟然与徐元春对视得出神。 徐元春脸皮不像徐元佐那么厚,等时红晕浮了出来,往后躲了一步。 徐元佐到底是有阅历的人,呵呵一笑,道:“大兄令小弟想到了古人一句话,正是:眼前分明外来客,心里却似旧时友。这岂不是有缘么?” 徐元春听了,脸上更红了。 徐元佐的笑容也有些尴尬:咱们好歹是名义上的兄弟,我套个近乎你脸红什么? “小小年纪,不好好读书,成日介杜撰古人的话。”徐璠笑骂,分明是给了徐元佐一个台阶往上走。 徐元佐果然不负重望,笑道:“父亲冤枉儿子了,这些日子就算是在家过节,也是苦读不缀。有读书笔记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