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兴大明

曾几何时,朱瞻坺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运。每个人也应该遵循时代赋予他的人生轨迹进行下去。然而,这个大明,真实的让他感到害怕。永乐盛世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仁宣之治也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奋进。人……也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仁慈和……温暖。朱瞻坺这个...

第58章:有果必有因
    日暮。

    随着太阳躲进了山的后面,应天城的天色就变得有些昏黄,而此时此刻正在乾清宫看着窗外的朱棣却觉得这幅景象仿佛是为他而生的一样,和他的心情完全一样。

    “你说,这就是朕的宿命吗?”

    看着窗外的昏黄,朱棣沉沉地开口。

    “陛下应该开心。”随着这道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稳重的声音响起,金忠走到了朱棣的身后。

    “赵王殿下识大体、明大局,愿意牺牲其本唾手可得,世人都难以拒绝的权力和荣华,为大明牺牲,实乃是陛下之幸,大明之幸。”

    “朕也知道。”朱棣闻言长叹一声,看着窗外,眼神中透露着忧伤。

    “但是,朕也是一个父亲,谁愿意摊上这种事呢?”

    “望陛下以大明为重。”金忠似乎很是不解风情,面对朱棣的忧伤,他却冷淡的再次重复了一遍。

    哪怕他也知道朱棣并不愿意听这种话。

    但是,作为靖难第二功臣,一辈子都没有利用权力徇私的金忠,他很清楚朱棣今天召他进宫不是为了倾诉的。

    或者,应该说不只是想要倾诉,还想如同当年立储时一样,让金忠再次坚定他的决心。

    “唉……”朱棣又叹一声,但是没有再说话。

    其实他也知道,从他靖难成功、登基大宝的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立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总是会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撩拨着那些别有心思的宗室子孙。

    不过,有今天这個结果,倒也不全都是这个原因,还有就是他朱棣对二儿子朱高煦的过分放纵。

    他总是因为觉得二儿子更像自己,觉得二儿子当年随他靖难吃了很多苦,觉得自己当年所说的那句“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给了二儿子太多希望,觉得二儿子先后三次救自己于生死之际但最终却和其他藩王一样而不忍心……

    总之,如今的结果,都是他一手缔造的。

    是他立了不好的榜样,是他太过于优柔寡断,是他被作为父亲的感情却干扰到了作为皇帝的决定。

    “罢了,罢了……”

    思及至此,朱棣再次充满无奈地叹了一声。

    “你说得对,老三能有这个决心,是我的福气,是宗室的福气,是大明的福气……”

    金忠闻言没有说话,但躬着的身子却放松了不少。

    ……

    翌日,清晨。

    一改往日,朱瞻坺今天起得比较晚。

    其实他以前就是习惯了,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孩子就更没有了,所以为数不多的娱乐基本上都是和成年人这个身份挂钩的。

    为了别让自己“过劳死”,朱瞻坺只能是每天早睡早起。

    不过眼下在应天府,他不需要像在顺天府的时候一样去查看商业上的各种事情,再加上他也不用上早朝,所以就睡了个懒觉。

    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虽然不用上早朝,但今日的早朝却是和他息息相关。

    “醒了?”朱高燧看着走出来的儿子,平淡地说道。

    “坐下吃饭。”

    “嗯。”朱瞻坺点了点头,坐到了自己父亲的旁边。

    府内的侍女很快就给朱瞻坺送上了早膳,朱瞻坺也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早朝结束了,你爷爷下圣旨了。”看着侍女们都退了出去,朱高燧放下了手中的条陈,一边说着一边从一旁拿起了一个盒子。

    “不知道是不是如你的心意了。”

    说着,将那个盒子推到了自己儿子的面前。

    “看样子……”朱瞻坺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拿起一旁的手帕擦了擦手,一边打开盒子一边说道。

    “似乎不是很合您的心意。”

    “唉……”朱高燧闻言轻叹一声。

    对于自己父亲的叹息,朱瞻坺毫无感觉,因为此刻的他已经打开了盒子中其中一道圣旨,看到了圣旨上的内容。

    汉王改封彰德府,赵王改封云南,年后就藩。

    意料之中。

    朱瞻坺放下手中的圣旨,从盒子中又拿起了一道。

    然而,这道圣旨上的内容却让朱瞻坺愣住了。

    “这……”朱瞻坺看向了自己的父亲,面露迟疑。

    “没错。”朱高燧点点头,确定了自己儿子的疑问,然后从袖兜中掏出了一枚令牌。

    “这回信了吧?”

    ……

    看着面前的令牌,朱瞻坺久久不语。

    看样子,历史上所发生的那些事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朱瞻坺一直都认为哪怕是正史也不是全然可信的,但是相较之下,正史的真实性怎么也是要比野史高的。

    所以他一直都在怀疑,自己都已经十四岁了,但是父亲却没有任何谋逆的意思,更没有像自己的二伯那样拉帮结派搞个什么赵王党出来,怎么就突然谋逆了?

    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老爷子这优柔寡断的态度就是原因。

    “爷爷可真大方啊。”朱瞻坺将那枚令牌拿起来揣进了兜里,继续埋头干饭。

    “不仅没有收回我的市舶司指挥使的职位,还把茶马互市这种事情交给咱们家了,估计那些文臣又该上谏了。”

    “那倒不至于。”朱高燧微微摇头。

    “封地改到云南且年后就要就藩,顺天府及边关的事务自然也就不能交由我了,你爷爷将这些事情交给了你大伯,也算是堵住了文官的嘴了。”

    “怪不得。”朱瞻坺闻言了然地点了点头。

    顺天府是大明未来的国都,太子接管顺天府的事务,这其实是一种信号。

    “那武将呢?武将能愿意?”

    “没有什么愿不愿意的。”朱高燧闻言再次摇头。

    “武将们本就势弱,更何况此次你爷爷听从你的建议修缮显忠庙,且让人收敛这两年北征战死的将士尸骨,入显忠庙接受我朱氏皇族的香火供奉。”

    “得了这个好处,对于武将来说就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对于他们来说,这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个和文臣们平等抗争的平台,哪怕这个平等也并不真的平等,但这对于武将们来说已经是很好了。”

    “毕竟,有了显忠庙,他们就不需要你二伯或者是你来做主心骨了,因为虽然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但每次战争都会让武将在世人心中的声望提高。”

    “不过……”

    说到这里,朱高燧顿了一下,带着几分迟疑看向了儿子。

    “这个金牌信符,你真的要接?”

    “接!为什么不接?”朱瞻坺很是干脆,没有半点犹豫。

    “于公来说,爷爷需要我接这个好处,因为这样才算的上是有功必赏,才能稳住武将们那颗不忿的心。”

    “于私来说,这茶马互市不说是大明油水最丰厚的地方,但也绝对是顶尖的。”

    “有好处为什么不要?”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