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

注意汉末皇戚目前的最新章节为分节阅读460,汉末皇戚主要描写了一不注意,穿越成伏皇后的堂哥,为了家族不被灭门,伏泉该何去何从……

作家 泉释一切 分類 历史 | 222萬字 | 460章
分章完结37
    语塞,不知作何言语,伏泉立即上前接话道:“启禀姑父,天生万物以养人,可见人乃万物之灵,至高无上,食用万物皆可。33kanshu.com侄儿曾于神医华元化处闻,蝗虫可为药入口,用于止咳祛喘,试想既可为药,为何不能食?”

    “这……”刘宏诧然,随即问道:“此真华神医所言?”他还是不信蝗虫可吃,不过在华佗之名此时已大,让他将信将疑。

    “正是。”伏泉正声回道。事已至此,不管华佗知不知道蝗虫效果,伏泉必须承认,大不了等他入京,自己先找他谈论一番便是,反正后世自己家乡的小孩治疗咳嗽哮喘,找的民间老中医都是寻来蝗虫作为药引,不会有错。

    “只是此虫豸如此渺小脏乱,如何可吃?”刘宏显然有些见猎欣喜,想要品尝此物。他天生对万物好奇,喜欢做些刺激的事情,类似于后世猎奇心理。

    伏泉道:“姨父莫急,此物需调制一番,方可美味。吾曾听闻,蝗虫以沸水清洗干净后,用‘豆有膏’炸之,待炸至金黄,加以青盐润色,其味至美也。”

    “果真如此?”

    “姨父派人一试便知。”

    未几,刘宏便派人迫不及待的去少府寻“豆有膏”了。伏泉见之暗笑,后世有名的炸蝗虫可是美味的很,可惜汉代这些人却因为迷信浪费如此美味,真是浪费。

    正文 第七十四章 再议太子

    豆有膏,即相当于后世的豆油,脂膏在古代也算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西汉末年氾胜之所作《氾胜之书》中便言道“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古所以不尽治者,豆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伤则不成。而民尽治,故其收耗折也。”可见汉代人也已知晓大豆可提炼油脂。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来成为汉人吃的讲究,一直流传到后世。刘宏贵为大汉天子,什么山珍海味没有见过,对于食物的见识,他称第二,只怕此时没人敢称第一。

    响午,刘宏留伏完与伏泉与长秋宫中就食,还喊来董太后,一同品尝新菜,名曰家宴。

    盯着面前的菜,刘宏眼睛一眨不眨,暗道这蝗虫做菜还真是别开生面。没错,这就是他命人依照伏泉之法制作炸蝗虫。

    只见一堆幼小的虫豸冒着金黄色的色泽,配着刚撒上的青盐,散发出让人垂涎三尺的焦香,这无疑是刚出釜的食物。“釜”乃是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后世锅的前身。

    刘宏忍受不住心中的好奇和食欲,当即夹起一点油炸蝗虫放进嘴里,咀嚼了几下咽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才睁开眼睛,面露回味的赞道:“色泽金黄,脆香美味,余味无穷,真乃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太后、皇后,快且食之!”接着又夹起一些放入嘴中,眼看是彻底迷上此物。

    董太后和宋皇后毕竟是女人,虽然这油炸蝗虫香味诱人,但一想到其是下贱的虫豸,食欲顿时就消了大半。不过随着刘宏的狼吞虎咽,也都动了动喉结,对其言却将信将疑,遂夹起一筷箸,闭着眼睛放到嘴里……

    很快两人皆震惊的睁开眼睛,纷纷为这美味感到诧异,接着也接二连三的夹起放入嘴中,毕竟人对美味的东西从来都没有抗拒力。

    伏完也是食用了,他亦为此美味震惊,赞道:“食之如虾干,不料这小小螽斯,竟是如此人间美味。”

    一顿完毕,刘宏饮完一杯酒后,赞赏的看着伏泉,叹道:“真佳儿也!”

    来于此世,伏泉对这些夸赞话语早已免疫,也不甚在乎,他所关心的还是大汉的百姓能够应对蝗灾而已。

    翌日,百官朝议,有议郎谏言伏完擅杀蝗神,有失天和,恐神灵降罪,请皇帝治其罪。

    刘宏不纳,反而传旨,命受灾州郡,以“火烧土埋”之法治理蝗灾,同时又告知油炸蝗虫一物,令受灾州郡粮食不足,可以此赈灾救济百姓。群臣闻知,皆言不可,然朝廷明旨已发,不可挽回。

    官僚集团就是如此,在迷信与王命之间,当然是以王命为主,古今皆都如此。毕竟只有执行王命,才能够赢得皇帝赏识,从此升官发财,现在刘宏摆明了谁按他的意思治理蝗虫才得到赏识,是以除了少数人坚持不执行以外,多数郡县官吏接到旨意,都立即组织民夫人手于夜间灭蝗。

    然而有人听从皇命“兢兢业业”的灭蝗,有人却想从中谋利。

    永和里的袁家家主袁逢的府邸,占地颇广,装饰奢华,可谓是雒阳城内一等一的豪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其自袁安以来发迹。因袁安担任三公之职,一心一意为国尽忠,其子孙依仗先祖余恩世代为高官,日趋富贵,开始违背其祖上为官清正、为人正直的一贯作风,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家族。

    此时,袁逢府里,一场再一次事关袁氏富贵的密谋再次商议了……

    何进笑脸向着众人道:“国无储君,则上天示警,虫卵本隐于土,却飞天而出,致蝗成灾,此不寓意潜‘蝗’出渊?蝗乃虫之皇也,此正合皇子未登位太子,何况‘史侯’养于宫外,正和蝗虫潜于土,不能升天同理,今应早日劝诫陛下立定储君大位,以应上天皇者出世之兆……”“史侯”便是何进妹妹何氏生的皇子刘辩,因其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旁人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故称他为“史侯”。

    伏泉于土中挖出蝗卵,此事已随蝗虫可吃传遍雒阳,何进为了有名义让刘宏早日立下储君,可谓是张口便是胡言,生拉硬扯也要将蝗虫于土中现世说成上天要刘宏立储君。储君能是谁?刘宏只有他妹妹生的一个儿子,何进意思当然是刘辩成为太子。

    这理由在场众人当然不信,何进是刘辩亲舅舅,谁都知道这是何进想方设法要让自己外甥即位的手段。不过众人听后并未说破,反而让眼神一亮,毕竟这理由却是真好,若是真能让刘宏就此立下太子,反而于众人有利。

    坐于主座的袁逢似笑非笑,如狡猾狐狸般道:“此言有理,不若公使人言之,到时袁氏必助公也。”

    很明显,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袁逢虽然因为袁赦之故几次帮助何家,但从未主动惹事上身,这一次也是如此,袁氏一贯的作风便是别人打头,他们于后面助威,成功还好,袁氏得利,失败也无所谓,毕竟袁氏身为大族,小损失倒也不伤筋骨。这也是袁氏自袁安以后能够世代稳居朝堂高位的原因,有先祖遗泽不假,但没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也是枉然。

    何进怎会应诺,他此来可就是为了袁氏能出全力的,而且最好袁氏能主动站出来,表明态度。他深知自己东拉西扯生搬硬套的言论,必须要朝堂中势力通天德高望重之人,有话语权的人带头说出,皇帝刘宏才能相信这舆论。

    而要说现今朝堂中既要是德高望重,又有势力的人真是寥寥无几,他最近拜师的杨赐算是一人。其出自弘农杨氏,又是帝师,旧属无数,放之平时其若以此言刘宏必定会信,然而现在不同,杨赐与自己关系亲密众人皆知,若是像前番正经求刘宏立储,倒是不怕,但现在用这迷信言论逼刘宏稳定国本,难保刘宏不会起疑,因此何进只能来求助袁氏。

    正文 第七十五章 征拜议郎

    一番你来我往的暗中角逐,袁逢得到心满意足的回复,这才让何进离去,自己则与袁氏其他人细细商议。

    此时堂前除了袁逢,便只有其弟袁隗,以及袁逢的儿子袁基、袁术,和其兄袁平以及袁隗的儿子,可以说袁家的男人都在开会,却独独缺了袁绍。盖因袁赦之故,袁家对于袁绍那不合时宜的政治立场十分排斥,是以即使袁逢再喜欢他,也未让他参与此事,历史上这一切也正是因为袁赦的突然死亡,才让袁家彻底转变立场,将更多的资源放在袁绍身上。

    袁基望之刚过而立,身长俊朗,温文尔雅。他率先道:“何遂高此言荒唐,旁人如何会信其此潜‘蝗’出渊一说?”

    话语未落,袁术便道:“兄长何必管他何言,只要吾袁氏出力,朝中之人皆言此论,再有袁常侍为辅,只要陛下信了,立储之事便成功也。”

    “是极是极。”

    “善也。”

    其他袁家子都纷纷赞同袁术之言,在他们看来,只要帮助何进抢到太子之位便行,到时候拥有从龙之功的袁氏,又可以保一代富贵,何必在意其他?既如此,管他何氏如何得位,只要于袁氏有利便可。

    袁逢作为家主一板定音定下了如何助何氏的计划,便让众人离去,而他自己则坐于堂内拿起一本《孟氏易》,这是他的家传经学,平时他独自一人总会反复翻阅。

    汝南袁氏不仅是海内大族,还是天下大儒学家。袁安的祖父袁良曾于西汉末年曾向学者孟喜学《易经》,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安年少时就习《孟氏易》;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袁京子袁彭,少传家学;袁彭弟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袁敞,“少传《易经》教授”。由于袁氏世传家学,又有多人出仕高官,成为既是豪门又是著儒的大族,有好多人投上门来向袁氏学《易经》,成为著录弟子。这些人中,真正受业钻研学问的廖廖无几,其多数是看到袁氏族大势众,通过行贿或相关人员游说,买个名义,以便获得庇护免役或荐举做官的机会,他们成为袁氏的“门生”、“义故”,可谓说“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

    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人才,征辟作用,被征辟的人一经应征,便成为公府或郡国的幕僚椽属,渐渐地和他的长官结成一种私恩关系,幕僚椽属对其长官,往往私为君臣。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但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皆称“故吏”。袁氏任郡国守、相者多人,征辟的椽属、幕僚,保荐的孝廉、秀才不计其数,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或者是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故人们又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不过成也《孟氏易》,败也《孟氏易》,袁氏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因《孟氏易》起家,也因《孟氏易》而亡。盖因《孟氏易》中掺杂有许多神秘主义思想,特别是它与两汉时期流行的图谶结合起来,用异常天象预测人事吉凶,成为后世许多迷信思潮的理论鼻祖。袁家世代沉迷于此书,袁绍的曾祖父袁京曾著有长达三十余万字的易学专著《难记》,袁绍的堂弟袁满来病逝时虽然只有15虚岁,也被蔡邕誉为“明习《易》学,从诲如流”,所以袁家成员的思想无法不受其毒害,后来袁绍、袁术兄弟因迷信而一错再错,最后导致众叛亲离也不无这方面的原因。

    朝会日还未到,刘宏的一道旨意便降临了不其侯府。

    朝廷以知灾事,征拜伏泉为议郎。

    因前番献瘟疫防治之策,今又献灭蝗食蝗之策,使蝗灾稍熄,七州百姓因此受惠,于政而言,伏泉这些计策可谓是大功一件。再加上刘宏有意提拔伏氏外戚,以及其本就为童子郎,普通士人热切希望的举孝廉那一步对他来说反而是累赘,直接被征辟入朝。

    闻知此事,伏泉苦笑不得,未想自己于太学好友之中,年纪最小,只与臧洪同岁,却先于他人一步出仕。

    既然已经成官了,不举办宴会庆祝就说不过去了,否则自己太学那帮同乡还不闹翻他府上。所以第二日,伏泉便于侯府宴请了诸位好友。

    侯府的庭院里,畅怀痛饮,谈天说地,因院里宽敞,微风拂来,不仅感到凉爽,还带走微醺的酒意。院中琴瑟之声荡漾,更有侯府所养舞伎为众人助兴,倒也好不热闹。

    “流川这炸蝗虫一味果然妙极,余食之竟寤寐思服,真乃美味也。”说话之人名曰张昭,字子布,乃是徐州彭城人,年初才来太学游学,刚来太学不久,便被以“闻其名久矣”的伏泉上来结识,若不是其乃同乡,当时说不定便逐他离去,毕竟伏泉当时太过失礼了。当今士人社交‘笃交谊’,除非两人皆慕对方,否则欲交友必通过旁人介绍,如若随便上去与人言是极为失礼的行为。

    “子布言重了,此小技耳。”伏泉淡淡道。

    话音刚落,臧洪那大嗓门又直接道:“何乃小技?而今雒阳城内,蝗虫可谓绝迹,欲食之需以金求?若此为小技,未免太贵也。”

    一语说完,伏泉不知何言,被臧洪这耿直之人呛得无话可说,众人见此皆是大笑不已。

    臧洪说得没错,自从刘宏提倡吃蝗虫后,雒阳一夜之间有着“蝗虫绝迹,求之奇贵,如同黄金”的趋势。

    盖因上有所好,下有所效,雒阳权贵世家纷纷派人前去收购制作油炸蝗虫,来追随皇帝的步伐,需求量顿生,必然涨价,加之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之后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