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m.xinwanben.com 第26章二十五、周克华成长印象 周克华被击毙之后,各路记者争相采访周克华的家人、邻居、同村的人,以及过去一同跟他共过事的同事,儿时玩伴,都想揭开周克华人生的谜底。 的确,人们想知道,周克华为什么如此的冷血,如此的残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抢劫杀人之路? 从他的人生经历似乎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周克华家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二塘村,据当时的记者采访,周家并非二塘村人,上世纪60年代,周克华的父亲周正喜因生活作风问题被下放到此,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和记分员。其时,周克华的母亲陈世珍因夫妻关系不和刚刚离异,还带着两个孩子,周正喜与陈世珍相遇后觉得可以结婚成家,不久两人就结婚组建了新的家庭。也没办酒席,也没请客,两人住到一起就算是结婚了。 197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一,周克华出生,因为穷,周正喜夫妇婚后吵架成为家常便饭。周家在村里没有族亲,连村邻的红白喜事都从不参加,也不走动,夫妻俩闭门不出,在村里算是另类。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周克华从小也不爱到村民家中玩耍,也不太讲话,周克华和他父亲一样,性格内向,怪癖,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不抽烟、不喝酒,且始终保持着特殊的生活习惯——常年洗冷水澡、裸睡,从不穿内裤,夏季只穿一条外裤,冬季加一条棉毛裤,生活十分简朴。 周克华从小在农村长大,会游泳,野外生存能力强,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读武侠小说与侦探小说,每每放学回家之后喜欢独自一人看书,还时常到镇上的书店租书;另一爱好,爱枪,甚至达到痴迷程度,嗜枪如命。 1985年,周克华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闲置一年,后与父亲到嘉陵江“上河沙”,一天能赚20多元。“上河沙”的活,周克华一干就是4年。1991年9月,22岁的周克华厌倦了“上河沙”的工作,也因为河道治理,连这份工作也没了,周克华一时成了无业游民。 周克华也曾有过自己的理想,他曾一度想去部队当兵。曾经两度报名应征,两次都被刷下来,理由很简单,征兵的人说他的个子矮了,当兵的梦就这么破灭了。 1986年3月,周克华的履历上有了第一次污点,因为调戏妇女,他被治安拘留14天,这是他第一次跟警察打交道。 周克华曾在井口镇半边街蒋云波的家里盗窃现金120元、粮票100余斤、双管猎枪一支。痴迷枪支的周克华就这样有了第一把枪。1993年,周克华离开重庆,带着这支猎枪前往武汉。在江岸盘查时,枪被发现,但他拒绝上缴,往地上开了一枪后逃跑,之后被警方抓获。当年3月,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因此判处周克华劳教2年。1995年2月20日,周克华因劳教期间表现较好,提前一个月释放。这是他第二次接受惩罚。 直到2005年10月,周克华在云南曲靖宣威火车站候车室因非法持有“五四式”手枪一支,子弹6发被昆明铁路法院判刑3年。在这一次判刑的判决书中周克华被法院认定认错态度好:“考虑到周克华认罪态度好,故酌情从轻处罚”,实际上,此时的周克华已经是老奸巨猾,周克华身份明确之后,警方调查了解到,周克华那时城府极深,因非法持有“五四式”手枪和子弹被抓后周克华一再跟办案民警说自己如何喜欢枪支,爱枪如命,就是喜欢抢,没有半点别的意思,说得十分诚恳,羁押期间他还反复跟民警打听,他这样仅仅是因为喜欢枪支而被抓需要判多少年,以致在办案民警那里对他这个只是爱枪的人形成了“认罪态度好”的印象,而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已经在重庆两次持枪抢劫杀人,他却没有吐出半个前面所犯案件,一方面说明周克华极为狡猾,城府极深,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办案民警被周克华表面“诚恳”所迷惑,没有进一步深挖。就是在监狱里,周克华表面上不声不响,实际上毫无悔意,曾对狱友表示,家里还有一支枪,出狱后会去缅甸再次购枪。长沙警方经过调查判断,周克华后来的M20极有可能从缅甸购得。 周克华也曾一度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和家庭过上安稳的日子。周克华跟着父亲“上河沙”干了四年,这是一个苦差事,全凭体力赚钱,可这分工作因为河道治理而没有了;后来在火车站当过搬运工,没干多久也没干了;再后来,他娶了徐氏,两口子开中巴车,本可以此维持生计,可偏偏出了车祸,钱没赚到还要赔钱,别人开中巴赚钱,他开中巴倒贴,干什么都不顺,好像他天生就是个倒霉蛋,这中间固然有外界的原因,但还有他自身的天生不足:不善交际,不与人说话,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路只有可能越走越窄。 纵观周克华的成长过程,其家庭因素导致的自卑,使他或多或少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轻视。在他青少年阶段确实承受了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年幼时父母频繁的争吵,一家人在村里生活相对孤立,与邻居、同村人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周克华的从小就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压抑。命运不济,心里受到的创伤一次比一次加重,却从未得到有效的修补。而在一些生活细节上,诸如从事“上河沙”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及在火车站当搬运工时,周克华也很可能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轻视,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格被践踏的滋味。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对其他人的生命毫无怜悯之情打下了心理基础。 性格决定命运。周克华的内向型性格早就为他日后的行为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 周克华生命里有三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个自然是他的母亲,第二个是他老婆徐氏,第三个才是张贵英。周克华所抢来的钱都用在这三个女人身上。这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典型,一方面,在外面,杀人不眨眼,毫无人性;而在家人、女人面前,他又表现出另外一面。对于母亲,周克华非常孝顺,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带些东西,并将自己抢得的钱款分出一部分作为母子俩的生活开销,这是他的一片“孝心”。就是在南京作了案之后他逃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回来看看母亲,他也不止一次要求徐氏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周克华身上有一百个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孝顺,不管他怎么坏,没有人性,但这一点不应该受到歧视。而对于前妻和儿子,周克华也会登门探望,并把抢来的钱交给“前妻”徐氏,在他看来,这是他对家庭的责任;而对于后来出现的张贵英、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洗头妹”,他又把赃款交给了她,以显示他的“仗义”。 周克华被击毙的时候,周克华的母亲六十八岁。人们对这位老人是非常怜悯的,最初并未将周克华被击毙这个消息告诉老人,当地政府也将老人保护起来,周克华被击毙后的几个小时人们很难找到这位老人。可后来还是有媒体找到了这位老人,理由很充足:揭开周克华犯罪的谜团。这也无可厚非,谁不想知道?家庭、母亲对一个杀人魔头的形成会有什么作用?会有什么影响?从研究犯罪的角度、从揭秘的角度,人们不可能放过一个善良的老太太。现实和良心有时候是会发生碰撞的,记者充当了一个“刽子手”的角色,没得选择,必须委屈这位老人。周克华被击毙后不久,媒体记者拥至周家,确有媒体直接撕裂了老人的伤口,把一个无辜的老人搬到了镜头里面,不仅把周克华被击毙的事情告诉了老人,还试图从老人的口里获取一些“秘闻”。面对镜头,老人始终用蒲扇遮挡面部,他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也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儿子是罪犯,枪毙应该,可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突然就没了她无法不悲伤。当“得知周克华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钟,“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 后来,陈世珍通过电视确认儿子被击毙后,情绪一度低落,偷偷抹泪,但并没有放声痛哭。她自责:“你是解脱了,可害了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小时太惯你,打工干什么也不说,我不管你做什么,我是管不了,你自己要管住啊!” 陈世珍感慨:“我养他养到这么大,为什么要这样?” 周克华犯下滔天罪行,对母亲是一个致命打击,陈世珍不明白儿子为何变得这般狰狞,事实上,她对儿子这些年在外面干的事情实在知之甚少。 “暴力与血腥永远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痛点,绝对是不能容忍的。周克华的枪口所向也都是平民百姓,任何一个理性的社会及公民都不希望再出现下一个周克华。因而,对疯狂杀人者给予同情、乃至崇拜,只会宣扬仇恨,助长社会戾气。”这是周克华被击毙后美国《侨报》评论的一段话,说得在理。 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