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秦:我有狙击兵

赵扶苏穿越成为公子扶苏,首先想到的是谨守始皇帝命令,稳定边防,为大秦剪除边患。 赵扶苏得宝物加持,获得现代兵种:狙击兵。在安身立命后,为武力讨伐胡亥做准备。主角怜惜历史上始皇帝血脉惨遭胡亥毒手,费心保存下秦始皇所有血脉。 成功遏制胡亥派兵征伐,消除各种大秦帝国内部主要不稳定因素,特别注重发展长城沿线民生,富民强军。在安定大秦帝国后,统军北上,成功击败匈奴,并统一匈奴、东胡。 统一华夏东亚基本盘之后,动用庞大人力物力,开始西征,打下欧洲、非洲后,利用大秦国力,横渡太平洋,将南北美洲也收入版图。 赵扶苏终其一生,打下了十五倍华夏基本盘的地盘,称霸欧亚非美五大洲。

第40章 为了免死,范雎也是拼了
赵扶苏看到范雎谒见秦昭王情况的文武百官,对秦昭王和范雎两人的言行,没有一个不是肃然起敬的。
秦昭王喝退了左右近臣,除了服侍得太监外,宫中没有别的人,赵扶苏化身为其中一位太监,静静地侍立着。
秦昭王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
“先生怎么赐教我?”
范雎说:
“嗯嗯。”
停了一会,秦昭王又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
“先生怎么赐教我?”
范雎说:
“嗯嗯。”
像这样询问连续三次。
秦昭王长跪着说:
“先生不原谅我的轻慢,不肯赐教我吗?”
范雎终于开口说:
“从前吕尚遇到周文王时,他只是个渭水边上钓鱼的渔夫。文王听完他的一席话便立他为太师,并立即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宫,就是因为他的这番话说到了文王的心坎里。”
“假使当初文王疏远吕尚而不与他深谈,这样周朝就没有做天子的德望,而文王、武王也就无人辅佐来成就他们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如今我是个寄居异国他乡的臣子,与大王交情生疏,而我所希望陈述的都是匡扶补正国君的大事。我愿像秦王的心腹一样,进献我的一片愚诚的忠心,但是不知道大王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大王连续三次询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在想今天向您陈述主张,明天就可能伏罪受死,可是我不想逃避。”
“如果大王果真照我的话办了,即使冒着危险我也要说出来。受死不值得我忧患,流亡不值得我苦恼,就是漆身生癞,披发装疯我也不会感到羞耻。”
“五帝那样圣明的人终不免死去,三王那样仁爱的人也不免死去,春秋五霸那样贤能的人都死了,乌获、任鄙那样力大无比也难免一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那样勇猛威武的人也一个个死去了。”
“死亡这是每个人必不可免的。在明白必然死去的形势下,我提的治国方略能够对秦国有少许补益,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赵扶苏忍住了笑,范雎这小子分明是怕死,但是嘴里却说着不怕死的话,不由心生感叹:
“文人相较与武官,更怕死些!国家最终要交给那些不怕死,又敢承担责任的武官来掌握,国家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啊。”
赵扶苏听范雎继续为自己免获死罪努力着:
“伍子胥被装在口袋里逃出昭关。为了避免被人认出来,夜里行走,白天隐藏,走到吴国陵水的时候,连饭也吃不上了。他只好裸着上身,叩着响头,鼓起肚皮吹笛子,在街上爬着,到处行乞讨饭。”
“可后来伍子胥振兴了吴国,使阖闾成为霸主。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样极尽智谋效忠秦国,只要我的治国方略实行了,就是把我囚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我也没什么好担忧的。”
“过去箕子、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却帮不上君主的忙。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样的遭遇披发装疯,能够触动贤能的君主改变政策,这将是我的最大荣幸,我一点都不会感受到耻辱。”
“我所担忧的,只是怕我死后,天下人看见我为君主尽忠反而遭到死罪,因此闭口停步,没有谁敢再到秦国来献计献策。”
赵扶苏听到范雎怕死怕到这个份上,强忍住笑。范雎见秦昭王兴致勃勃地在听他说,没有打断他的铺垫,也没有要怪罪他的意思,就开始切入正题:
“现在您上面有太后的威严压着,下面则有奸佞臣子惺惺作态迷惑您,您自己身居深宫禁院,离不开左右近臣的把持,终身迷惑不清,也没人帮助您辨出邪恶。”
“长此下去,从大处说国家覆亡,从小处说您孤立无援岌岌可危,这是我所担忧的,只此而已。至于说我既将遭受困穷、屈辱一类的事情,被判处死、流亡之类的忧患,我是从不害怕的。”
“如果我死了而秦国得以大治,那么我死了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昭王长跪着说:
“秦国偏僻幽远,寡人愚笨不肖,先生竟屈尊来到这里,这是上天恩准寡人烦劳先生来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正是上天眷顾先王,先祖显灵。”
“先生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从这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有关问题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给我以指教,不要再怀疑我了。”
范雎听了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连忙向范雎拜了两拜。
范雎说:
“秦国,北面有甘泉高山、谷口险隘,南面环绕着泾、渭二水,右边是陇山、蜀道,左边是函谷关、肴阪山。秦军有雄师百万,战车千辆,有利就进攻,不利就退守,秦地是最好建立王业的地方。”
“百姓不因私事而争斗,却勇敢地为国家去作战,这是可以凭借以建立王业的好百姓。现在大王同时兼有地利、人和这两种有利条件。”
“凭借秦国勇猛的士兵,众多的战车,强大的军事能力,去制伏诸侯,就如同放出强壮的猎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那样容易,建立霸王的事业是完全能够办到的,可是您的臣子们却不想着建功立业。”
“秦国到现今闭关固守已经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机向崤山以东进兵,这都是因为穰侯为秦国出谋划策不肯竭尽忠心,而大王的计策也有失误之处。”
秦昭王长跪着说:
“我愿意听一听我的失策之处。”
范雎发觉当自己与秦王谈话时。周围有不少太监在走来走去,看似无意,其实都是想靠近了偷听。范雎身处王宫,心里惶惑不安,不敢谈宫廷内部太后专权的事。
范雎就准备先谈穰侯对诸侯国的外交谋略,借以观察一下秦王的态度。于是凑向秦昭王面前说:
“穰侯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个好计策。出兵少就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反会损害秦国自己。我猜想大王的计策,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尽遣兵力来协同秦国,这就违背情理了。”
“现在已经看出韩、魏两国表面上与秦国友好,但实际并不真正亲善,您越过他们的国境去进攻齐国,合适吗?”
“这在计策上考虑太欠周密了。曾有过这种失算的先例,先前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可是最后齐国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
“齐国难道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困顿,国力大衰,国君与臣属又不和,便发兵进攻齐国,结果大败齐国。”
“齐国将士受辱溃不成军,上下一片责怪齐王之声,责问:‘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发动叛乱,田文被迫逃亡出走。”
“由此可见齐国大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耗尽兵力攻打远方的楚国反而使韩、魏两国从中获得厚利。这种干法,就好比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窃贼。”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如今放弃近国而攻打远邦,打下来的土地只能便宜了韩国和魏国,太荒谬了。”
“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时,名声高扬。不但利益到手,而且天下没有谁真正想着出兵讨伐它。所以秦王不用担心进攻诸侯会遭受天下人讨伐。”
“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处于天下的中心位置,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
“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您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恐惧了。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奉事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
秦昭王说:
“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翻云覆雨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
范雎回答道:
“大王可以先赞美魏国,然后送厚礼给它,如果魏国不吃这套,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如果魏国连土地都不收,那么就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
秦昭王听范雎说出一套一套的谋略,还都说到自己的心里,就决定用范雎:
“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
于是授给范雎客卿官职,同他一起谋划军事策略和行动。
秦昭王接下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秦国执行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很快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范雎后来又劝说秦昭王道:
“秦、韩两国的地形,犬牙交错简直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身内患了心病一样。韩国若要给秦国造成祸患,秦国将付出极大代价。大王不如拉拢韩国。”
秦昭王说:
“我本来就想拢住韩国,可是韩国不从,对它该怎么办才好?”
范雎回答道:
“韩国怎么能不听从呢?您进兵去攻荥阳,那么韩国由巩县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那么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发兵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
“韩国眼见必将灭亡,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服帖了,那么就可乘势盘算称霸的事业了。”
秦昭王说:
“好的。”
就派使臣到韩国去拉拢韩王,韩王果然屈服了。范雎一天比一天得到秦昭王信任,转眼间受到秦昭王的信任就有几年了。
公元前266年,范雎见改革秦国核心权力机构的时机已经成熟,在秦昭王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议事说:
“我住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田文,从没听说齐国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以及高陵君、泾阳君,从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独掌国家大权的称做王,能够兴利除害的称做王,掌握生杀予夺权势的称做王。如今太后独断专行,穰侯出使国外从不报告,华阳君、泾阳君等惩处断罚随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从不请示。”
“这四种权贵凑在一起,国家面临的巨大危险,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人们处在这四种权贵的统治下,而秦王您已经被架空。秦王大权已经旁落,政令也并非出自大王本意。”
“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就是要在国内使自己的威势牢固而对国外使自己的权力集中。穰侯的使臣操持着大王的重权,他向天下遍派持符使臣订盟立约,征讨敌方,攻伐别国,都以为是大王的命令。”
“如果打了胜仗,夺取了城地就把好处归入他自己的领地:陶邑。国家一旦遭到困厄,他便可在诸侯国中避难;如果打了败仗就会让百姓怨恨国君,而把祸患推给国家。”
“树上结果太多就要压折树枝,树枝断了就会伤害树心;封地城邑太大就要危害国都,抬高臣属就会压抑君主。”
“从前崔杼、淖齿在齐国专权,崔杼射中齐庄公的大腿并杀死了他,淖齿抽了齐湣王的筋又把他悬吊在庙梁上,一夜吊死。李兑在赵国专权,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的宫里,饿了他一百天,才饿死。”
“秦国的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君、华阳君和泾阳君把持高层权力。如果发生政变,他们就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物啊。”
“权臣、重臣在您年富力强的时候,对您言听计从。但是一旦您控制不了大局时,您也只能任由权臣、重臣宰割。”
“再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会衰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君主把大权全都交给宠臣,而君主则恣意饮酒纵情游猎,不理朝政。君主看似轻松,实则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