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 朱元璋也不禁深思。 然而..... 在他们讨论之间,正堂也早有官员以此理由,作为反驳。 但苏灿的回答却更快! “既然已经削藩,也已经削减岁俸,五代而止! “那藩王之子弟,自然也要有出人头地的渠道。” “否则,诸藩怎会容忍?, “科....是天下人之科举! “非是士绅豪族之科举。 “人人皆可参加!” “更何况,诸藩子弟之血脉传承,来源于大明皇室。’ "除却藩王嫡亲长子继承爵位之外,其余旁系,只要科举入朝为官,就会自然而然的站在皇室一派!“至于抢读书人的位置? “哼! “科举之时,取翰林学士、诸藩子弟互为监督,公平考核之下,凭实力说话.....” 说到这里。 苏灿就冷笑一声。 “自科举而开始,士绅豪族掌握教育资源,引儒学四书五经为蓝本。 “但凡考题,都只能在其中选择。” “士绅子弟,特别是东南地区,大儒众多,教育资源充沛!” “故而,国朝开国之初,才有了南北榜的案件!” “是因为西北一方的学子,真的考不过东南一族吗? “我看未必! “当今四书五经,所选取注解:皆为程朱理学之注解。 “国朝上下的礼部官员,也大多都是东南一族,所学的基本上也都是类似、乃至相同的注解。” “而北方学子.... “除了自北宋之后,南北分离太久的原因,大部分所学的,却也是古早版本,乃至其它版本的注解。” “注解、考题、阅卷,审批,都在东南一批的考官手里。” “北方如何考得过南方?, “寒门、乃至平民,如何考得过士绅? 朱怀说到这里,再道: “就以诸位大人来..... “在场的大臣之内,可有一个人是从平民百姓之中考出来的? 此话一出。 众官员纷纷脸色铁青。 却没一个人走出来。 茹瑞倒是想走出来,但想了想自己,已经位列兵部尚书,再加上他们家虽然算不上土绅,也算的上能求学读书,并且有资源找到对应大儒学习的寒门。 也就没动... “可有落魄寒门,但因为家中尚有资源,才考中举人、乃至进士的?” 洪武开国之初。 国朝选用人才的门槛很低。 秀才都能在一地担任知县。 朝廷很多大员,甚至是举人出身, 当然这几年,人才缺口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 此话一出,零零散散的有四五个官员动了动。 苏灿这才继续道: “.看...平民百姓尚且没有怨过,士绅豪族领先他们的巨大差距。” “一个诸藩子弟入科举,尔等却怕了? “这岂非可笑!” 苏灿的讥讽一笑,深深的刺痛众人。 “苏灿!” 黄子澄牙齿紧绷:“姑且这算是一种方法。” “那诸藩子弟入武门呢? “诸藩本就有领兵之权. 他还要说下去。 但苏灿却已经骤然打断。 “此武门,非彼武门! “大明朝堂上有私塾、有学府、甚至国朝之上也有国子监。” “学的是所谓圣人之学,看得是所谓百家注解。 “礼仪道德、仁义礼智,统统不缺。 “但最后教导出来的官员,嘴上却是满口仁义道德,手上却是搜刮民脂民....“纵然有清流直臣者,也不过少数,迟早又要淹没在官宦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