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牧民离得近的忍不住叫出声来: “大王,跑得慢一点,马只要走起来就可以。” 高度在上下颠簸;马匹在飞奔;一百丈的距离,离开弓的箭支要射到铜钱,一需要高速度,二需要计算射出的倾角,如果没有倾角或者倾角不够,箭支连一百丈距离都到达不了就掉落在地上。 林胡王果断放弃射出箭支就是不想让牧民们看笑话,留下箭连靶都射不到的笑话。 赵扶苏策马奔腾,也未计算提前量,在与铜钱连线垂直与马跑动的射箭线时,击发狙击枪。 在一百丈距离内,只要将狙击瞄准镜对准目标,百发百中。 只听一声巨响,超音速子弹发出的啸音冲击着一万多牧民。 “真的有神迹出现!” “什么样的箭支能发出这样的啸音?” “大王万岁!” “大王万岁!” 有部分牧民已经不管射没射中了,就凭这啸音,已经是神迹了!哗啦啦跪倒一大片。 赵扶苏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心想: “你们倒是等结果啊!” 赵扶苏命验靶的牧民前往一百丈之外验靶。 验靶牧民娄烦和林胡各派一名。两位牧民走到一半的时候,互换了眼神: “待会我们回去就说射中了!” 两人走到那铜钱跟前,眼睛直瞪瞪的: “铜钱中心是方孔,现在是圆孔!中心圆孔有明显的铜融化痕迹,大王用的是什么箭啊!” “大王真的射中了?” 验靶的林胡牧民不敢相信。 “大王真的射中了!” 林胡牧民拿下中心融成一个圆孔的铜钱,举在头顶上,一路跑,一路喊着: “大王射中了!” “大王射中了!” 一万多牧民,这时全部都朝着赵扶苏跪下了。 “愿终生追随吾王,王不弃,吾等不去!” 接下来又过了几天,收拢了近两万娄烦、林胡牧民。 “朔方城现在是我的,你们愿意跟随我住进朔方城?” “王,你到哪里,我们就跟随到哪里!” 牧民们这些天天天都吃得饱饱的,牛羊得了加餐,产得奶水也多了。 赵扶苏将前来投奔的牧民按照军队编制,编排成两个万人队,指定了四十位五百主。 临行前,下令将没有挖光的沙薯全部挖出来。赵扶苏准备带这些牧民到新建的朔方城周围种田,收获的沙薯作为种子。 在朔方城外围种下去后,只需要一季,朔方城里粮食就够吃,不用担心会遭受饥饿。 赵扶苏带着大队人返回朔方城时,朔方城的大秦大军以为是匈奴攻城来了,整军在方才夯筑到二尺高的城墙后,严阵以待。 赵扶苏走在最前面,远远让朔方城守军看到自己鲜亮的狙击机甲。 “原来是监军回来了,虚惊一场。” 李青城带着一队精骑出城,列队欢迎监军大人。 “夫君,非我族类,其心比异!” 李青城小声提醒道。 “夫君仁慈,但兵家忌讳阵营中存有异心的人。” 赵扶苏一个网文小白,脑子像一块白豆腐一样,没有多少思维功能。 赵扶苏听了李青城的建言,转身对着两万胡民说道: “朔方城现在正在修筑新城。这也是我的封城。我需要你们尽快将新城建好。” 胡民听新大王如此说,很快扎下帐篷,只留老人小孩种沙薯,看护牛羊马群,一万余成年男女都到修建新城城墙处帮忙。 挖粘土的赶着牛车往粘土矿上跑;修筑城墙的,四人一组,四条绳子抬着铁锭,抬起又落下,将粘土夯实。 由于筑城人数增加,朔方城的修筑速度加快了一倍,赵扶苏在考虑新城修好之后,如何管理的问题。 赵扶苏听从了李青城的意见,在朔方城外划分了牧区,分给近两万牧民。平时牧民们不能进城,受到攻击时,才可以进城避难。因此,赵扶苏在朔方新城规划中,在修筑的外城墙之外又修建了几处瓮城。 除了位于正门的瓮城具备军事防御功能之外,其他瓮城都用作牲畜临时圈养处。朔方新城新增的设计落实之后,收服义渠遗民的任务摆到眼前。 义渠,古代国名,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商代,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 后来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国都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即宁县。义渠以西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 在商、周两代的千余年间,义渠和中原地区就时战时和。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 由于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就逐渐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庆城、宁县、镇原等地)。 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义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状态定居下来。 他们在同当地周族后裔的杂居中,学会了农耕技术,学习了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为国君,因年纪尚小,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宣太后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 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来义渠王同宣太后淫乱,生有两个儿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灭亡,领土并入秦国。 “大秦灭亡义渠国才过去六十二年,收服义渠要落在秦昭王的两个同母异父弟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