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扶苏这边在邯郸城内大种特种巨型稻,西边的战场已经开始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长平百里石长城以北,乐毅和白起的两支大军开始汇合,形成包围圈。白起派出了三十万大军直接突入包围圈,寻找合纵联军进行决战。 信陵君魏无忌从斥候汇集而来的情报判断,已经再次被团团包围,外面至少有两层包围圈,而且包围的兵力是联军的三倍!此时方才感叹: “我们当初选择错了,应该一鼓作气突破白起大军筑起的壁垒,冲破白起大军尚未成型的防线,回到各自国家。” “突围时,虽然会付出一定代价,但是总能冲出去,过一段时间。恢复元气了,再重新组建合纵大军前来与秦军决战。” “原本以为百里石长城是薄弱环节,想不到百里石长城如此坚固,联军十数日都攻不下一个关隘,白白浪费了突围的战略机动时间。” 魏无忌召集四国联军首领,讨论接下来的作战方案。 “长平之战是前车之鉴。我们联军万万不可像赵军那样,抱成一团,最后被白起生生包围绞死。” “我建议各国军队各自选一个方向,同时拼死突围。白起和乐毅不可能同时能察觉到各国军队动向。总有联军能突围出去。” 有联军谋士说出了自己的方案。 魏无忌想把联军聚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突围,采用车轮战法,总能撕开一个口子。但联军此时各自都想着逃命,哪里还愿意做别人的替死鬼? 信陵君魏无忌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那么就听从大家的意见,分散突围!突破方向我们选出四个,然后抓阄。各国按照抓阄的方向准备突围。能不能成功突围出去,就听天由命了。” 燕军说道: “燕军就不抓阄了。燕军将选择从太原郡方向突围。” 韩军、魏军也不同意抓阄。魏国、韩国距离战场最近,各自选择了离自己国境最近的路线,实施突击战斗。 楚国也没有更好的选择,选择从河东郡方向突围,穿过河东郡后再返回楚国。 楚、韩、魏、燕四国军队约好时间,同时突围。 约定时间一到,四国军队齐出,各个争先,唯恐落后。 赵扶苏在《全球帝国图》上看得分明,看到四国军队分成四个方向进行突击。 韩军、魏军自然是朝着本国最近领土的方向拼死突围;燕国选择往太原郡方向突围,将迎面撞上乐毅大军;楚国大军选择沿着百里石长城方向一直往东,向河东郡方向突围。 白起大军将面对楚军、韩军、魏军三国军队冲击。韩国、魏国离包围圈最近,此时也派出了援军接应。白起大军的背后出现了两国援军,面临腹背受敌的战场态势。 赵扶苏有了《全球帝国图》,等于开了作弊器,对战场态势了如指掌,只是将战场态势传达到战场需要时间。否则,凡战必胜。 突围的燕军撞到了乐毅大军,乐毅早就占据有利地形,在关隘两侧埋伏下五万大军,燕军开始进攻关隘时,埋伏在两侧的乐毅大军从侧面绕到燕军背后。 乐毅大军在燕军攻打关隘第一次受挫之后,从背后突然发动奔袭。 无数箭雨从后方倾泻而至,将背后暴露的燕军射杀无数! 燕军急忙将战阵转过来,正面对着乐毅大军。关隘大门此时打开,藏在关隘内的五万大军也倾城而出,十万大军腹背夹击。 原本两军数量都是十万,但燕军进攻关隘时受挫,损失了数千人,士气下降许多;再后背遇袭时,有被箭雨射杀了万余人,士气再次降低。 人数上略微少了一万多人,但是士气上下降很多,直接掉到七十以下,战力只剩下七成。 大军士气掉到五十以下时,战力就开始急剧下降,只有一半战力;士气掉到三十以下时,大军战力将剧减到只剩一成;士气再往下掉,只要接触敌军就会崩溃,全军溃散。 燕军战力此时只相当于乐毅大军的一半,又是腹背两面同时作战。燕军领军主将来不及调整防御阵型,乐毅大军就已经杀到近前,开始短兵肉搏。 战国时代交战,杀伤主要靠箭弩,一旦近距离肉搏,完全靠堆人数和士气。人数多,士气高的一方必定获胜。 乐毅大军很快占据上风,两边大军相对进攻,在两侧合围,将燕军包了饺子。 肉搏战弱势的一方失败速度会加速,弱势的一方人数越来越少,士气跟着往下降,而强势一方人数对比越来越多,士气也越战越高,两厢对比,战力越来越悬殊。 乐毅大军也不是没有伤亡,受伤的士卒能第一时间被送出包围圈,得到及时战场急救;而被包围的燕军士卒受伤之后,只能退后暂时休息,没有良好的急救环境,重伤就等于失去了战斗力。 二十万大军的短兵相接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分出胜负的,三天之后,燕军被全部歼灭,战死二万,八万燕军被俘。乐毅大军也阵亡了一万。 赵扶苏在《全球帝国图》上将俘虏的燕军士卒全部就地转化为奴隶,命乐毅留下关隘守军,然后到太原郡就任太原郡郡尉。 乐毅领着十万大军,带着八万奴隶,赶往太原郡。八万奴隶充实空无一人的太原郡人口,并全部登记入傅籍。 经过这么一通操作,燕军士卒成了秦国之人,只有通过服兵役建立战功,方能获得自由,再立军功还可以获得爵位。 白起大军在三天前遇到了数万联军。联军全是悍不畏死之徒,直接上来就短兵相接,采用的一命换一命的打法,每一位将士都不拼到战死不后撤。 白起凶名在外,交战的联军知道落到白起手里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战勇猛异常,个个都不要命。白起大军竟一时抵挡不住,生生被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