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在凤阳府的亳州县,有一户姓王的人家,世代居住在此。 王家住在城西,这西城大部分住的都是普通百姓。 王家家主名叫王允,娶妻刘氏,生下一儿一女。女儿名叫王秋红,儿子取名叫个王威。 王老汉是个木匠,虽说手艺算不上精湛,每月二两银子,养家糊口足以够用。 这些年来,王老汉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生了个好女儿,忧的是儿子王威不成气候。 王秋红自幼便生的眉清目秀,聪慧之极。长大之后,更是肤白貌美,清秀脱俗。 街坊邻里见状,纷纷夸赞王允夫妇。 说等日后女子嫁个富贵之人,二人皆可跟着前去享福。 每次听到大家如此说,王老汉和妻子都是笑不做声。 虽然没有附和,但心中却也有些蠢蠢欲动。 转眼间,一双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也都到了该说亲的年纪。 按照习俗,家中只要是有一男一女者,其父母一定会先让女子订婚但不成婚。 用女子的聘礼,来为儿子说上一门亲事。 更甚者,如果家中儿子平庸,则会以换亲的方式,来为儿子说上一门亲事。 王家虽然不愁吃穿,但也算不上富足。再加上儿子王威出了名的不学无术,如果不在女儿身上下点功夫,怕是没有哪家女子原意嫁到王家中来。 这天,王家人刚刚吃过早饭,王老汉便将家人全部都叫到了面前。 等女儿秋红坐下以后,王老汉便轻声的开了口:“红啊,爹想和你商量点事,希望你能答应。” 王秋红看了一眼父亲,随即答道:“爹爹有话便说,女儿不敢不应。” “你看,过了这个年,你弟弟也就成年了。爹无能,没能攒下多少银子。你弟弟的婚事,还是需要你来帮衬的。”王老汉抽出旱烟袋,抽了一口说道。 “爹爹的心事女儿知道,可弟弟还小,可否再等上个一年半载的?”王秋红看了弟弟,紧接着说道。 “不小了,还有几个月,他就成年了。爹和你弟弟这么大时,你娘都已经怀上你了。”王老汉见女儿略有推辞,赶紧劝道。 “前几日爹托了个媒人,算算日子,差不多也该有信了。爹先和你通个气,万一说到了好人家,你可不能拂了媒人的面子。”看女儿没有说话,王老汉又接着说道。 “爹爹,既然你如此说,女儿有事也就不再瞒您了。不是我不答应此事,实在是我已经有了意中的郎君。”见父亲有些咄咄逼人,王秋红咬了咬牙,当下将心事说了出来。 “哦?既然有了意中人,为何不早于爹娘诉说。” “此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家境如何?”王老汉连番问道。 “他...他叫钱宽,是个秀才,家住南城边上。”王秋红小声说道。 “这不重要,爹问你他家境如何?能拿出来多少的聘礼?”听到姐姐这般说,一旁的王威抢着问道。 “家境如何我却不知,只知道他人很好,又很有才华。假以时日,必定可以入仕。” “爹,你别听她瞎说,若是此人家境富裕,又腹有诗书,为何不早来提亲,反而将此事搁置。”见姐姐这般说话,王威又抢着说道。 “不准你这么说他!是穷是富,我喜欢便好!”听到弟弟这番话语,王秋红不高兴的说道。 “好了好了,你们姐弟俩就别再争了。” “红啊,你听爹的话。找个时间把话递给此人,让他来家里一趟,爹娘给你把把关。”王老汉见女儿有些生气,赶紧劝慰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了爹爹。女儿这就写封书信,找人代为送去。”说罢,王秋红便离开了屋内,只留下弟弟王威在一旁跺脚。 三日之后,一家人刚吃过早饭,便听到门外有人敲门。 王老汉看了一眼王威,吩咐他前去开门。 不过多时,只见一个男子手提礼物,跟在王威身后走了进来。 “宽郎,你来了。”王秋红看了一眼男子,随即说道。 “伯父伯母好,小生便是钱宽。前几日收到秋红的书信,今日便应约登门,前来看看二老。”说着,钱宽便将手中的礼物放在了桌子上。 “你便是钱宽,果然生的一副俊秀的模样。快坐下,坐下说话。”王老汉仔细打量了一下钱宽,随即说道。 王秋红听到父亲如此说,当下心中一喜,赶紧为钱宽搬来凳子,扶着他坐了下来。 “你先和我爹娘说说话,我去烧点水来。”说着,王秋红便羞涩的离开了屋子。 “我说钱宽侄儿,你二人之事,我和她娘已经知晓。情窦初开的年纪,你二人要好,这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这婚姻大事,向来少不了一些规矩。秋红虽然生在贫苦的人家,可在婚姻大事上,作父母的,也不想亏了自己的女儿。”王老汉抽出自己的旱烟袋,随即说道。 “伯父说的是,是小侄唐突了。自古婚姻大事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伯父有什么话语,但讲便是。”钱宽随即站立起来,对着王老汉拱手说道。 “好,要说还是有文化的人知书达理,老头子我目不识丁,有些话让贤侄见笑了。” “不知贤侄家中几人,父母做的什么营生,对于你的婚姻大事,你爹娘又是如何看法?”王老汉笑着问道。 “会伯父的话,小侄如今和爹娘住在一起,家中只有三人。我爹是个夜香工,母亲则在家做些零工。”听到王老汉的话语,钱宽答道。 “啥?你爹是个夜香工?就是,就是专门掏大粪的?”王威听到此话,当下便从凳子上站了起来。 “爹,这你可不能答应,这要是答应了,不是把我姐往更穷的地方推吗?” “你住嘴!老老实实的坐下!”见儿子话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