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步? 回想起来,到底还是七家村的日子艰辛,若是自己手中有足够的银子,能自己赚银子过上好生活,在七家村生活几年之后,就不会心心念念的想着回到那个没有丝毫情意的家里去了。 这一辈子,必然不会如此,她才十二岁,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发展自己。就算是将来要去见外家的人,她也要有足够的实力才可以。 为了以后能更好的过日子,姜耘昭决定,将其他的地都改造一下,让那些地从贫瘠的荒地变成能长出好庄稼的良田。毕竟,她的根以后很可能就在这里了,这些土地的出产将会影响到她第一桶金的收获。 她的前世今生经历的都不是很多,算的上是一个没有阅历的人,虽知道一些零零星星的线索,但她现在的本事也办不到。 土地就是她唯一的依仗,偏偏因为手中没钱她只能买最便宜的荒地。要发展起来,这些土地也必定要养好! 不过,她也不是个莽撞的人,很明白凡事要有个度,外面那些地改造的幅度要小一些,可不能改造的与自家院子里的地一样。 要是所有的地都长的这么快的话,村子里的人怎么也该怀疑了。而且,为了不引人注目,姜耘昭想着可能还需要有些非常的法子才可以。 “我记得以前从书上看到过堆肥的法子,只是我不懂这个,看的不是很懂,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弄的。”晚上吃饭的时候,姜耘昭似乎是不经意的就说了这么一句。 齐伯听了这话,茅塞顿开,笑道:“亏得姑娘想起这个,我也是好些年不种地,居然连这么要紧的事儿都给忘了,咱们家的地大部分都是荒地开垦的,薄的很,只怕是不好长庄稼,倒不如自己弄些肥料养地。” 齐伯早些年原本是个种地的庄稼汉子,只是因为家里遭灾,才不得不出外逃生。 他一路上吃了许多的苦,又遇到一样遭灾失去亲人的齐婶,两个人沿路乞讨,一路到了京城,最后遇到了姜耘昭的母亲,京城里有名的商人刘家的大小姐刘舒意。 当时,刘舒意不过七八岁的年纪,是个软软糯糯的小姑娘,最是心善不过,在看到了二人之后,也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眼缘,竟就求了她母亲,将二人收留在府中。 034 育肥的方法 后来齐伯与齐婶二人成亲,两口子都在姜耘昭的母亲刘舒意身边当差。 姜耘昭母亲出嫁,他们两口子便做了陪房,到了姜家。而唯一的女儿则被刘舒意放了文书改为良籍,并且赠送嫁妆许配了一个不错的丈夫,现在日子过的很好。 也就是因为刘舒意这份善心,两个人才会这样兢兢业业的服侍刘舒意,甚至愿意陪着她唯一的女儿离开京城来到七家村这样的地方过农人一般艰辛的生活。 在这二人看来,既然刘舒意成全了自家女儿的一辈子,他们也有义务成全刘舒意唯一女儿的一辈子! 刘家是商人出身,在京城里虽然没什么地位,但是却有用不完的钱,刘舒意当年养尊处优的生活比起京城里那些所谓大家小姐都不遑多让,甚至还要更加娇惯几分。 作为最的得宠的大小姐身边的人,齐伯也好,齐婶也好,实际上都是很轻省的,不要说种地什么的,就是重一点的活儿也不曾做过,这么多年过去,倒是将这门种地的手艺给荒废了。 现在重新捡起,到底有些生疏。 姜耘昭原本只是这么随口说一句,她不懂种地,自然不知道这些,只是听人说起肥料不足的地庄稼不长等等的话,才贸然开口。 原也是为了掩饰自己改造荒地做良田的打算,却不想误打误撞让齐伯想起了当初那些本事来,齐伯虽然年纪不小了,可雄心却在仍然想着自己要是好好种地,也能有一番作为。 第二日一大早,匆匆吃了早饭,齐伯就闲不住了,信心满满的带着村子里几个地少一直在给他帮忙的后生去堆肥造肥料去了。 他就不相信凭着自己当初那样的本事,还不能把这些地养肥养熟了。 这些活他早年就做过,但是显然七家村这样的地方还是用最原始的种植方法,根本没有堆肥养田的做法。对于齐伯这些莫名其妙的做法,他们都保持了观望的态度。 齐伯也不理会这些人,只管专心致志的忙着田里和堆肥的事儿。 在齐伯看来,几十亩地,足够一个小姑娘生活,要是京城那边一直都不安排人来接姑娘,姑娘也能依仗这些土地生活。有了这些地,自家姑娘以后的日子也算是有保障了! 齐伯的热情掩饰了姜耘昭的小心思,只是,问题还是存在。 姜耘昭困扰的是齐婶都不会让她去田里,怕她被晒黑了,将来回京城被人看不起。 姜耘昭无奈只能央求齐婶帮忙去送饭拎馒头筐子,齐婶勉强不过,也只能答应下来。 虽然心里还存着让姑娘将来回京城的想法,但是齐婶也知道,这或许就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老爷能将姑娘送到这里来,要接姑娘回去还不知道是那一年呢。若老爷真的只是想惩戒姑娘,送到京郊外的庄子不就成了?何必要送这么远? 姑娘适应农家生活或许也是一份出路,毕竟谁都不知道将来姑娘到底会不会真的就成为一个农妇。 姜耘昭头上戴着大大的斗笠,愉快的拎着筐子跟着齐婶走在田间小路上,脚下盛开的小野花丝丝缕缕的香味让姜耘昭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姜耘昭或许是继承了她母亲的心地善良,就算是如今自己家里的生活算不得很好,可是她还是安排尽量照顾好雇来的人。 除了给工钱,雇来的人还能免费吃一顿中午饭,吃的都是干饭,有时候是糙米饭,有时候是二合面的馒头。对七家村这些不农忙的时候连干饭都吃不上的人来说,有糙米饭与二合面的馒头吃已经很不错了。 这都是些淳朴的汉子,他们心思单纯美好,觉得吃了姜耘昭家里这么多的粮食已经很不好意思了,总不能让主家花钱还花粮食,故而都是想着法子贴补些东西。 姜耘昭家里这些日子吃的菜都是村子里这些人送过来的,倒是没花一文钱,投李报桃,姜耘昭又想着法子找屠夫买了些肥肥的ròu来炖菜,如此油水可足的多了。 村子里好些人都说,能吃到这样的饭菜,真是享福了,干起活来,自是更加用心卖力。 这些人发现,因为这几天吃的比较好,身上的力气可多了不少,就算是在姜家干一天活儿,回去之后还能干些自己家里的活儿。这可都是姜姑娘的功劳。 就是齐婶也对此有些意见,觉得姑娘花钱太厉害,原本不用花这些ròu钱的,现在日子不好过,能省一点算一点。 但是姜耘昭说了,这样的钱不用省,花出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