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北洋军阀

注意最后一个北洋军阀目前的最新章节为分节阅读872,最后一个北洋军阀主要描写了最后一个北洋军阀,一心只为了给后代留一个完整的中国版图!给后代留一个东北出海口!给后代留一个蒙古高原!给后代创造一个和平的中国!给后代一个拥有千四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东方强国!...

分章完结65
    就要海陆并进,大举进攻。siluxsw.com而当时的列强都没有能力前来干涉,美国虽然尚未介入欧战,但也不愿独力阻止日本的侵略计划。对此,日本是早有战略预估的,因而也就肆无忌惮了。

    《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从政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所幸其应对还算有效得体。袁世凯采取的第一个措施便是利用各种渠道摸清日方的底牌,他先派出日籍顾问有贺长雄返回日本访问日本政界元老松方正义及山县有朋,探查其中的内幕,随后又派人花重金收买日本间谍,调查日方的有关情况,以在谈判中争取主动。

    为配合摸底活动,袁世凯在谈判中故意采取了拖延战术,他首先将在外交交涉中不甚在行的孙宝琦换下,并再度启用了善于在困难局面前谈判的前外交总长陆征祥,并指示陆征祥与曹汝霖在谈判中逐条商议,务必拖延时间,不可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

    陆征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难得的外交人才,为了贯彻袁世凯的指示,他也想了很多办法,譬如日本提出每天开议,而陆征祥则和颜悦色的提出,他的事务非常繁忙,每周只能开一次会,最后使得日方妥协,每周会谈三次。在每次谈判之时,陆征祥总是故意缩短会议时间,譬如每次开会,陆征祥说完开场白后即命献茶,并尽量拖长喝茶的时间,这与猴急的日方代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日本代表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毕竟是东方的礼节。

    袁世凯的努力最终有了回报,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二十一条》并没有经过御前会议(如果要动用武力必须经过御前会议),而是大隈重信内阁擅自采取的秘密行为。由此,袁世凯便有步骤的通过报纸及外交渠道将《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出去,结果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二十一条》立刻成为纽约及伦敦媒体的头条新闻,这也使得日本试图尽快结束同中国的秘密谈判已经不可能。而美国国务卿在得知“二十一条”的内容后,随即照会中日两国,声明美国对于中日两国所缔结的条约如果有违门户开放政策的话,将一概不予承认。国内人民在得知“二十一条”的消息后更是义愤难平,国内外各界要求政府对日抗战的电报如雪片飞来,这给当时谈判的双方代表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在各方的压力下了,中日谈判也陷入了僵局,一拖便是四个月过去。日本人见在谈判桌上无法取得进展,随后便在东北、山东、福建沿海等地增兵,摆出一副谈判失败即开战的架势,并在5月7日提出最后通牒,限中国在48小时内对一至四号及其福建问题给予日本“满意之答复”,否则就要诉以“必要之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召集政府各机关首长开会,与会者包括副总统黎元洪、国务卿徐世昌、参谋总长及各部总长、各院院长等。在会上,袁世凯悲愤陈词,称在“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的时候,目前只能暂时取辱,不然将重蹈甲午之覆辙。权衡利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后,大家务必以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着卧薪尝胆的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不然,十年之后,非但不能与日本一较高下,亡国之危险将更甚今日!

    1915年5月9日,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及中方谈判代表施履本将将“二十一条”的最后修订本交给日本公使日置益,危机暂时化解。据当事人曹汝霖后来的回忆说:“当时,我心感凄凉,有一种亲递降表的感觉”。国耻面前,凡国人当身同感受。

    尽管是大兵压境之下的城下之盟,但若把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原件和签订后的新约相比,二者还是有宵壤之别的。在四个月的艰苦谈判中,日本在各方压力下自行取消了最凶残的第五号要求;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的第四号删除,改由中国自行声明;第三号中的两条删除一条,第一、二号中的十一条中日本所要求的无限移民及日商课税须得日本领事之同意,“中国方面绝对不能接受”,其他条文不是“留待日后磋商”,就是加进了限制条件,最后签订的实际上只有《十二条》。

    日本的强蛮恶行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当时全国19个省的都督向中央表示支持的决心,他们不断呼吁中央决不屈服日本压力,而总统府也每天都要收到潮水般涌入的信件和电报,一时间民情沸腾,有抵制日货的、有毁家纾难的,民众的爱国情绪日益激昂。就连海外的留学生、侨胞等也纷纷奔走呼吁,坚决反对签订《二十一条》。

    在长达八个多月的抗议浪潮中,日本成为过街老鼠,不仅在经济上受到重大损失,国际上也受到了美国和英俄等国的压力,正如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评价的:“日本虽然费尽心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弄得臭名昭著,后来也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收场,为天下笑。”

    不仅如此,大隈重信也因为未经御前会议就贸然提出《二十一条》、结果导致外交失败(日本所认为的)而下台。接任首相的寺内正毅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大隈内阁向中国要求《二十一条》,惹中国人全体之怨恨,而日本却无实在利益。”

    第133章 惹祸

    尽管日本试图将中国变成保护国的阴谋最终破产,但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受损的程度也是惊人的,譬如延长旅大租期至九十九年等等,都是不可思议的、丧权辱国的。在条约签订的第二天,袁世凯在大总统申令中表示,该条约“创巨痛深,引为惭憾,己则不竞,何尤于人。我之积弱召侮,事非旦夕,亦由予德薄能鲜,有以致之”,其中的无奈、惭愧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双方实力对比来看,当时袁世凯所采取的外交和谈判策略还算是可圈可点,后来历史学家将“二十一条”认定为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采取的投日卖国行为,这就未免言之不公了。正如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所说的:“当年袁世凯应许‘二十一条’时,我是学生,一腔热血,誓死反对;及至二十年后我执政,还不如人家”。

    毕竟,在当时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逞一时之勇并非明智之策,而袁世凯也并没有像宣传中所称的全盘接受“二十一条”;至于在谈判中所做的巨大牺牲和让步,实属委曲求全的屈辱外交而非卖国性质。笔者并非有意为袁世凯等人喊冤抱屈,乃历史评判须以事实为基础,如果仅从忠奸之价值判断,难免脱离事实之真相,对历史人物也是不公道的。在民族感情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参与谈判的曹汝霖、陆宗舆(时任驻日公使)在“五四”运动时被爱国学生所追打,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所谓“弱国无外交”,弱国的外交人员更是在火上烤也。

    难能可贵的是,被袁世凯通缉而流亡海外的国民党人如黄兴、陈炯明、柏文蔚、钮永建、李烈钧等人,他们在国难面前非但没有乘袁之危而共同倒袁,相反,他们却选择了公开呼吁同志“暂停革命,一致对日”。当时因政见相异而与孙中山一度失和的黄兴,当时也拉下面子亲自写信给孙中山,劝他暂时“放弃讨袁工作,免为日本所逞”。这才是真正的革命爱国者。

    如今举国都在抗日,王茂如自然也不能例外,只是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又不得不释放这个间谍,国弱个人强必死无疑,王茂如只好忍下气来期待秋后算账的打算了。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边因为日本人的事儿憋气,那边毕桂芳又带着唐宝琪去了恰克图谈判去了,唐宝琪甚至只来得及写信告别。等到王茂如处理完小日本的事儿,受了一肚子气寻思寻找一个温暖的怀抱,让自己一颗受伤的心抚慰抚慰,却只得到一封冷冷的离别书。这猴年马月才能见一次面啊,王茂如心中感慨道,毕桂芳这老头你也忒不是东西,今日的事儿,咱俩可没完。你是故意的怎的?都差最后一签定了,还把俺媳妇拐跑了,你给我等着,咱走着瞧。有道是又出不报非君子,王茂如当真大半年之后报了仇,让毕桂芳吃羹了。

    他还在寻思宝琪被拐跑一事儿呢,然而却不知因为他擅自袭击西布特哈都统营,并活捉了贵福,引得东蒙诸位蒙古王爷大惊,尤其是贵福的父亲呼伦贝尔副都统胜福,他立即派人要求第十七混成旅马上释放贵福。(实际上贵福是胜负的侄子,由胜福无子女,将他抚养长大形同亲子,文中为了需要略作改动)

    王茂如对那蒙匪的代表说我代表的是政府军,你们找北京政府吧。胜福立即打电报给北京,要求立即释放他的儿子,西布特哈都统贵福,并且代表全东蒙的王爷发来威胁令,一旦贵福出事,东蒙古诸王绝不会与中央展开任何谈判。

    王茂如这算是捅了马蜂窝,他还突然不自知,直到袁世凯一封电报,让他酌情释放贵福,并且回北京解释这次冲突,这才让他清楚自己的举动引来多大的震动。不过王茂如不是个坐以待毙的人,他向北京打电报,说自己即刻带战俘贵福南下北京,但不会私放贵福,因为他是代表政府对叛军的围剿,而不是两国交战。

    北京方面允许他带贵福回北京,同时胜福得知儿子贵福安然无恙,松了一口气,也不再强硬,允许他在北京释放。

    于是王茂如把军队让参谋长祝永泉和总务处长何如飞,143团团长李品仙暂时共同管理,如有要事立即发电报报告。他自己带着副官们,亲兵和财务处长赵佳诚,以及商元青骑兵队和他的近卫队押送着贵福南下,乘坐火车抵达了北京。

    1915年初,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在段芝贵策动下,14省将军联名通电拥戴袁世凯“速正大位”,黑龙江省督军朱庆澜名列其中。在全国讨伐声和部下的鼓吹声中,袁世凯终于迈出了称帝的步伐,作为袁克定的下属,王茂如自然也鼓吹袁世凯称帝,签了署名,黑龙江总督朱庆澜同时署名,声称袁世凯称帝乃天命所归,边境民壮无不弹冠相庆,期待袁世凯顺承大典。

    临行之前王茂如打电报给袁克定,问他自己该如何处理,袁克定说到北京后再说,言语不善。不过袁克定倒是真问了一下袁世凯,还说这王茂如对袁家一向支持,袁世凯还是冷静地说道:“你多大了啊?你今年三十七了,你是小孩儿?怎么蠢的跟猪一样?你以为他只是简单的劫持贵福?他可不简单,他的脑袋……”袁世凯指了一下自己的脑袋,“他不简单,这种人属野马的。”

    “父亲,我能把握得好。”袁克定理所当然地说。

    袁世凯摸着大光头,骂道:“你啊你,要是我把江山交给你,你就离死不远了你。”

    “咋的了爹?”袁克定忙问,语气中有些不信。

    “他有能力,他有钱,他是个人才,对吧?”

    “是啊。”

    “他才多大?去年二十七,今年二十八,是吧?二十八岁,二十八岁当了护军使,你看看现在当镇守使,护军使的,有哪个低于三十五的?”袁世凯问,“等你坐我的位置了,他多大?以后他越来越起势,他怎么听你的?”

    袁克定哦了一声,恍然大悟地说:“那就不趁此机会拿下他。”

    袁世凯道:“我说了,这人是人才,他给你出的主意是不是办报纸?”

    “是。”

    “他一个人在美国打拼,几个月赚赤手空拳了几百万美元,那可是几千万大洋,要是你你能从洋人那里赚到?不能。”袁世凯道,“所以他是个人才,至少我知道他赚钱的能力,不下于梁士诒。”

    “啊?”没想到父亲对他的评价这么高,梁士诒是谁啊?北洋大财神,北洋这么有钱,都是两大财神的功劳啊。袁克定说道:“莫不是父亲想让他成为我的梁士诒?”

    “哼哼,算你还有点小聪明,这人要用,但是不能太重用,我敲打敲打他,以后你再用他,让他死心塌地跟你。”

    “谢谢爹,谢谢爹。”袁克定忙道,对于父亲,袁克定是十分崇拜的,只是袁世凯准备称帝之后,下任指定皇帝不是他而是黎元洪,让他心中有了一些不满。本来袁世凯就想敲打敲打王茂如,一直都没找到什么机会,可是王茂如活捉贵福,却让他有了借口。

    王茂如这次来北京第一时间跑到袁府,找到袁克定,不过袁克定因为得了袁世凯的吩咐,对他避而不见。王茂如心里猜想,这袁克定是要抛弃自己了,算了,以为自己能成大人物,没想到还是人家手里的一枚棋子。

    吃过午饭,王茂如老老实实打扮了一下自己,又拿出书,看了一下午,而后到了二点多,这才出门,乘坐汽车来到总统府,在门口等着时间。袁世凯的侍卫见到他这么早就到来了,很是意外,告知说袁大总统开会,要等一段时间。王茂如笑说可以等,我看看书,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看起了《战争论》。

    过了几个小时时间,会议室的门被打开,一些人陆陆续续走出来,最后袁世凯才与杨度,袁克定走出,王茂如立即站起来,道:“大总统好。”

    第134章 解释

    袁世凯正在忙着筹备称帝之事,他身边的人都是那些倡导称帝的高级官员,见到王茂如点头过去了。袁世凯对王茂如这个时候给他添乱,很是不满,让他到外面走廊外罚站半个小时再进来。于是王茂如只好老老实实跑到走廊外站了半个小时,一动不动,他知道,袁世凯此时很是多疑,他不在乎手下犯错,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