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天色已晚,秦太守、徐刺史下令收兵。” 收到传令兵的消息,李严心中万分不甘。 上万百姓誓死守护宛城,挡住了他们一波又一波进攻。 从日出东方厮杀到黑云遮空,他率领的一万多兵马伤亡惨重。 宛城看似唾手可得,实则韧性十足难以啃下。 久攻不下汉军士卒士气受挫,进攻越发的力不从心。 “为何会这样?” 李严双拳紧握,肌肉不住颤抖。 他领兵多年,历经大小战事数十场,像眼前这样的场景还是第一次遇见。 然而秦颉已经下令收兵,他纵有不甘,也明白今日想要攻下宛城已是不可能。 最关键的是,一到晚上不少士卒啥也看不清,就跟个瞎子一样。 视线受阻确实不利于攻城。 而且士卒们苦战一天早已疲惫不堪,士气底下,战力大减, “鸣金,回营!” 李严最终还是下达了撤兵指令。 他准备领军回营休养一夜,明日再战。 到时势必一鼓作气拿下宛城,将那些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刁民,通通诛杀。 以解心头之恨。 “铛铛铛!” 鸣金收兵声陡然响起。 汉军士卒们如蒙大赦,调头就走,没有人想在这鬼地方多停留一分一秒! 鬼知道这些百姓就磕了什么药,前仆后继,杀都杀不完。 汉军大军来得快,退的也快。 转眼的功夫便消失在远方的夜色之中。 这场持续一天一夜攻防战,终于落下帷幕。 守住了? 张曼成望着汉军士卒退却的战场,犹不真切。 承受了汉军无数波强攻,对方突然撤兵让他一时之间还有些不适应。 “汉军退了!我们守住了!我们守住了!” “我们守住了!” “哦……” 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 “太好了!我们守住了……” 大伙全都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喜悦之中。 为了抵御汉军强攻,他们付出了惨重代价。 但无论怎么说,他们坚守住了,他们共度难关笑到最后。 张曼成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众人发自肺腑的愉悦,劫后余生的欣喜。 他很开心,但也很疲惫。 这种疲惫不仅来自身体上,更多是来自精神。 他没有加入欢呼的队伍中,只是倚靠在墙上,心中百感交集,喜忧参半。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参与守城士卒死伤过半,余下的士卒多数有伤在身,人疲马倦。 守城的器械也用得所剩无几。 如果明天汉军士卒依旧猛攻宛城,只怕又是一场恶战。 张曼成望着长社方向,久久不语。 大师兄!你什么时候回来? 曼成要守不住了…… 危机一除,困意来袭。 指挥和战斗了一天的他,疲惫得随时都会睡着。 不过他还是强打起精神布置城防,安排人员守夜,以免给汉军可乘之机。 另外让人连夜准备守城器械,以应对明天守城的需求。 百姓们得知守城器械缺失,纷纷供献相应物资。 宛城内众人都在为第二天的守城事宜,积极备战。 相比宛城。 汉军士卒大营内。 秦颉等人齐聚议事厅。 众人脸上都流露着失望与遗憾。 他们原本有机会拿下宛城,却因为百姓们关键时刻的横插一杠,最终功亏一篑。 现在每多拖一天,他们的援军赶回救援的概率就要大上一些。 与之对应的,收复宛城的难度就要大上一分。 “秦太守、徐刺史,末将无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 李严说完羞愧的低下脑袋。 看着李严一脸愧疚遗憾的模样,秦颉忍不住出声安慰道: “正方无需自责! 今日一战虽无法攻占宛城,却也将他们守城物资消耗了不少。 待我军休整一夜,明日全力攻城定然能一举拿下宛城!” “此事不怨李将军,全怪那群不知好歹的百姓。” “明日我等再配合李将军攻城,定能攻下……” 众人纷纷出声安慰李严。 事发突然,超出他们的预料范围,确实怪不得他。 闻言,李严心情才好转不少。 明日势必攻破南城,血洗全城百姓。 否则难解他心头之恨。 众人经过一番商讨。 对明日攻城之事做出相应部署调整。 秦颉这才朝周亮询问道: “益真,埋伏宛城的援军的事准备的如何?” “万事俱备,只待他们入网!” 周亮信心十足的回答,并将目光投向了金仞峡方向。 …… 却说。 自从刘毅辞别波才。 在波才还未前往抽调五千精兵,已带着白起等人,快马加鞭火速回援宛城。 众人昼伏夜行,日夜兼程,一路马不停蹄。 终于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南阳境内。 这时候队伍突然停了下来。 因为他们脚下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条官道。 一条小道。 官道路途比小道要远上一倍不止。 走小道,以他们全力行军的速度,只需一日左右便能赶回宛城。 无疑,刘毅想要走小道。 但出于安全考虑,他还是决定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定夺。 刘毅令全军下马稍作休息,吃点干粮,补充点水份。 他召来一名熟悉南阳地形的亲卫,询问小道情况。 亲卫不敢隐瞒,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以分析道: “主公,走小道必走金仞峡,此为通往宛城的最短路径。 不过金仞峡地形复杂,乱石嶙峋,道路时窄时宽,不利于急行军。 而一旦过了金仞峡一路便可畅通无阻,几个时辰便可抵达宛城。” 认真聆听完亲卫的分析。 金仞峡? 刘毅神情一凛。 根据他所看的影视、书籍,峡谷天然就是一个坑。 何况还是一个怪石嶙峋,道路宽窄不一的山谷。 若是遭遇埋伏,后果将十分严重。 刘毅眉头微蹙,叹息道: “走小道恐中埋伏啊!” “主公担心中埋伏,不妨走官道,虽要多花一两日但胜在稳妥。” 一两日? 宛城危急,每多耗一日张曼成他们就多一分危险。 身旁的李大贵,脸色有些凝重道: “金仞峡我曾走过几次,地形确实易于埋伏。 若真有伏兵守在关键处,只怕到时进退两难。 不过此地离宛城路途遥远,汉军联军急于攻打宛城,不至于跑这么远来埋伏我们?” 刘毅稍做思索,觉得李大贵说的也有道理。 秦颉就是趁他不在,才急于攻打宛城。 以四万多兵力,攻打两万兵力的宛城,不至于分兵前来埋伏。 想到这里,刘毅终于还是做出了艰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