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淄通往高密的驰道上,一辆用来运送粮食的“敞篷”马车,正在积雪融化之后的结冰路面上飞速疾驰。 车上未载粮,而是载了人。 衡胡紧紧拽着已经勒成笔直线条的灰色缰绳,向司匡展示君子六艺中的御车之术。 “驾!” “驾!” 他不愧是儒家《周易》学派高徒。 所驾马车行驶平稳,颠簸感较轻,只有清脆的“嘎啦嘎啦”声。 司匡坐在后面。 虽然身披两条厚厚的被褥,但是感受从背后袭来的西北风,还是不由自主地打寒颤。 他实在忍不住了,往前挪了挪身子,屁股下那堆晒干了的稻草被挤成一团。 压低脑袋,大声询问:“衡兄,我们距离高密县,还有多远的距离?” 司匡当初是沿着驰道,一路走到稷下的。 路途遥远,一百六十多公里,再加上那天积雪覆盖严重,根本记不清路,只能请教这个驾车之人。 衡胡听到呼唤,抬头看了一眼太阳的位置。 估摸了半分钟,扭头,回答,“司公,现在是巳时,我们已经走了将近三个时辰了。因为中途休息了一次……我估摸着,大约再有三个时辰,就能到高密县。” “衡兄受累了!为了小弟,竟然要驾车六个多时辰。” “司公客气了,能为公驾车,乃鄙人之荣幸。” 司匡趴在车沿上,靠近衡胡,笑着说道:“等到了高密,匡定当重谢!” “那鄙人就拭目以待了!” 衡胡哈哈一笑,甩缰绳的力道变得更大了。 “驾!驾!” …… 一个时辰之后 二人在路边停下了。 衡胡把马拴在一颗较为粗壮的树上,喂了几把稻草后,便拿着干粮,跑到司匡那里,套近乎。 他坐在司匡的左手边。 打开装粮食的口袋。 左手伸进去,在里面摸索了一阵儿。 最终掏出一块士力架大小的肉干。 他把肉干递过去,笑着说道:“司公,吃点肉干吧,这上面撒过盐,味道甚好。” “多谢!” 司匡盯着这块肉干,眼睛冒着血淋淋的红光,双手颤抖着接过来。 放到嘴边。 牙齿一抬。 轻轻一咬。 硌牙感传遍全身! 咸溜溜的味道,刺激着味蕾,在舌头上打转。 两行清泪从眼角滑落,一种感动到无以复加的情绪,从内心深处缓缓升起。 终于吃到肉了! 四天了! 整整四天了! 这是他穿越之后,吃到的第一块肉! 虽然很硬! 虽然盐撒的不均匀! 但味道,比以前吃过的所有美食,都要好! 司匡激动的热泪盈眶,用牙齿咬着肉干,双手猛地抓住了衡胡的双手,嘴唇轻动,但吐字不清晰,“衡松,根日鸡恩,日后定宝倍报哈。” (今日之恩,日后定百倍报答) “司公客气啦!到达高密县之后,只要司公能在空余时间,给在下讲一讲先秦之事就行啦!” “这个好说。”司匡点头答应。 随后,咬着肉干的边缘,猛地撕下一条,在嘴里咀嚼,品味。 因为肉干太硬太咸,他不得不打开竹筒,猛地喝了一口水。 将肉干连带水一同吞下肚,司匡拍拍胸口,一副交给我吧的样子,“这种小事,不用到达高密县,我现在就能讲!” “此言当真?” “当然!” 衡胡激动的脸色红润。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 突然站起来,火急火燎跑回马车,从驾车的位置拿出一块木炭、一卷尚未书写的竹简。 他认为:司匡讲述的内容,连褚大都能折服,不记下来,枉听一次。 右手抓着漆黑的木炭,左手打开竹简,木炭放在竹简右上角的正上方。 他这番动作,就像是一个准备默写的小学生似的。 “司公请讲!” “咳咳咳。”司匡咳嗽几声,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先秦之事。 他盯着衡胡的双眸,率先提出一个问题。 他打算从这个问题入手。 其声音朗朗,传于八荒。 “君以为,礼崩乐坏自谁始?” “啊?”衡胡惊呼一声,随后陷入了思考,“呃呃呃……” 大脑疯狂运转。 随后,他想到了一个典故,那个一箭射周王的典故。 于是自信满满的回答,“夫子曾言,郑庄公繻葛拒周!礼崩乐坏应自诸侯始!” 司匡遗憾地摇了摇头,“不对!” “啊?难道是自士始?” “还是不对!” “自黎民始!” “差的越来越远了。” “啊?那到底是自谁始啊。” 衡胡抬起头,眨眨大眼,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不是诸侯,不是士,不是黎民……难道是卿大夫? 难道司公想的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不太可能吧。 在这之前,礼崩乐坏早就开始了啊。 怀着不解的心,他张开嘴巴,准备回答这个不靠谱的答案。 司匡满面笑容,笑吟吟地说道:“行了,你是想说卿大夫吧?” “昂。” “还不对!” “啊?如果这个也不是……司公,没人了啊!” “谁说没人了?不还剩一个吗。” 司匡咧着嘴,向后一仰,从路边捡了一根树枝。 一边说,一边在地面上写了两个历史事件。 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东迁洛。 他用树枝把地面上的这两件事圈了起来。 沉声道:“礼崩乐坏,自周王始!昔日,周,礼崩乐坏源自平王!” “不是吧?” 衡胡右嘴角疯狂地抽搐,感觉上了贼船。 怎么眼前这位折服儒家大儒的少年,讲的内容,不符合自己受到的教育? “咕咚。”他猛地咽下一口唾沫。 看了看周围,没有其他人。 脸上的肉堆积在一起,用颤巍巍的声线,问道:“此何解?” 虽然左传之曾经隐晦地表达出平王非礼、无能、心虚胆怯,但这并不能作为平王导致礼崩乐坏的证据吧? 《周易》讲究规律与法度。 因此,他们这群经学家,熟读的一般是《公羊春秋》。 左传这种旁门左派传达的思想,不符合他受到过的教育。 《春秋》三派,只有公羊所传授的,才是近道之策! 谷梁、左传? 旁门小道耳! 司匡笑着说道:“衡兄,想要弄明白此事容易!不过在此之前,吾想询问一个问题。” 衡胡正色道:“司公但说无妨!” “君可知,平王生平当中,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司匡挑了挑眉毛,一脸坏笑的询问。 “这个……”眉头一皱,衡胡沉思,快速地回忆夫子所言,“应该是迁都洛阳吧?”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平王东迁洛,但求以兴周。 这是他自幼就懂得道理。 “哈哈。”见鱼儿上钩,司匡咧嘴一笑,随即立刻摇摇头,道,“非也!平王东迁的确是大事,但称不上最重要。” 衡胡:“????” 这都不算大事? 除了这一个外,史书上貌似没有记载其他的事情了。 难不成还有什么隐秘? 难道这就是司公打算讲述的先秦之事? 他猛地坐直了。 神色庄严,拱手,“请司公教我!” 司匡点点头,答应了。 哀叹,道:“周实属可惜!封邦建国,拱卫王室虽好,但隐患太大。” “平王这一生,虽然东迁妄兴周,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 乍然! 司匡的眼神凌厉,似乎镶嵌了无数把锋利的刀子。 他正气凌然的说道:“衡兄,汝可知平王王位从何而来?” 衡胡不假思索直接回答:“自然是幽王所传。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弄诸侯,致使犬戎犯边之时竟然无人来援!” “其临死之前,将王位传给嫡长子姬宜臼,平王自此立。” 宗法分封制下,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必然。 这是三代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 哪怕周幽王再昏庸,也不敢挑战祖先吧? “不对!此乃谬论!”司匡一口否决,声音沉重,“平王之王位,乃篡夺而来!” “准确地说,其弑父之后,抢夺而来!” “幽王宠幸褒姒是没错,但并没有烽火戏诸侯!平王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特意伪造历史,诬陷其父!” 一语惊起千重浪。 “轰!” 衡胡心态炸了! 炸的彻彻底底! 脑海突然填进一片空白。 什么东西也没有了! 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不断地计较司匡刚才说的话。 弑父? 这怎么可能! 他是嫡长子,为何要弑父? 周幽王虽然昏庸,但是不仅仅是其父亲,还是其君王! 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为何《春秋》为明?! 虽然事情过了两百多年,为何孔夫子没有记录? 难不成失传了? 不! 不可能失传! 衡胡魔怔了,整个人瞪大眼睛,肝胆俱裂。 即便鲁国史书未记载,其他的诸侯国史官也应该记载吧? 为何他读过的古籍、师尊教导之言,只字未提? 按理说,这种违背大义,毁坏礼制的行为应该被儒家唾弃。 可事实却没有! 儒家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洛邑! 如今司匡声称周幽王没有烽火戏诸侯? 这…… 难不成史书上记载的完全错误吗? 他受过的教育内容直接崩了,整个人浑浑噩噩的,意识不在清醒。 “司,司公,慎言!如此大事,可不能编造!”衡胡期期艾艾,断断续续地说道,“这要是被我儒家宗师知道了,必定会对君口诛笔伐!” “兄长不信?” 衡胡没有说话,而是摇了摇头。 他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 司匡今天讲的事情太过惊世骇俗,让他无心思考,也不敢思考。 若是再这么下去,非要离经叛道不可! 要是被师尊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 太难了! 人生真的是太难了。 司匡瞥着陷入呆滞状态的衡胡。 这是在沉思? 还是在懊恼过? 不论是哪一点,反正他报恩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了。 暗道一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于是。 他握紧了树枝,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道:“为了报答兄长今日分肉之恩,吾今日便引经据典,还原当年的真相!” “啊?不用了!” “兄长别客气!” 司匡行动迅速,不等阻拦,就已经微微转身,与衡胡面向同一个方向。 接着,树枝“沙沙沙”的,在地面上写下一个成语——讳鄚如深。 此乃《春秋谷梁传·庄公十二年》记载的一个词语。 唐改“鄚”为“莫”,所以讳莫如深即为讳鄚如深! 司匡把史书所载的内容与二十一世纪学习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最终得出了这个思路。 想要剖析周平王弑父的言论,非从此词入不可! 因为讳鄚如深,隐藏着一个被历史抹去的国家——鄚国。 为何鲁庄公家丑事,写出“讳鄚如深”一词? 这词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史官不愿意提及鲁庄公家事,正如天下诸侯不愿意提及鄚国一样。 司匡将这一个词展示给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的衡胡,询问道:“此乃《春秋谷梁传》记载,兄长可有疑义?” 衡胡眉头紧蹙,摇摇头,道:“无!” 他虽是《周易》学派门徒,但是,师尊王同可是把他当做学派未来领袖培养的。 一派领袖,不光要会自家的,还应该会他家的! 必须知己知彼! 必须学习五经! 必须钻研儒家各学派的观点! 最终,在儒家内部的抬杠中,达到轻而易举获胜的目的。 学儒二十多年,经典早就烂熟于心。 因此,他一眼就看出这四个字的来历。 司匡满意地点点头,道:“好!请问此词,衡兄有何看法?为何史官对庄公家事讳鄚如深?而讳鄚如深本身指的又是什么?” “这……原意恐怕是……身为臣子,不应该插君王家事,所以才隐晦地说明吧。”衡胡迟疑不决,犹犹豫豫的,“至于本身含义,在下愚笨,不得而知。” 司匡眯着眼睛,意味深长地说道:“若是……鄚……指的是一个诸侯国,兄长觉得如何?因为这个诸侯国令其他的诸侯感到恐慌,所以大家不愿意提及,就像是臣子不愿意插君王家事一样!” 衡胡猛地摇头,声调太高,一口否决,道:“这不可能!世间怎么可能存在令天下诸侯恐慌的诸侯国?哪怕五霸主,七雄王也不曾让天下诸侯恐慌!” “且周依旧存在,诸侯惧,应惧周!” “兄长所言甚是”,司匡哼哼一声,道:“但,若鄚国的建立者,不是蛮夷或者某位诸侯,而是周幽王之弟,周平王之叔呢!” 司匡高呼一声,道:“其以惠王称之!天下诸侯敢不敬乎?” 他诘问衡胡,道“二王并存,双周对立!诸侯奉谁为主?” “不可能!”衡胡尖叫一声,原本红润的脸变成赤红色,他一下子站起来了,俯视蹲在地上的司匡,咆哮,“此不合礼制!违背周礼!” 两王并存,这是疯了吧? 天下怎么可能出现两王并存的现象! 若真的如此,诸侯王的确不敢轻举妄动! 臣子谁敢动王?难不成想被群起而攻之? 司匡挥挥,道:“哈哈,兄长,史官当初的心情正如你现在似的!他们恐慌,忧惧,不敢书也!且平王赢后,命天下抹去鄚的记载!除非从先秦诸侯国的陪葬竹简窥得只言片语,否则,想要知晓,难上加难!” “小弟也是经过多年的推敲,才得出这么这个结论。” “荒谬!” “荒谬之语!” 衡胡彻底怒了! 双眸充满了血丝。 因为喘着粗气,鼻孔都被撑大了。 他后悔分肉了! 浪费肉干! 若不是顾忌褚大所托,他恨不得拔出佩剑,直接把司匡斩杀在这里。 恨不得,一剑出,诛邪佞,维护自己的本心。 衡胡甚至觉得,今日也算是彻彻底底体会了孔子诛少正卯时候的心情了。 怪不得讲仁义的孔父会动暴力。 面异端邪说! 当为正道! 镇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