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

一个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少女,一心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然而,当她来到城市以后,却遇到了一连串她意想不到的事情。欺骗、羞rǔ、玩弄等打击接踵而至。她这个纯洁得像一湾清水般的心灵,经受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最后只得含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内容标签:qi...

作家 党凤田 分類 百合 | 33萬字 | 114章
第(4)章
    屋内立刻响起一阵啧啧声。坐在破椅座上的东院二大爷羡慕极了:"咱盼弟真有福气,天天吃白馍。你一年吃的白馍比我一辈子吃的还要多。"

    香芝姑娘问:"盼弟姐姐,你在省城gān的什么工作?"

    盼弟卖弄地说:"我搞的是建筑业。"

    "什么叫建筑业?gān这活累不累?"

    "建筑业嘛,就是盖高楼大厦,三层五层,半天高。"

    又是一阵啧啧声。

    "一月挣多少钱?"一个大叔问

    "每天一元五角二。"盼弟说得很轻松。

    老天爷爷!一天挣一元五角二,一月就挣四十五元六毛,呀呀呀!一个女人每年能挣五百多元,简直比咱全村分红还多。十八户人大吃一惊,羡慕得要死!

    大叔无限感慨:

    "人呀,有福不用忙,没福跑断肠。盼弟命好,要不怎能一步登天,嫁到省城去。"

    香芝姑娘红着脸问:"盼弟姑姑,省城临时工好当不好当?"

    云英打趣道:"好当,给你在省城找个婆家,当临时工还不容易。"

    香芝的脸更红了。她用小拳头打云英的肩,云英咯咯的笑着躲着。

    南院的二婶问:"你婆婆待你好不好?"

    "好他娘的脚,刚结婚还像那么回事,吃的烧的管我们,可是两个月就把我们分开了。要我们自己挣着吃。城里人可滑哩,越有钱越抠索!"

    "你女婿保准亲你,像对鸳鸯似的,嘻嘻。"南院二嫂最关心的是男人对自己媳妇亲不亲的问题。

    "长得好像武大郎,呆头呆脑的,谁稀罕他!"

    "哟,哟,看把你美的,小两口在省城肩靠着肩,膀对着膀,逛公园,看电影,美死了。若是我能嫁进省城,不穿棉袄过仨冬。"二嫂说的虽是闹话,可话里却包含七分真情。

    虚荣心,使原来淳朴的盼弟粉饰了省城生活。但公婆对他们的隔膜,却是实情。

    她公公卜山,老家和俏婶娘家同村。五三年参加工作,在省厅又娶了小老婆,和原妻离婚不离家。前年前妻去世。留在家的儿子卜宁患过小儿麻痹症,28岁才长了四尺半高,走路摇摇摆摆,说话吭吭哧哧,gān活呆头呆脑。他娘死后,他无依无靠。卜山只得把他接进省城。他既没文化,又没力气,正经事gān不了,只好在个体户建筑队gān点零活。

    然而,他,卜宁毕竟是省城"拿工资"的人了。

    千里姻缘一线牵。一次俏婶回娘家,听说卜宁进了省城,当上"工人" ,她脑子里立刻便冒出个计划:把盼弟嫁给他。

    别看这个卜宁是"次品" ,可他爹卜山是省城的大"gān部" ,能给卜宁找个好工作,自然大把大把的票子往口袋里装。盼弟嫁给他,还不是嫁给财神爷。

    俏婶想到做到,她马上去找娘家村里有名的李媒婆。

    李媒婆有些吃惊,事情来得太突然。双方条件嘛,卜宁实在有点那个。但她凭一副灵活的大脑,在几秒种之内便能将男女双方条件掂定,这门婚姻十拿九准。

    她直想偷笑,这个媒保得真省劲。

    她满脸堆笑:"俏妹子,说内心话,盼弟和我的孩子是一样的,怎不盼着为她找个好婆家,我真佩服你的眼力。卜宁那孩子,虽说模样差一点,可人家种得是铁杆庄稼,端的是铁饭碗,孩子到省城,还不享洪福!"

    "是是是,我就是这样想的。"俏婶的粉嘴唇吐着动听的声音,恭谨而又感激地频频点头。

    李媒婆做出一副圣洁的面孔,唱出一通严肃而亲切的调子:

    "我说大妹子,还有一说,儿女终身大事,万万粗心不得。丑话不丑,俗话不俗,卜宁比盼弟大八岁,盼弟嫌大不?"

    "不嫌,不嫌,男大八,能发家。大几岁,更知道亲。"

    "卜宁的长相,盼弟见过没有,她同意不同意?" 李媒婆为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索性一竿子插到底。

    "咱们庄稼人生下来就图吃穿花钱不发愁,好模样顶啥用?有吃有穿和和美美过日子就行了。"

    "卜宁的手脚可是不怎么灵便,说话也不利索,这些我都跟你说在当面,不瞒不昧,到后来可不要后悔。"

    "吉人自有天相,卜宁到了省城就是gān部子弟,到时候高桌子大板凳一坐,每月都是几十块,还用得着他gān什么苦营生?"

    "俏妹子,卜山是大gān部,我估摸,要太多彩礼,光怕他不gān,城里不兴这一套。"

    "人家给多少,咱要多少,只要人家愿意就行。"

    "俏妹子,你可真是个明白人,不过,现在年轻人,都是自己‘对’象,她愿意不愿意?你能不能作她的主?"

    "哼,省城许兴乱‘对’,我们十八户可不兴这一套。"俏婶十拿九准地说:"闺女娘心连心,她是吃我的包包长大的,我为她好,她还不听我的!"

    李媒婆听了俏婶百许百顺的话,高兴得心里偷笑,半辈子保媒百八十个,还没遇到过女方找上门来指名道姓的要嫁人。这真是送上门来的人情酒席。她暗暗庆幸自己的好运气,又笑俏妹子饿不择食,为女儿找个"武大郎"

    深谙保媒之道的李媒婆,在几个核心问题搞定后,她断定卜宁家百分之百愿意,岂止愿意,还要感谢她一辈子呢!

    但是,就怕盼弟事后有变,这是保媒的最**烦。为绝后患,何不铁板上再楔几个钉?

    "妹子,不是我说话难听,这婚姻大事可要说话算数。找女婿不是买驴购马,要成就成,要散就散!你这头定了,他那头,我包了。常言道,臊男不臊女。别看今儿是你找我,可我对卜宁家说是我找的你。咱姊妹可不能在街面上失体面,你说是不是?"

    俏婶总结了嫁女经验:土包子女婿要不得。她的大女婿,虽然人高马大,有牛一般的力气,蜂一般的勤奋,但每天口粮仍超不过八两,钱超不过一毛,穷光蛋一个。她要在选婿上别开蹊径,走十八户不曾走过的新路,决心去高攀"铁饭碗""商品粮" 。半生的贫苦启迪了她的睿智,激发了她的勇气。她毅然摆脱世俗观念,大刀阔斧又十分机敏的像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一样,亲自找媒人进行双边会谈 ,直插主题,在一个小时内便达成协议。成功的谈判,反映了她特有的机灵、独到的战略和非凡的决心。

    "请大嫂放心。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决不收回!"

    "好!有你大妹子这句响当当的话,我就完全放心了。往后请你享大福吧。"

    李媒婆真是"料事如神" 。卜山一百个同意 。"武大郎"卜宁,更是心满意足,老对着墙角嘻嘻笑。唯有卜宁的后娘史青莲撅着嘴不高兴。半路上跳出个傻儿来,白花钱为他娶媳妇。

    卜山早就为卜宁找对象发愁。他虽来到省城,吃上商品粮,可他那梆子头,傻瓜脸,四尺半高的身架,说话不清,办事不中的废物,一看就让人吸凉气。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