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祝家对您,还真是另眼相看哩。” 官道上。 四九一边赶着车,一边忍不住与车内的梁山伯说着话。 想起先前离开祝家时,所赠送的那些财货物品,以及对方对公子的态度,便是四九,也不禁咂舌不已。 他是梁家家生子,又是梁山伯的书童,自然是见识不小。 清楚的明白祝家在会稽是何等的地位。 寻常寒门庶族,甚至是世家想要与祝家结交,都非寻常。 而祝家上至祝老员外,下至祝家几位兄弟都对自家公子推崇备至,尊敬有加。 这几日住在祝家,公子被厚待,他这位公子的书童也颇得重视。 离去时,更是蒙祝老员外亲自相送,祝家大郎还亲自远送十里。 祝家这样的态度。 哪怕是面对一位皇亲国戚,也不过如此了。 更不要说祝家还送了价值昂贵的礼品。 “祝家清贵,等闲人自然接触不到。” “但咱家小郎清朗隽永,仪度翩翩,以前那是没有出门,所以旁人不知。如今出得门来,便是祝家,也要被折服。” 采薇听了,笑着夸赞道。 “采薇姐姐说的是,咱家公子确实是世上含有。” 四九笑呵呵的说道。 听着身旁这一书童一小婢的夸赞,梁山伯笑道:“你们两个再夸,我可就要飘起来了。” 采薇噘嘴到:“这是实话实说,哪里是夸。” 四九也凑热闹:“是极是极,公子你就是太谦虚了。” 闻言。 梁山伯摇了摇头,没在说话。 大致看了一下祝家赠送的礼品。 世家出门,所赠送的自然不是那些凡尘俗物。 文房四友一份,皆是上层。 如建安笔,辟雍砚、松烟墨、藤角纸齐备。 看到这些,梁山伯陡然想到此前拜访陈师时,途中遇到那两位老者,对方出示文房四友时,他心底还暗暗有些羡慕。 未曾想今日便拥有了。 此外。 还有一箱子书籍。 这一箱子书籍,不过十余册,只是装在一个小箱子里。 但实际上,仅这一箱子书籍,就比价值万钱的文房四友更为珍贵。 这时代纸张贵重,知识更是贵重。 大都被把持在世家门阀手中。 寻常寒门庶族之所以能绝了上升途径,便是因为家中没有书籍,无法学习。 如他们梁家。 家中藏书三百卷,加起来不过数万言。 但就是这拢共数万字的书籍,却是梁家历时数代才收集来,也是梁家赖以立足为士族行列的根基所在。 祝家赠书。 当真是存着与他结交之意。 大致的翻看了一下。 发现这十余本书,除两册《诗经》外,都是玄学。 如玄学天才王弼的《老子指略》和《周易注》,北魏太常夏侯玄的《辨乐论》《夏侯子》,何晏的《论语集解》《道德论》以及裴頠(wei)的《崇有论》。 如王弼、夏侯玄、何晏,乃是正始名士。 东晋学玄,无论如何也跳不开他们三人。 而裴頠(wei)则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集大成者。 所著的《崇有论》,在东晋玄学中,也足以占得一席之地。 可以说。 这些书册,几乎等同于无价之宝! 想必祝家之所以送出这些书籍,也是特意考虑后的结果。 当初他在祝家与祝老员外辩难,祝老员外在提及玄学时,梁山伯虽也能对答如流,甚至时有妙语。 但他毕竟没有深研。 许多妙语大都是高屋建瓴上的总结,祝老员外也是发现了这一点,料想梁山伯应当是未曾系统性的看过这些玄书。 故此送来这些。 “祝伯父用心良苦,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梁山伯心里如此想到。 对于祝老员外更是敬重。 脑海中想着这些,梁山伯又看向了另外一处礼品。 离开上虞时,除了祝家送来礼品,黄家也赠送了些。 但其中并无书籍。 而是一些珍贵药材。 如鹿茸黄精灵芝之类。 大都是野外的珍贵药材,被制成干货,放在匣中珍藏。 看年份,都是不弱。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梁山伯还在这些药材中,看到一个至少有着数百年年份的黄精。 黄精,便是人参! 数百年的野参,价值绝对不菲。 哪怕这个时代,人们对于人参的药用还并未普及,但世家大族,却早已经知道了人参的作用。 毕竟,早在多年前,鲜卑就曾派人赠送人参给东晋皇室。 此物可补气血,续生机,许多世家门阀中都有珍藏。 其他倒还罢了。 黄家赠出此物,真可谓是下了血本。 “如今野山参还没有如后世那般被大范围开采,百年甚至是千年人参的不说随处可见,但也绝对不难挖到。” “若能常备一些,也是好事。” 看着匣中所珍藏的人参,梁山伯思绪发散,不由想到这点。 只是据他所知。 人参只在两地有生长。 一是上党人参,二是长白山参。 这两地,都在北方或者西北,想要过去弄到人参,可是着实不已。 不过他也就是这么一想。 眼下既然没办法,日后在找机会就是。 如此想着,梁山伯便将匣子合上,让采薇将这些物品都收好。 车子缓缓前行,而梁山伯则是坐在车中,翻看着刚刚得到的书籍。 梁山伯也知道在摇晃的环境中看书,会对眼睛不好,但终究还是心中迫切。 就这么。 一边走,一边看书。 若是累了乏了,便停车看看风景。 如此下来,一路走走停停,速度很是缓慢。 知道四五日后,才走到钱塘江附近。 钱塘江浩浩荡荡,将会稽的山阴上虞与吴郡钱塘县分割开来。 若想过去,须得渡江。 江边有船,有大有小。 小的不过载十余人,而大的足可载上百人。 梁山伯自然选择大船。 否则的话。 他这牛车可就过不去了。 到了渡口。 四九自然上前前去与渡口船家交谈价格,梁山伯就在一旁看着,同时观看着远处钱塘江的景致。 但见,江面平阔,微风一吹,水面泛起褶皱涟漪。 据闻每年八月初八,钱塘江都有大潮,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蔚为壮观。 乃是钱塘一绝。 那时,吴郡及会稽周边各郡,皆有人慕名而来,围观者众。 就在梁山伯看着江水之时,忽然听到耳边传来一道清朗之声传来:“处仁兄,我们又见面了!” 声似玉珠,清冽自然。 梁山伯下意识循声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