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不语之仙墩鬼泣

天下霸唱继《鬼吹灯》畅销千万后最火爆的冒险盗墓小说!本书是最新系列盗墓小说《鬼不语》中的第一本,以中国古代神秘的傩教文化为切口,引入一段曲折惊险的盗墓故事。主人公从先祖口耳相传下来的传说开始,闯东北,进中原,下西南,为了寻获传闻中的稀世奇珍和揭开神...

第 2 章
    躲七七四十九天,白天走,经过路口还要在地上撒雄黄,这么的才能躲过这场灾。”家里人按瞎老义的话,把我带到乡下住了一段时间,之前起的大名小名全换掉再也不用,好歹算是把这小条命保住了。

    关于父亲骑车轧死蛇这件事,我也只是听瞎老义说过,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东西是凭票供应,胡同里的邻居们逢年过节才舍得炖ròu吃,可瞎老义每个月都要吃一两回烤羊ròu,吃法跟别人不一样,在他屋里有个铁炙之,下面的炉子里烧松塔松柴,炉前放一条长凳,吃烤羊ròu的时候不坐着,一只脚踩到凳子上,左手托着一个碗,碗里是用“醋、酱油、姜末儿、料酒、卤虾油、葱丝、香菜叶”混成的蘸料,右手拿一双长杆儿似的竹筷子,夹起切成片的嫩羊ròu,先蘸佐料,再把腌透的羊ròu放到铁炙子上翻烤,烤熟的鲜嫩羊ròu就着糖蒜和热牛舌饼吃,瞎老义说这是关外旗人才有的吃法,早年间,他到关外深山老林中找过金脉,所以他也习惯这种粗犷吃法,由于他眼神不好,孤老头子一个,身边没个近人,因此从我会拿筷子开始,一直是我帮他烤羊ròu,顺便跟着解馋,瞎老义哪次也是管我的够,他在吃烤ròu的时候总要喝上二两,边喝边给我说他当年怎么怎么找风水龙脉,又是如何如何盗墓取宝,比如蜘蛛过水是什么坟,惊蛇入草是什么墓,全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话,却是也不乏出天入地之奇,他说的有意思,我很喜欢听,后来等我长大了才知道,每次瞎老义要吃烤羊ròu,准是他又收到从老坟里掏出来的东西了。

    别看瞎老义住的胡同低矮简陋,那地方的能人真是不少,还有位做泥瓦活儿的韩师傅会拳法,不是在北京比较有名的形意太极八卦,只是穷乡僻壤中默默无闻的野拳,在韩师傅的老家,乡下种地的人都练这种拳,我也跟韩师傅学过两年,瞎老义告诉我:“别跟老韩练那个,会了拳脚容易惹事。”

    我不信,结果真捅了大篓子,那年初冬,我路过荒凉的地坛公园后墙,遇见疯子带了几个小流氓,拦着俩女孩不让走,据说疯子的爹娘是高干,这小子在文革武斗时受过刺激,脑子不大正常,仗着有医院开的证明,号称拿刀捅死人不用偿命,他心黑手狠,平时总有伙猫三狗四的浑小子跟着他,在街上无法无天,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这次拦住两个姑娘要扒裤子,其中一个女孩都是我以前的同学,我过去拦挡,疯子二话不说,掏出刀子对着我就捅,我下手也是没轻没重,抄起锁自行车的钢丝锁,给疯子脑袋上来了两下,疯子哼都没哼一声就趴在地上不动了,脑袋上流血流得像坏掉的自来水管子,旁边那些小流氓吓呆了,纷纷叫着打死人了,一哄而散。

    我心里明白惹下大祸了,跑去瞎老义家想躲两天,那低矮的小平房即使在白天也很昏暗,我推门进去,看他盖着被子躺在床上,被子底下竟露出毛茸茸一条大尾巴,分不出是狼还是狐狸,我当时吓坏了,赶紧往屋外跑。

    3

    我跑到门口跌了一跤,撞在水缸上,额角留下一道疤,出来看见瞎老义从胡同外往里走,原来瞎老义腰腿不好,惧han怕风,冬天要铺狼皮褥子,屋里那是条狼皮褥子,瞎老义问我:“慌里慌张的又捅什么篓子了?”

    我把在地坛后边打疯子的事说了一遍,可能出人命了。

    瞎老义听完也是吃惊,说道:“人命官司非同小可,何况人家爹娘是当官的,你要是落到他们手里,那还不是公羊绑在板凳上,要刮毛要割蛋,全都随人家的便了。”

    我说:“随他们怎么便,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再过十八年,我不还是我吗?”

    瞎老义说:“不能意气用事,快收拾东西,先到内蒙躲些日子,你爹那边回头我告诉他。”

    我当时真以为出人命了,听了瞎老义的话,连夜乘火车逃往东北的深山老林,瞎老义有个师兄人称“土地爷”,在内蒙古兴安岭木营子林场当把头,他跟瞎老义是过命的交情,瞎老义的狼皮褥子也是他送的,一见了我就拉着我问长问短不让走了,不久,家里发来电报让我回去,说是没事了,疯子没死,只是脑袋上开了两个窟窿,后来那俩女孩报了案,公安局发现疯子的证明系伪造,其爹娘为革命干部也是他自己胡编的,可我在外面野鸟似的习惯了,想跟土地爷在山里挖金子,等发了财再回去。

    土地爷的祖上姓索,清朝时做过王爷,后因获罪,被朝廷流放充军至此,以挖金采参打渔狩猎为生,他有个孙女叫“索妮儿”,我跟着这祖孙两个,在山里打兔子套狐狸,沿着黑龙江到处寻找金脉,不过用土地爷上了岁数,身子大不如前,度过了万物沉眠的漫长han冬,又经过短暂的春夏两季,不知不觉,已是初秋,眼看没什么收获,土地爷先回兴安岭木营子了,我和索妮儿则将之前在山里打来的狐狸皮貂皮,带到江边的集市上贩卖,从春天开江到大雪封山,江边有三次大集,这是当年的最后一次,这地方自古荒寂,人烟稀少,解放之前过来赶集的人,以林场木帮、江湖术士、散兵游勇、叫花乞丐为主,也有渔猎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人们自发形成集市,为的是交易在大山里挖来金子、人参、鹿茸、皮毛等物,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等把狐狸皮卖给一个蒙古族牧民,索妮儿对我说:“跟我们在山里转了这老些天,可苦了你了,今天想吃点啥好的。”

    我看集市上颇有几家像样的馆子,门前都挂着灯笼似的幌子,东北这边讲究“下馆子吃饭看幌儿”,饭馆门面顶多有个字号,不写价格也不写里头做什么饭菜,这些全在幌子上看,比如从颜色上分,黄的是素斋馆,蓝的是清真馆,门头挂一个幌儿是一般的小吃店,幌儿上是圆的表示有蒸笼,装饰有花的是指能蒸馒头、包子、花卷,下面垂穗儿的是说饭馆里有面条,两个幌儿档次就比较高了,能办酒席,四个幌儿算是顶级,到头了,敢挂四个幌儿的馆子,必能做南北大菜满汉全席,价格也高,另外从来没有挂三个幌儿的馆子,因为仨幌儿和撒谎同音,饭馆忌讳欺客,绝不敢这么挂幌子,我虽然听瞎老义说过这些门道,但是没下过这样的馆子,也不知道吃什么好,就让索妮儿做主。

    索妮儿把我带进一家饭馆,馆子里做的是铁锅炖大鱼,鱼是黑龙江中的淡水鱼王鳇鱼,饭馆里的做法虽糙,却架不住鱼ròu鲜美,我这辈子头一次吃这么好的鱼,忍不住想喝两口,又要了半斤山果酒。正吃着饭,馆子里又进来两个人,也坐下吃铁锅炖鳇鱼,边吃边向饭馆掌柜的打听,问老沟怎么走。饭馆掌柜的一脸诧异:“老沟?你们上那地方干啥?挖死人去?”

    4

    饭馆掌柜认识索妮儿,他对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