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就叫你徒增笑柄,一落千丈。 世家的官员,睨着秦屿,很是隐晦的冷笑。 在他们看来,秦屿来上早朝,就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 而现在表现的这般淡定,还口口声声为他们世家请功,不过是垂死挣扎。 或者说,知道自己已无退路,想要以此讨好他们而已。 已成定局,还能翻盘不成? 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场笑话。 秦屿没看到世家官员的脸色,但也可以猜到,定是得意无疑。 不过,这都不重要。 一切的局势,尽在他掌握之中。 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这才哪到哪? 有些人认为已经结束了,可在秦屿看来,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仅此而已。 秦屿迎着众多复杂不一的目光,神色平淡,朗声说道:“陛下,蝗灾四起,民不聊生。而在这千钧时刻,一些世家官员慷慨解囊,捐粮于国库,以便赈灾。此举,在我看来,实乃大义之举。捐粮者心系国家,心系百姓,我实在敬佩。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只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惯例。而捐粮者的大义之举,自然便是功。捐粮者的拳拳爱国之心日月可鉴,我为之敬佩。因此,我斗胆,为捐粮者请功,请陛下恩赏捐粮者,这般如此,后世才会有更多人效仿,出现更多的大义真善之举。” 一些人呆呆的看着秦屿,有些懵逼。 脑子莫不是有病吧? 最多的不过捐献十五担粮食,竟是是功? 陛下不生气,就已经是最大的奖赏了。 可是...他们听到了什么? 听到秦屿为那些人请功? 这...匪夷所思... 难道还有什么深意? 没有人能想的明白,即便是李二,也是心里茫然脸上表现出一副稳如老狗的模样。 但秦屿已是将话说到这个地步,若是不配合秦屿表演,李二的这个皇帝也是白当了。 同时,他很期待,秦屿的下一步后手,到底是什么? 真的,能让那些世家大出血么? 念及于此,李二沉声说道:“既然如此,你且说说,该如何赏?” 秦屿闻言,拿着册子义正言辞,说道:“陛下,我认为,世家大族尽是传承悠久的家族,荣华富贵自是不在眼中。因此我觉得,贞观五年蝗灾,世家慷慨解囊,救百姓于水火之举,应该流芳百世。” “流芳百世?” 众人一怔,面面相觑。嬯寷 x1пd1пgd1aпxs ш●c*〇 寷 一些人,还不解其意,一些人,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李二心里一动,说道:“如何流芳百世?” 秦屿直截了当的说道:“建功德碑,立于东南西北四门处,功德碑上所写,便是这次捐粮者的氏族或者名字以及捐粮数目,按照多少依次排列, 凡是出入长安者,皆可看到。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捐粮者的大义之举便会传遍大唐,而石碑屹立不倒,便会一直被世人铭记。此举,我称为勒石记功。” “勒石记功?” “立功德碑?” 众人先是一怔,随即惊呼出声,骇然的看着秦屿。 这招...挺狠啊... 这若是真的把功德碑立出去了,那些被记载在功德碑上的家族或者官员,可不是什么所谓的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啊... 大唐蝗灾,最多的才捐献十五担粮食,还好意思立碑? 真当百姓是傻子,相信世家没有粮食么? 到时候,这些人,恐怕世代都会被百姓的唾沫淹没,名声尽毁。 世家最在意的是什么? 金钱?地位? 他们最在意的是名声啊,若是名声没了,世家的根基,也就毁了,用不了多久,便会落魄。 毕竟,一个没有名声的世家,哪里会有文人前来投靠。 没有文人投靠,就没了再生力量。 这... 所有人震撼的看着秦屿,没想到一个仅仅八岁的孩子,竟是能想出这般计谋... 而那些世家的官员,则是没了适才得意的劲,面面相觑,眼底尽是慌张。 这绝对不行... 再看李二,只见他一拍大腿,猛地站起,眼里尽是隐藏不住的喜悦。 只听李二说道:“此言有理,朕觉得有理,你还有什么要继续说的,直接说出来。” 此刻,他内心哈哈大笑,终于知道秦屿的想法了。 在他看来,这招,太特么狠了... 不过他喜欢,甚是喜欢... “陛下圣明。”秦屿微微一笑,随即展开册子,说道:“陛下,我认为,功德碑不能记载太多,所以只带来了前四十二名的名册。其中,太原王氏捐粮十五担,银钱无。博陵崔氏捐粮十五担,银钱无。范阳卢氏捐粮十四担,银钱无。陇西李氏捐粮十四担,银钱无。荥阳郑氏捐粮十三担,银钱无.......” 秦屿也不怕累,从捐粮最多者,直接念到最后一位,随即才合上名册,继续说道:“陛下,关于功德碑,我觉得应分为正反两面。正面记载捐粮最多的六者。从高到低,从多到少。背面则是记载其余三十六者,依旧这般排序,请陛下恩准。” 秦屿说完,便闭口不言,而那些官员则是嘴角直抽抽。 正面六个,这个更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