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东洗完澡刚躺下,陶淮南的电话打了过来。陶晓东跟他聊了会儿,陶淮南努力在表现正常和开心,但陶晓东还是能听出来他兴致不高。不过也没问他,小孩子到了心思多的年纪了,一天一个样儿,没必要问。 陶淮南在电话里问他:“汤医生有提到我吗?” “提了。”陶晓东跟他说,“说你乖。” “哈哈,你帮我给汤医生带好。”陶淮南笑着说。 “行,明天给你带。”陶晓东闭上眼睛,“你早点睡。” “好,晚安啊哥。”陶淮南轻声道。 “晚安。” 陶晓东挂了电话就睡了,感觉没睡多久就听见隔壁有脚步声和水声,他看了眼手机,北京时间也才六点多。 汤索言那个时间出去,繁星满天才从医院出来。 他这一整天就早上吃了块面包,午饭晚饭都没动。一天下来做了七十多台白内障手术,这种简单手术没难度,可一天下来也还是累的,腿站得很僵。手术结束还要继续开会商定下一天的病例和方案。有些难治的眼疾在这里做不了,条件达不到。这种要专门制定方案,是先做部分治疗还是怎么,很多复杂病例只做个吸障手术没有意义。 而且项目本身就是落地项目,只针对他们本次在当地的援助,后期再转院治疗这笔费用就需要患者自己负责,因此很多患者后续就不会再治疗了。 转到三院去那更不现实,三院不接收医援患者。医疗资源太有限了,现在的患者容量就已经超出医院能够接收的范畴很多倍了,做手术甚至要提前几个月开始预约。这样的情况下再无限制地接收义诊患者,院方实现不了。 陶晓东在第三天的时候看到个认识的人。 一个藏族女人抱着她的大背包坐在医院大门边的台阶上,阳光直直地照在她身上,她像是早已习惯了太阳。她头上围着紫红色的围巾,脸蛋上有着常年被风和太阳侵蚀出的黑红色,由于年龄还不大,因此颜色还不深。 她眼睛盯着一处静止不动,吵嚷的人群来来往往,她安静得像雕像。 陶晓东看见她,有点不敢认。他们被桑布接回帐篷的那年,桑布的小妻子才十九岁,笑起来太腼腆了,像是没怎么见过生人。脸上有两片藏族少女的红脸蛋,送饼和酥油茶给他们的时候东西放下转身就出去了。 要不是她下巴上那颗痣,陶晓东肯定认不出来了。 陶晓东走了过去,她视线抬起看了看陶晓东,然后挪开视线,微微转开身子。 “你是桑布的妻子吗?”陶晓东声音放得挺轻的,怕吓着她。 她再次抬头看向陶晓东,惊讶都写在了脸上。 陶晓东弯了点身跟她说:“还记得我吗?那年我的车坏了,桑布带我们回了你家。你叫……我有点忘了,我记得是花的意思。” 她仔细看着陶晓东的脸,想起来后笑了起来,攥着自己的包,点头说:“我想起来了,我记得你们。梅朵,我叫梅朵。” 她的汉话是桑布教的,听起来很拗口。还没等陶晓东说话,她急急地说:“桑布一直在等你们,经常念。” “我见过他了。”陶晓东指了指自己的眼睛:“他说你来看眼睛,眼睛怎么了?” 说起这个梅朵脸上的笑敛了不少,单纯的人脸上藏不住情绪,提起眼睛她就变得忧愁了。她说起长句子陶晓东听不清楚,一大串,他一句都没听懂。 “我听不清,你慢点说。”陶晓东跟她说。 两人在医院大门口吃力地说了半天话,梅朵其实也没太记清名字,到后来陶晓东只听懂了一个“瘤”。梅朵说医生让她转院,这里治不了。 陶晓东问:“哪里能治?” 梅朵说:“要去拉萨,或者更远的地方。” 她对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了解得实在不深,对她来说仅仅是看东西眼睛有些黑影,也不疼,但是医生让她尽早去更大的医院做检查,不要再拖了。 陶晓东跟她也聊不出什么,他们交流起来太费劲了。 那晚汤索言回来得不算很晚,比起前两天来说已经早了很多。陶晓东听见脚步声开了门,他开门的时候汤索言正托着自己右手,揉着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