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南边的米运到京城,也不会贵上好几层,甚至一两倍。 而不管是修真,还是读书考科举,都缺不了银子。 仅仅拿符咒来算,好的朱砂就不便宜。 符纸之类的专业用品,价格和质量更是天差地别。 好的可以几两银子一沓,差的几十文一叠,可效果同样会差的让人怀疑人生。 …… 日头偏西之后,石仲魁先把麦子全收割了,收获190斤麦子。 再把20个4两到6两之间的桃子收了。 心念一动,20个大小在这年代算是很大的桃子,慢慢脱干一半多水分变成了果脯。 最后把19个桃核种进农场里。 这才把剩下的一个比自己的拳头还大,至少6两重的大桃子拿了出来。 洗干净一口咬下去,顿时唇齿留香。 饱满多汁,又清脆爽口,居然比现代经过良种培育的桃子还要好吃。 再对比这年代没化肥、没科学培育种苗,一个顶多2、3两重的桃子,农场出产的东西绝对是上品中的上品。 可惜,越出彩,就越不好在冬天拿出来。 送给亲友3、5斤还可以用运气好才买到搪塞过去。 但要是大量售卖,至少也要等到自己在现实中买下田地和山头,试着把空间农场种长大了的桃树种在山里。 然后在应季时节,掺杂着现实世界产出的桃子,售卖一部分。 而卖果脯,就没那么多的麻烦了。 想到移栽到未来自家山林或者下等田地的事,石仲魁下意识就想着,至少把第一颗桃树留在空间农场里。 未来说不定就能长成和真正的蟠桃一样的仙树。 第11章 来对了 不过,石仲魁不知道的是,早在唐朝,山东那边有种叫肥桃的桃子,就已经是皇家贡品。 不仅果实肥大,外形美观、汁多味甘,气味芬芳,一个至少350克。 大的甚至能重900克。 到了现代,两斤一个都是常态。 之所以无法在古代推广,无非是道路不行,用快马运输的话,那价钱可就高的离谱了。 其他地方引种,种出来的果子肯定会有差别,否则几百、上千年下来,不可能没人成功引种。 吃完一个桃子,再尝了尝果脯。 又觉得这果脯不比需要三次蒸煮,并且加入大量糖的果脯口味差。 而且常规制作是5斤鲜果加半斤糖,才能做成1斤果脯,所以价格才会贵那么多。 自己这是4斤变一斤,甜度还可以,一天20块土地出200斤鲜果,做出果脯能出50斤。 按照明清一斤红糖两三百文的价格来算,甜度不差的50斤果脯,即便无法按照糖的价格卖,可降低两三倍怎么也能卖5两银子。 也就是一斤百文。 而大周一亩好田也就20两银子左右,或者能买到两个长相不差的七八岁小姑娘。 至于饴糖,也就是大米发酵的糖,则要便宜十倍。 原因和米价有直接关系。 而要是空间农场种麦子的话,按照石呆子的记忆来算,一天200斤只能卖1.6俩银子。 也就是说,此时的粮价8文钱一斤,对比明清个朝代的粮价,只能说不好不坏。 万历时,一石120斤4钱银子,折合3.4文一斤,这是整个明朝最低的价格。 崇祯3年之前,和乾隆9年曹雪芹动笔写红楼时都是一石1两。 崇祯3年之后,开始加派辽响时,几年时间就猛的涨到3两银子一石。 乾隆中后期则是1.7、1.9两一石。 可以说,此时的大周朝,仅以粮价来算的话,社会还算稳定。 当然这也和近几年还算风调雨顺,并没多少天灾有关。 否则连续两年遇到天灾,就会出现大量流民。 暂时不去管朝局,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卖果脯。 等有了钱,又了解了当下其他东西的物价,再看实际情况来调整空间农场的种植物。 不过石仲魁心里很清楚,没有官身或者功名,太赚钱的生意就是祸害之源。 而且明年2月自己要考县试,就不能亲自去卖果脯,免得被主考说了句斯文扫地,直接把自己给落选了。 沉思片刻,很快想到今早来的权哥儿的母亲和姐姐,在文昌帝君庙外摆摊做生意的事。 这孤儿寡母,加上果脯仅仅是零食,用不着担心那么多。 先卖一两百斤,手里有了十几、二十两银子,之后就安心在家备考。 又是一夜修炼,灵气再次壮大一分。 下午时,再次收获200斤桃子,思维一动,所有桃子就如昨天一样,慢慢脱干一半水分,变成50斤的果脯。 看看天色还有个把时辰才会天黑,私塾应该还没下课,走路也才十几分钟。 带上10斤果脯,外加10斤连壳一起粉碎的粗面,出门就去寻找老秀才。 见秀才的过程倒是很顺利,送上5斤果脯加10斤粗面算是这个月的束脩,老先生对石仲奎的态度明显好了一大截。 不仅提点了几句应考答卷的规范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还刻意强调与其带棉被、厚棉袄,还不如咬牙买一件毛皮大衣,或者羊皮大衣。 因为科举入场时,衙役会把棉被、棉服全剪开来查看,而毛皮就没这些担心。 还有因为贡院内不准生火,带的食物也别带米面,而是带炊饼、馒头等容易掰开的干粮。 衙役掰碎炊饼、馒头检查之后,进入贡院就把这些碎了的食物藏在皮衣里,免得吃的时候已经冻的硬邦邦的。 最后答卷一定要干净、整洁,否则一旦卷子上有滴墨、污痕就会被废弃。 尼玛的,石仲魁暗自庆幸来找了私塾先生,否则自己哪里知道这些事。 再三感谢之后,老秀才又给了自己3天的时间,用来筹集500文的担保费。 辞别老秀才,石仲魁转悠一圈就看到了背着个布包的权哥儿走了出来。 招招手,把人喊过来,“权小哥,想不想赚点钱补贴家用?” 权哥儿立马露出警惕目光,而且身体还往后退了一步。 石仲魁见状,不怒反喜。 来之前自己还担心这小子大嘴巴,现在看来越警惕就越不会乱说果脯的事。 伸手从布袋里拿出几块果脯,递上去说道,“尝尝。” 极少吃水果,更少吃甜品的权哥儿咽了咽口水,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没忍住的接过吃了一块。 甜味在嘴里迸发出来,而且意外的没什么酸味,顿时让权哥儿眼睛一亮,露出期盼的目光看向石仲魁。 石仲魁嘴角一笑,胡扯说道,“我在大兴的叔辈今年自家制作的桃脯,遇到主顾家家主离世。 几十但果脯压在手中,一时间找不到买家,最后居然把百十来斤的果脯,送到我这里来。 你也知道我之后几个月要读书待考,那有时间操劳这事。” 贾权果然如石仲魁想的一样,眼睛一亮问道,“你想要我帮卖?” “我记得你还有个老娘,在文昌庙外卖点吃食,对吗?” 石仲魁说完,见权哥儿点头。 把手里的布袋交给他,“铺子里的果脯一斤卖130文左右,你家不用自己的门店和跑堂,摆摊一斤卖120文,你觉得如何?” 本以为权哥儿学业不行,算数肯定也不行。 却没想到这小子只是沉默了一会,就嘀咕道,“那就是一两7文半,比母亲做多发糕贵不了多少。” 古代一斤十六俩,120文一斤的话,一两确实是7.5文。 权哥儿想了好一会才小心的问道,“我娘卖掉之后,一斤给你一百文可以吗?” “那就先试试这5斤桃脯你卖的如何。” “石大郎不担心我耍赖不给你钱吗?” 石仲魁嘿嘿一笑,睁着眼睛扯谎道,“左右不过是5斤果脯而已,而且石家虽然比不上贾家,但我那些叔伯兄弟也不是好招惹的。 你要是敢赖掉他们的口粮钱,就等着十几户人家打上门。 更别说今后你母亲姐姐再想摆摊做生意,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12章 见好就收 母亲和姐姐没法摆摊,直接就击中了贾权的死穴,“大郎放心,我贾权不是背信弃义之辈。” 而石仲魁远亲确实有几个,但基本上早就不往来了。 对着贾权点点头,“你先卖着试试,卖完后,我那里还有百十来斤。” 拿着5斤果脯,贾权快步回家,见亲娘和姐姐都没在家,立马知道她们还在文昌庙外摆摊。 放下布袋书包,提着果脯袋子就寻了过去。 “权儿,你不在家温书,跑来这里做什么?” 见亲娘又要啰嗦,贾权连忙打开布袋道,“娘,你先看看这些果脯的成色如何?” 贾刘氏伸头一看,惊讶和不安的问道,“这些上好的吃食,你是从哪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