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子,是个爷们!” “干得漂亮!” “冲你小子这尿性,活该取漂亮老婆!” …… 门口围观的人,一个劲的冲着陈清河叫好,看得杨丰年格外头疼。 陈清河是扬眉吐气了,可他店铺的名声怕是要糟了。 短暂的思想挣扎后,杨丰年紧咬牙关,脸上还要带着笑容说:“两位,今天的事,责任全在我们店铺。” “这样吧,就按你刚才说的,后面的衣服全部按照两折给你算!” “你们两个,把这些衣服给这位先生包起来!” 整整几百块,就这么没了,杨丰年感觉自己的心在滴血。 就在这时,门口又挤进来一个熟悉的人影,“杨兄弟,出啥事了?” 看见赵昌平,陈清河吓了一跳,“你怎么在这儿?” “昌平兄弟?” 三个人面面相觑,都是一脸懵逼。 掰扯了好一会儿,才相互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赵昌平和杨丰年是朋友,早年一起创业,一起在石龙县扎稳脚跟。 今天两人约好了谈合作开服装厂的生意,两人正聊着,就听见旁边传来争吵的声音。 杨丰年先下楼查看情况,赵昌平等了很久不见人,才跟着下楼。 赵昌平 哈哈大笑,拍了拍陈清河和杨丰年的肩膀,“我向你介绍一下,这位陈清河兄弟,就是之前我提到过的茯苓销售大户。” 杨丰年尴尬一笑,“陈先生,真是不好意思,我用人不周,多有得罪了。” “既然是自己人,衣服就算了。” 陈清河卖个面子给赵昌平,大手一挥道:“这件裙子我收下,剩下的你再挂回去。” “这可不行,我说过要两折卖给您,您不收就是打我的脸!” 虽说心疼,但杨丰年心里明白,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衣服不送出去,那么他店铺的招牌就砸了。 相比较店铺倒闭,亏几百块钱算是轻的。 两人僵持不下,赵昌平打了个圆场,“杨老板诚心相送,清河兄弟卖我面子不好意思收,推辞下去没个完。” “这样吧,我替你们两个做主。” “陈兄弟家里还有二老,算上他们两口子,每人送两件衣服,就当是你杨老板送的见面礼了。” 陈清河笑着点头,“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今天中午,我在八仙楼请客,两位一定要捧场。” “好!” 八零年初,但凡是敢创业的人,基本或大或小都有所成就。 陈清河虽说不认识杨丰年,但是从他的为人 处世来看,以后此人必定大有作为。 像这样的人,认识一下没有坏处。 在店里挑了八件衣服以后,陈清河出门时,顺手把旧衣服扔进了垃圾桶。 “哎,衣服还能穿呢!” 杨音韵伸手要翻垃圾桶,被陈清河给握住柔荑,“老婆,咱以后都穿新衣裳,你细皮嫩肉,可不能被粗布给摩坏了。” “那以后干农活,我总不能穿这一身吧。” “咱家有了那么多钱,还干什么农活,以后你就是千金大小姐,吃好穿好就行。” “你怎么不换上新衣服?” “我皮糙肉厚,穿粗布衣裳不碍事。” 农村的粗布,虽然有点摩皮肤,但是吸汗透气,最重要的是,这件衣裳是母亲缝制的。 门口停着一辆进口的福特汽车,杨丰年亲自开车,陈清河和杨音韵坐在后面。 车子在县城公路上徐徐行驶,杨音韵忍不住感叹,“汽车可真好啊,跑起来既快又稳。” 陈清河抚摸着真皮坐饰:“老婆,等赚了钱,咱也买一辆。” “一辆车得多少钱?” “大概十万块左右吧。” 杨丰年苦笑着说道:“想当初我买这辆车,可是花了全家三分之二的积蓄。” 来到八仙楼,陈清河点了 一桌子菜,还有上好的茅台酒,宴请俩人吃饭。 生意人的心事都比较重,只有在醉酒的时候,才能打开话匣子。 三杯两盏下肚,杨丰年说出了自己的过往。 他父亲是个大商人,早年间就是做服装生意发家,家产有十几万。 杨丰年则是一个纨绔,除了花钱啥也不会。 直到半年前,父亲去世,挥霍无度的杨丰年,竟然用家里三分之二的资产,买了一辆轿车。 后来生意连锁崩盘,慌了神的赵丰年,急忙收拢资金,在老家石龙县开了一个百货市场,一个服装店。 现在手里有点闲钱,想要联合赵昌平,每人投资五千块,开一个自产自销的服装厂。 赵昌平问:“清河兄弟,你现在身上的资金,比我俩加在一起还要多。” “要不要一起入股,咱们初始资金一万,每个人三千多,压力还能小一点?” 陈清河问:“你们的公司,打算叫什么名字?” “名字俗气一点,就叫昌年服装厂。”杨丰年一杯酒下肚,显得十分豪气。 “兄弟,要不你也来入股试试?” 陈清河没有回答,而是问一直沉默不语的杨音韵,“老婆,你觉得我该不该花三千块入股?” “我……我不懂啊 。” “但说无妨。” 在提出要投资三千块时,其实杨音韵的心里就一直打鼓,不想把钱放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 可钱是陈清河赚的,他生意的事,自己不好插嘴。 现在陈清河开了口,杨音韵趁机提议说:“我还是觉得……有了这笔钱,买房子置地会更妥当一点。” “哈哈,我听我老婆的。” 陈清河说:“我准备在县城买一套房子,另外在老家盖一栋二层的小洋楼。” “剩下的钱,就留着供我们一家老小吃喝。” 听到这句话,赵昌平和杨丰年都面露失望。 陈清河知道,这俩人嫌自己胸无大志。 可陈清河自己心里,则是有一杆秤权衡利弊,秤杆上的刻度是时间。 他不认识杨丰年,但知道后世一个有名的公司,名字叫昌平服装厂,和昌年服装厂,只差了一个字。 陈清河还清楚记得,这个昌平服装厂,创立时有一个小波折。 公司成立不久,因为董事会缺乏经验,导致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又第二次筹措资金建厂。 第二次建厂时,为了图个吉利,就选了昌平两个字,意思是日后公司平稳昌盛。 陈清河绝非不愿意投资,而是在等雪中送炭的最佳时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