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瞬之間,遼東的隆冬,在各郡百姓的歡慶忙碌中,匆匆而過,這年冬天,遼東發生了許多件大事。 首先是入冬之前,公孫瓚率軍深入草原,先破烏桓,再敗鮮卑,聲名遠揚,隨後被皇帝親封為安遠將軍,更招為駙馬,於年前迎娶萬年公主為妻。 待到公孫瓚從洛陽返回遼東,又遇鮮卑軻比能率眾進犯,公孫瓚率先領當地郡兵前往迎擊,守衛薊城,後大破軻比能部,遷移代郡,上谷兩地百姓至遼東四郡安頓。 而後又有東部鮮卑素利部率眾來投,被公孫瓚全數接納,安頓在先前曾被軻比能襲擊的代郡及上谷兩郡,並在兩郡安置文武官員進行管理,素利也為公孫瓚獻出族中最為勇猛的勇士組建成軍,幫助公孫瓚用以征服草原。 二者聯合,威望甚大,就是連軻比能也不敢犯其威風。 又因幽州太守劉焉因皇帝賜婚而與公孫瓚攀上親戚關系,是以其對公孫瓚的更加放縱,無論別人進言什麽,其都直言公孫瓚自有打算,叫其無需擔心。 因劉焉對公孫瓚的態度,使得公孫瓚在幽州的勢力越發壯大,而那些對公孫瓚懷有怨意的士家豪族們,都敢怒不敢言,公孫瓚目前致力於治下的穩定發展,對幽州其他州郡還沒插手,他們便也先這般隱忍下來,可矛盾卻也都潛藏於暗處未曾爆發。 正所謂新年新氣象,再加上公孫瓚的婚期又是在年底進行,使得遼東今年的喜慶氛圍又延續了好長一段時日,公孫瓚也同遼東眾兵將百姓一起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中與民同慶。 過了許久,終於等到新春到來,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能否會有好收成,能不能養活治下人口,全要看春季的播種。 對於此事,公孫瓚早已籌備許久,在開春之前,其就曾召集文武提出方案,命麾下將領率領當地軍兵實行屯田政策。 遼東四郡在經過頭一年的饑荒與新遷百姓之事後,各郡房屋全部住滿,百姓密度極高,雖然公孫瓚在年前便已經親率百姓建造了房屋,解決了百姓的住房問題,可人口多了,需要的糧食也就更多,這是弊端。 而優勢則是,能夠出動的勞動力也更多,如今屯田政策傳達各郡,百姓可自行領取種子,並且公孫瓚也可為百姓提供耕牛,公孫瓚不需要百姓上交租用這些事務的錢糧,而是只在年末秋收之時收取糧食。 即百姓收獲的糧食要上交給當地郡守一部分,如果屯田時用的是官牛,就需要把收獲的糧食上交六成,若是使用自家養的牛,那就和郡守對半,各佔五成。 而至於耕地,幽州地廣人稀,遼東四郡也多有土地,荒地那麽多,種子與耕牛器具公孫瓚全部提供,接下來要做的,便只是去開墾就好,開墾下來了,留下的收成便全是自己的。 在封建社會,一個百姓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這是何等奢侈的事,可在遼東,每家百姓都可以滿臉驕傲地對外說,我們家有自己的土地。 雖然這些土地只是公孫瓚租給百姓的,可在乾得多掙得多的硬道理下,這些勤懇樸實的百姓們也都會為公孫瓚的屯田大業出一分力,且對他們自己,也會有極大裨益。 土地隨便選,耕牛器具全租借,種子免費發,就是連前期開墾荒土之時,也都有郡中士兵出力幫助務農,像這般全心全意為百姓著想的官員,怕是全天下都沒有第二位。 一時間,公孫瓚在人們的心中,除卻無敵將軍,異族天敵等威風凜凜的形象外,更多了一個愛民如此,為民著想的質樸形象。更加貼近了其與百姓的距離。 遼東郡內,郡守府中,由於萬年公主年歲尚小,即便其身份高於公孫瓚發妻,可其在家中之時,也多聽從公孫瓚發妻劉氏之言。 好在劉氏與萬年公主都是至純善良之人,二人相處如同姐妹,倒也沒有人理會誰大誰小之事,反正還有一家之主在,又何須去爭這個長短,一家人和和睦睦最為重要。 兩個妻子都有這般覺悟,也是公孫瓚最為欣慰的。待其在外奔波勞累一天之後,晚上回到家中,有此嬌妻美妾侍奉左右,一兒半女嬉笑在側,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若是能長久以往的安逸下去,公孫瓚又何嘗不想如此到老,即便是做個富家翁也好。 可如今乃是東漢末年,再有一年便會爆發黃巾起義,到時就是公孫瓚再度崛起之機,各路諸侯也會相繼立功,崛起於世。 如若公孫瓚不能在這各路群雄中勝出,結局便只有慘淡收場,這場爭鬥,一旦踏上,便沒有歸途。 公孫瓚知曉將來的幾年,將不會有像此時這般的安逸日子,所以也十分珍惜眼前的光景,很是疼愛兩名妻子,待得又是一個春秋輪換之後,公孫瓚也在又一年的新春之際迎來了兩條新生命。 上一年,屯田政策十分有效,公孫瓚治下的百姓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因前年饑荒清倉放糧的各郡府庫,也在去年秋收之際再度填滿糧倉。 上谷漁陽之間的鐵礦在公孫瓚的監督打造下,正以全新的樣貌出現在公孫瓚的部隊之中。 東部鮮卑素利部下鮮卑眾人,在臧洪及閻柔閻志兄弟的統領下,與臨郡漢人相處的十分融洽。 臧洪也終於以另一種形式繼承了亡父的事業,待到發展壯大之後,親自領兵,掃平草原鮮卑,乃是公孫瓚答應臧洪及素利之事。 這一年,遼東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谷物收成良好,軍兵訓練有素,縱觀遼東任何事物,全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可這一年,中原百姓卻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朝廷之中官宦外戚爭鬥不止,公孫瓚曾在洛陽指出過的太平教卻在民間發展深遠,大賢良師張角之名響徹數州,教眾數百萬,終於因一心志不堅之門徒高密朝廷,提前爆發起義,全國震驚! 而這,也是公孫瓚的再度起身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