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魏王李泰在內,一眾長安學子同樣傻眼。 要不是宣紙上那未乾的筆墨,眾人都不敢相信剛才這一切是真的。 這首詞的激昂豪邁,風流豪放,無一不讓人折服。 所有人的表情,李恆都看在眼裡,嘴角也不禁一挑。 用辛棄疾的豪放,我還就不信治不了你們了。 見李泰半天不說話,李恆逐漸失去了耐心,連忙伸出手在對方眼前晃了晃。 “四哥,你該不會不認帳吧?” 一聽這話,李泰瞬間反應了過來,連忙辯解道:“誰……誰說的?區區一個醉香樓而已,即便是送你了又如何?” “不過!” “就憑這一首詞,卻仍不足以證明九弟你的文采。” 還不夠? 李恆笑了! 看來自己這個四哥的自尊心還挺強,現在居然還不肯折服。 既然這兩首不夠,那就三首! 如果三首還是不夠,那我就把我記得的全部寫出來,好好讓你們開開眼界。 “四哥,輸不起就輸不起,說這麽多幹什麽?” 輸不起? 李泰老臉一紅,萬萬沒想到,李恆竟然會選擇捅破這最後一層窗戶紙。 好歹咱們都是一家人,你就不能給我留點面子嗎? “九弟,你可別太過分了!” “呵呵!” 李恆冷笑兩聲,臉上滿是不屑。 謝安民見自家魏王顏面盡失,眼珠一轉,心中很快便有了計量。 但凡是個人,都有江郎才盡的時候,我就不信你還能再創佳作。 “九皇子,這首詩肯定也是抄別人的,少在那裡洋洋得意了。” “這次我們以孝為題,倘若你不能再創佳作,便將這醉香樓還與魏王如何?” 一聽這話,李泰不由得衝謝安民投去一絲感激。 關鍵時刻,果然還是自己人靠譜。 雖然有些無恥,但跟白花花的銀子比起來,無恥已經算不了什麽了。 “沒錯!” “九弟,這首詩肯定也是你抄的!” “若是你能再創佳作,本王即便是再給你五萬兩又如何?” “九弟,你該不會是不敢接吧?” 李泰冷笑了兩聲,一副吃定了李恆的樣子。 然而,李恆笑了! 這有人上門送錢,自己高興還來不及,怎麽可能會拒絕呢? 不過……比起錢來說,我反而更對別的東西更感興趣。 “四哥,之前你就已經輸了五萬兩給我,再輸五萬兩就實在是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我看不如這樣吧,你要是輸了的話,就當眾穿女人衣服跳個舞怎麽樣?” “四哥,你敢嗎?” 此話一出,李泰瞬間愣在了當場,臉上的表情也隨之被憤怒所取代。 太特麽欺負人了! 我好歹也是堂堂魏王,你小子居然讓我穿女人衣服跳舞? 這事兒要是傳出去,以後本王還怎麽做人? 李泰準備開口拒絕,謝安民連忙湊過來搖了搖頭,低聲道:“魏王小心,此乃激將法!” 激將法? 李泰沉吟片刻,越發覺得謝安民說的有道理。 恐怕他早已斷定自己會拒絕,所以才會開出如此苛刻的要求。 而自己卻偏不上當,就是要和他好好賭一賭! “九弟,這個賭我接了!” “不過你要是輸了,不僅得把醉香樓還給我,同樣也得穿上女人衣服跳舞!” 李泰實在是氣不過,決定也好好羞辱李恆一番。 然而,李恆居然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腦海中甚至已經開始浮現出李泰起舞的場景。 這個魏王,還真是傻的可愛! “我已作詩兩首,這次還是四哥先請吧。” “免得到時候說我欺負你!” 欺負我? 李泰暗自攥緊了拳頭,心裡越發覺得堵得慌。 你沒詞兒,就是沒詞兒了,居然還敢在這兒大放厥詞? 既然你想作死,那可就怪不得我了! 只見,李泰提筆上前,下人也早就換好了一張新的宣紙。 眾學子紛紛圍觀,但都十分默契的保持安靜。 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魏王與九皇子都頗具才華,但究竟誰更勝一籌? 現如今,也只能看他們各自的表現了。 李泰本就飽讀詩書,那只在空中停頓了片刻的手,突然開始在宣紙上寫下。 勸孝。 居室敬父母。 何須遠燒香? 老人常口笑。 勝似靈丹藥。 直到最後一個字落下,李泰直接將手中毛筆,十分瀟灑的甩在一旁,等著看李恆的笑話。 “哈哈哈,九弟,我這首詩如何?” 李恆細細品味,遲遲沒有開口回答。 不得不承認,這個魏王肚子裡確實有點兒墨水。 不過跟自己相比,這家夥似乎還差那麽一點點兒。 畢竟李泰的身份就擺在那兒,周圍的長安學子更是一群阿諛奉承之輩,無不讚歎魏王的學識。 短短時間內就能成詩一首,這恐怕也就只有曹魏臨淄侯能做到了。 李泰享受著周圍的讚美,似乎早已將這一切當成了習慣。 見李恆天沒有開口,心裡越發斷定,剛才那兩首詩絕對是他抄的! 畢竟這小子從小就是個傻子,其文采怎麽可能會比我好? 然而,令眾人大跌眼鏡的是。 李恆不知道從何處尋了一件女人的衣服,隨後便徑直向魏王走來。 “我趕時間,你先換上吧!” “啊?” 就在眾人不明所以之時,李恆直接上前將魏王推開。 一把扯掉剛才他書寫過的宣紙,如同垃圾一般揉成團,扔在一旁。 李泰剛準備破口大罵,可李恆已經開始提筆。 嘴裡還沒說出來的話,似乎像是被什麽東西堵住了一般。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位之前沒有隨波逐流的學子,全程低聲吟誦。 盡管聲音不是很大,但卻仍傳遍了在場所有人的耳中。 李泰傻了! 謝安民傻了! 長安學子也傻了! 啊這…… 這還是人嗎? 要知道,剛才魏王可是等了大半天,才終究落筆寫下《勸孝》。 然而,人家九皇子連片刻都沒有猶豫,直接落筆就成詩一首。 現在孰強孰弱,已經完全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