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通達政令,驅黎庶除反賊 借債? 劉備一怔,下意識的想到鄭平剛才對胡昭的囑咐:“先生的意思,莫非是讓我向這高唐縣的豪強富商借糧米?可我們有金銀,直接購買糧米就行了,何必再去借?” “周赧王王因國庫空虛而向富人借債,最終無錢歸還而躲到后宮高台,周朝人將高台稱之為‘逃債台’,因此有債台高築一說。” “前朝景帝征討叛亂的七國時,曾向毋鹽氏借了千兩黃金,但利息卻是本金的十倍。” “本朝安帝永初四年,羌人叛亂,連年欠收,官欠民的債款更是達到幾十億,順帝永和六年,亦下詔向百姓借錢,每家借一千。” “我在盧師門下時,曾聽盧師感慨,官向民借債,不僅自降了官威,也滋生了奸商,縱容了豪強,連年的稅收不夠償還債款利息,苛捐雜稅、賣官鬻爵之風也因此盛行。” “先生此舉,莫非另有它意?” 劉備本想來一句“盧師曾言,此乃禍國之舉”,但又擔心此話一出就將這話題給聊死了,徒增尷尬,於是反問了一句。 讀史以明志,知古可鑒今。 見劉備舉例官向民借債的前人往事,鄭平暗暗欽佩。 但凡賢明之主,都會常讀史書,以史為鑒,糾正自身的言行。 即便采納策略,也會以史書記載的前人往事進行比較,避免重蹈覆轍。 “縣尊的擔憂,不無道理。”鄭平斂容而道:“但今日不同舊時。” “方今天下,豪強林立。”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 “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 “琦賂寶貸,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而朝廷又多苛捐雜稅,百姓難承其重,黃巾因此而起。” “猶還記得,光武帝立國之初,曾下令各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 “當時這一政令遭到了豪強的抵製,地方官吏更是跟豪強勾結,優饒豪右,侵刻羸弱。” “郡國大姓甚至於起兵反叛。” “但光武帝並未因此跟豪強妥協,以分化之策破敵,又遷徙魁帥去其他郡國,賦田受稟,讓這些大姓、兵長不能再為非作歹,禍害一方。” “因此,才有了明章之治前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富裕之景。” “讓縣尊借債,並非是自降官威、讓豪強跋扈、讓奸商牟利。” “而是要給這高唐縣的豪強富商,立一個新的規矩!” 劉備凜然。 除卻朝廷腐敗外,各地豪強之患,也是前朝滅亡的根因之一。 同樣亦是本朝動亂的根因。 倘若民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誰又會閑的沒事乾的去當黃巾,賭一個活命的機會? 但劉備也清楚,豪強之患不是一時之患,同樣不是短時間內能輕易解決的。 此時聽鄭平聊及豪強之患,劉備心有所感。 “先生想立什麽規矩?”劉備的表情也漸漸嚴肅。 鄭平明眸中閃過一絲狡黠,語氣也耐人尋味:“政令自縣尊而出,當通達於鄉亭黎庶,公然抗命者、陽奉陰違者,必受黃巾之禍!” 劉備臉色一變:“先生是想讓我跟黃巾勾結?” “那我跟前任高唐令又有什麽區別?” 劉備心中驚駭,萬萬沒想到鄭平會這般言語。 這是要借黃巾之手,清除異己! 鄭平輕輕搖頭:“縣尊言重了,既然隻誅賊首和頑抗者,那這五千黃巾有大半都是高唐縣的黎庶。” “縣尊身為一縣之長,替黎庶謀一個生存的機會,又豈能稱之為跟黃巾勾結?” “豪強兼並土地,私藏大漢之民,倘若只是自保,尚且情有可原;可如果恃強抗命,就跟反賊無二了。” “驅黎庶除反賊,收士民黎庶之心,何錯之有啊?” 劉備頓時怔住。 驅黎庶除反賊,這有錯嗎? 這怎麽可能有錯! 支持政令的豪強,自然是情有可原的,恃強抗命的豪強,以反賊論處也是理所當然的。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驅黎庶除反賊這個過程中,如何去安撫其他支持政令的豪強。 劉備陷入了沉思。 沒當縣令前,劉備的想法很簡單:除掉黃巾賊,高唐縣就能安穩了。 但當了縣令才知道,這治理高唐縣並不容易。 胡昭給鄭平的文書是跟黃巾賊有關的,而給劉備的文書則是跟豪強有關的。 文書中清楚的記載了縣令能收稅的田地以及不能收稅的田地,還有近三年縣令能收稅的田地銳減數量。 這都意味著,高唐縣正在被豪強不斷的兼並蠶食。 未來因為缺少糧米活不下去而加入黃巾的,會越來越多! 外有黃巾,內有豪強。 想一次性除掉兩個隱患,是根本辦不到的。 而這兩個隱患,豪強之患又遠勝黃巾之患。 豪強之患不控制,黃巾之患就會一直存在! 劉備忽然有些理解前任高唐令勾結黃巾的舉動了,雖然目的是養寇自重,但對於自身權勢的鞏固卻是很有效。 理解歸理解,但劉備並不讚成前任高唐令的行徑,同樣也不後悔向陳紀檢舉除掉前任高唐令一事。 而現在,鄭平給了劉備一個新思路。 沉吟良久,劉備眼中多了一絲堅定。 既能救民,又有光武帝前事效仿,這是仁民之舉! “先生高義!”劉備再次向鄭平鄭重一禮:“我立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只要是能於民有利的,我又何懼借債?願聞先生之策!” 鄭平輕搖羽扇,盡顯運籌帷幄之風:“縣尊不必過於擔憂,以我鄭家的名望,這高唐縣的豪強,大抵都會給幾分薄面的。” “即便是一縣豪強,彼此之間也未必親善和睦。” “善謀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未必就真的會出現恃強抗命者和陽奉陰違者。” 見鄭平的方式傾向於先禮後兵,劉備心中頓時一松。 能不衝突,劉備還是希望不衝突的。 畢竟黃巾是民,豪強同樣是民。 只要豪強能遵規守紀,支持政令,劉備傾向於結交的。 “請先生詳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