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鐵道脈絡 “諸位鄉親,老人家昏迷不醒,此事不宜耽擱。”齊德仲走近老人身前,輕輕搭手切脈,隨後說道:“梁軍官會隨我一同與眾鄉親訴說分明,眼下還勞煩給我等一處安靜救治之所。” 眾鄉民見齊德仲現身不凡,也明白他是超凡脫俗的仙長,比起黑洞洞的槍口,有如春雨潤物之姿的齊德仲,自然是更好說話。 就這麽一番話,齊德仲帶著一眾鄉民回轉越王鄉中,就連躺臥阻攔的鄉民也起身跟隨,不知道是好奇還是驚懼。 梁濤見狀心中稍安,暗中吩咐麾下兵士加緊工程、但切不可驚動鄉民,自己也快步追隨。 梁家在越王鄉佔著近半田宅,老人梁錮在此處也是跺腳地顫的人物。被人攙扶著回到家中,難免引起驚動,要不是齊德仲再次出言勸阻,家裡的長輩恐怕又要對梁濤動手。 主人臥室中,梁錮氣息平順,齊德仲不施針藥,隻憑翠竹杖生機化轉,將老人淤塞氣血化開,自然痊愈。但眼下不必讓老人急忙蘇醒,且再略施手段讓他沉睡一陣。 看見齊德仲走出,屋外眾多親戚家眷頓時上前圍住,齊德仲一眼掃過便看得分明,有的人確實在擔心梁錮身子安康與否,有的人則是面露不善、暗暗揣測為何老人尚未咽氣。 其實梁錮年紀老邁,生機壽數本已將盡,腑髒衰而元氣弱,再多的補益藥品也無法延壽太多,反而是催谷剩余生機,徒讓老人臨終受苦而已。 而方才又被梁濤這麽一番刺激,氣血上湧、淤塞泥丸,自然神智不清,幸好齊德仲挽救及時,要是再遲片刻,就算將人救活,恐怕也會變得癡愚。 此地之事要善解善結,老人梁錮還不能這樣輕易病故。鄉民之所以有此肆無忌憚之舉,無非就是因為較量的雙方是祖孫,梁錮還在,梁濤自然不敢舉止太過;梁錮若亡,那麽此地必將有一場慘烈紛爭。 面對兵士槍火,百姓們如待宰羔羊而已,這種情形非齊德仲樂見,而且一旦發生,如此舉止將染化周遭,習慣了恃武逼迫,焉知其後還會有何等邪行惡障?於萌芽間將其扼殺方為正途。 齊德仲解釋了一番老人情形,言明梁錮如今需要靜養數日,鄉中最好莫要有嘈雜,若望老人康復蘇醒,此地梁家之人要約束好鄉民,不要再大肆張揚鼓動,否則齊德仲再高的修為也救不了梁錮。 有此一言,越王鄉中算是暫時安歇一陣了,只要梁濤手下兵士加緊鋪設,幾天之內就可以離開越王鄉一帶,屆時大事底定,鄉民想鬧也鬧不起來了。如果有破壞鐵軌之舉,滬海城中自有刑捕司來人緝拿。 待得梁家人散去,齊德仲趁這機會找到了不敢露面的梁濤,還沒說話,梁濤就先行大禮:“多謝仙長相助,梁濤心中有愧,不敢面對家人。” “忠孝兩難,這也尋常。”齊德仲問道:“我倒是好奇,以你的能力與想法,完全可以在前線作戰指揮,怎麽就甘心留在後方搞起了工程?” 齊德仲一眼就看透了梁濤,他煉形有成,似乎還有人傳授過攝心根基,正在築基途中,若非雜務繁忙,如今應該有些許成就才是。而這樣的人,往往是前線戰場需要的,更何況梁濤似乎也有此意願。 “我是家中獨苗。”梁濤說這話時頗為慚愧地低下頭去:“我不止一次向長官申請到前線作戰,可屢次回復都是因為殘疾而拒絕。” 齊德仲輕輕應了一聲,就聽梁濤問道:“仙長道法通玄,想必在滬海城中也頗具聲望,不知能否幫我與軍團首長交涉一番,在下必有饋贈!” 齊德仲臉色怪異,“自古以來只聽說過有求著不上前線的士兵,我還是第一次見識,有人居然為了上前線而行賄的,真真奇哉怪也。” “仙長,我這麽做是不是很可笑?”梁濤也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奇怪。 “不好笑、一點都不好笑。”齊德仲面露肅色,“在我看來,乾朝失政不堪,若非黎民百姓飽受饑寒交迫、勞苦壓榨,又怎會有楚王義旗、天王教軍,雙雙南北起事?合該衰亡者,便不該逆潮流而行,你天資不差,但悟性卻愚鈍得很!” 梁濤吃驚得說不出話來:“仙長、你……” 齊德仲則繼續說道:“今日你見識了宗族家長,為了一鄉邊角之地,不顧一境安危,率愚昧鄉民阻攔,不也一如當今九州亂世之局?你身居其中不明所以,今日我與你點撥清明,回頭之後你仔細思量,我已經勸住鄉民,待得你祖父蘇醒,你還要親自解釋一番。” 梁濤被齊德仲一番話激得心神動蕩,等他回過神來,齊德仲早已消失不見。 越王鄉外,齊德仲放眼鐵軌,不禁細細感應一番。鐵軌枕木都是尋常之物,但是沿著鐵軌延伸開去,是四通八達的往來脈絡,如人身經脈,氣血暢行者自然康健。 齊德仲隱約能感,鐵道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中,將是促動人力物力流轉的根基,此時鋪設而開的鐵軌,雖然只是為了運輸戰鬥物資,可待得未來天下安靖,此道必會大昌。 這種萌發勃壯的無形物性,齊德仲竟然無法收攝,因為它與此地黎民百姓本就匯同合一。這種物性本身無法改變人的心智,但人心智慧卻可以與之契合,從而增長見識、提高素養、改變生活起居中的種種,富足與繁華與焉而生。 此地生民的後人,不必再終身困守鄉野,而是可以經由此脈絡周遊天下各處,來往自如,如斯物用,不亞道法神通,亦是人世蒼生的莫大修行。 若按如此看來,越王鄉的後人反而會變得無比依賴這條鐵軌,甚至很有可能是借此振興繁華。那麽如今鄉民阻攔鐵軌修建之舉,在後人眼中無疑顯得愚昧可笑。 今人愈加堅持阻攔,對後人則是造成越大的困頓,自阻不前,另有旁人追趕而上,世潮變化從來不會等待遲鈍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