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華仙門 能留在太華門養生谷中,這可不是隨便哪個修行同道都能夠享受到的待遇,齊德仲護送鯨骨杖,一路上雖不至於驚險連連,可是未來必定受人矚目,太華門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將他送走。 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齊德仲可就舒坦得很了。養生谷中,地氣滋養生機,太華門還特地劃出了一片叫做魚躍淵的院落,給齊德仲師徒棲身,每隔幾天就有太華門人送來靈丹藥膳,並且還有門中尊長為齊德仲診治。 齊德仲形骸內傷一個月後就基本痊愈了,往後的日子太華門也刻意保持一貫待遇,齊德仲也不客氣,趁此機會潛心修行、增長法力。 至於弟子榮貴等人,齊德仲除了傳授築基之法,《黃庭十三劍》中的法術也依次第講述教導,太華門送來的補益之物也時常給弟子們服用。這幾個月中,榮貴與方冬兩人最先達到內息修為,這很讓齊德仲喜悅。 魚躍淵中,齊德仲面朝後院一大片草坡息心養氣,榮貴五人則在不遠處演練劍招。 五名弟子手中長劍,是從太華門借來暫用的,外形是普通三尺青鋒,卻是以寒鐵摻合銀精鑄煉而成,歷代弟子以法力祭煉,傳世已有三四百年,算得上是古物了,卻仍舊鋒利如新、寒芒凜凜。 齊德仲自己通曉武功劍招,後來又修煉了《黃庭十三劍》,加上在太華靈墟中所學禦劍術,深知一點,不論劍招劍式、劍術劍法、劍氣劍芒,根本在於養煉胸中劍意。 如果是要走那鋒芒披靡的劍仙路數,還要將形骸體魄養煉成劍胎劍骨,最終達到劍即法、法即劍,法隨劍出、劍出破法的境界。 不過齊德仲倒是沒有刻意追求劍仙修為,他養煉劍意,乃是因為劍器中正而不偏,齊德仲不強求榮貴等人修為精進神速,但根基一定要打好。 就在齊德仲看著弟子們用心修煉時,不遠處走來一名青袍木簪打扮的太華門人,齊德仲起身相迎: “古閑道友,又勞煩你了。” “不必如此,齊道友多禮了。” 古閑是羽衣輕弟子之一,也正是寒空的師父,只不過其人性情如他的法號一般,閑淡如風、無心俗務,隻一心門中清修,雖已有離形去知修為,但法力並不十分高強,他的弟子寒空可謂是青出於藍, 當然了,法力不強還是要看跟誰比,古閑修行多年,在太華門中長侍丹鼎烹調之道,這幾個月主要是由他給齊德仲送來各種靈丹妙藥。 這次古閑送來了一個天青色瓷質葫蘆,葫腰上系著一根黃綢,正好可以束在腰間。青瓷葫蘆中裝的是九九八十一枚太華九還丹。 “這麽多?” 齊德仲微露訝色,但旋即明白內情,便聽古閑微笑道:“掌門前日回山,帶來了一根水精玉柱,說是要稍加一番煉化,便送給齊道友作回禮。” 羽衣輕當日跟齊德仲一番促膝長談後,就沒有再跟齊德仲見面,沒想到這段日子是離開太華道場,顯然是對此回禮是有相當的準備了。 “這段日子,多謝太華門眾道友了!”齊德仲的感激發自肺腑,別的不說,光是他手裡這青瓷葫蘆、還有八十一門太華九還丹,就完全可以當做是回禮、且綽綽有余,如今還要勞動堂堂地仙掌門親自出山準備回禮,這是何等的榮幸? 普通的太華門弟子都未必能享受到如齊德仲這般禮遇,但太華門人並無嫉恨怨毒之意,反而這段日子與齊德仲紛紛相交,或切磋道法、或交流參悟,或帶著他在養生谷、太華山附近賞玩遊樂。 區區一根鯨骨杖至於太華門弟子如此奉為上賓?太華門傳承悠久豐厚,哪個不是見慣世面的名門高足?光是寒鐵銀精鑄劍這等巨奢之舉,修行散人連想都不敢想,一柄劍估計足夠作為師承信物了。 齊德仲將五名弟子招呼過來,一一給古閑謝禮,古閑則是樂呵呵地笑著說:“齊道友這幾名弟子也是資質上乘,若非他們在你門下,連貧道也想收他們為弟子了。” “晚輩愚鈍,調教不出寒空道友這等不世出的英傑。”齊德仲自知斤兩,古閑看似如閑雲野鶴,可是他能夠教出寒空這樣的傳人,本就是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修行人也喜歡聽好話的,更何況此言不虛,古閑也不矯情,朝榮貴五人笑著說道:“這幾柄劍你們也不用歸還了,都是好幾百年的老玩意兒了,就當你們來養生谷一遭的紀念吧!” 榮貴五人以前流浪江湖慣了,這番跟著齊德仲在世外仙境有這番遭遇,對手中寶劍自是愛不釋手,古閑順勢做主,榮貴等人紛紛跪拜感謝。 “齊道友,貧道還有一事相求。” 榮貴五人退下之後,齊德仲將古閑迎入院中涼亭,古閑開口言道。 “古閑道友但說無妨。” “此事與吾徒寒空有關。”古閑有些擔憂:“前些日子他下山遊歷,你也知道如今九州局勢,雖說太華弟子下山並不刻意彰顯出身,但難免被高人看破來歷……” 古閑畢竟跟羽衣輕不同,缺少那種運籌帷幄、風波等閑渡的淡然心境,他與寒空是師徒,正如常清與齊德仲那般,說是沒有關切之心,那絕對不可能。 “我也知道掌門師尊的想法,但是既然遊歷世間,多個同道相互扶攜也是好的。” “哈哈,古閑道友你放心就是。”齊德仲應承道:“其他人我還不好說,寒空道友在求仙集中相助之情,我齊德仲本該相還,如果江湖偶遇,我定當依緣法相助。” 修行同道相處,不是綠林草莽、俠士豪客那般兩肋插刀的交情。相助與否,不能單看交情如何,還要看事情因果緣法、是非對錯。而且一旦相幫,身涉其中、受其牽連,也不是說脫身不管就能轉身離去的。要麽從一開始就不幫不管,要麽要插手就管到底。 以古閑的修為當然清楚明白,有齊德仲此言他更加放心,深施一禮道:“貧道在此多謝齊道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