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票支持!感謝書友雪洗天心、書友何閑、書友前天不是前天的100幣打賞~) 活著真好啊! 陳順才又盛了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狼吞虎咽起來。 打從德州回來,他每天都要吃到十成飽。仿佛不這麽做就對不起自己似的。 德州之戰給他留下的陰影實在太深了。戰無不勝的大清八旗面對德州城竟然無可奈何,成百上千的精銳甲兵折損在這裡,陳順才在漢軍鑲紅旗中最交好的幾個旗人也都負了重傷。 所幸的是陳順才本人毫發無損。這得益於他爐火純青的裝死本領。在入關之前,八旗軍與遼西關寧軍也有過不少交手。大凌河、錦州、寧遠...... 那時的陳順才還沒有抬旗,只是個低賤的包衣阿哈。在戰鬥中,他和其余包衣奴才一樣是被驅馳在最前填壕的。 其余包衣奴才傻傻的往前衝,多數都被明軍射死了。陳順才當然不想死,雖然他活的很苦,吃不飽穿不暖時常還要挨主子的鞭子,但那也是活著啊。 人一死可就啥都沒了。 於是陳順才便學會了裝死。 一開始他還不太純熟,但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已經成為了個中老手。不但明軍發現不了,督戰的滿洲甲兵也察覺不出。 別管每次戰鬥死掉的包衣阿哈有多少,陳順成總能夠奇跡般的幸存下來。 也正因為此,他“累功”被抬旗,成為了漢軍鑲紅旗的一員。 從多爾袞王爺帶著大夥兒進駐北京的那刻起,陳順才便覺得好日子來了,從未想過會有德州之戰這麽慘痛的失利。 這是陳順才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一隻流矢就射在他右眼一拳外的位置。那時陳順才正一動不動的裝死,若那流矢再偏差一分,他的小命便要交待了。 唉,明軍抵抗如此頑強,照這麽打下去,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 陳順才如今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一無所有的包衣奴才了。現在的他有屬於自己的宅子、金銀、奴才,唯獨缺的就是個女人了。 本想著去山東擄掠一個回來,卻不曾想剛到德州就碰了一鼻子的灰。 罷了,想這麽多作甚?還是吃好喝好睡好實在。 想通之後陳順才便大口大口的往嘴裡扒拉米飯。 他正吃得興起,便聽到屋外響起一陣陣馬蹄聲。 他分到的宅子臨街,故而聽得十分分明。 陳順才好奇之下放下碗筷往院子裡走。 包衣奴才吳狗子弓著腰湊到近前道:“主子,吃得可好?” 陳順才擺了擺手道:“外面發生什麽了?怎麽那麽多人跑馬?” “啊,主子還不知道?是朝廷下了剃發令了。” 剃發令? 陳順才微微一愣。 作為一名遼東漢人,陳順才對剃發令當然不陌生。滿洲男人都會剃頭,整個腦袋剃的精光,隻留下後腦杓一小根辮子,細的能夠從銅錢眼中穿過,故而又稱金錢鼠尾。 老汗努爾哈赤時期在遼東嚴厲推行剃發令,不光滿人要剃頭,其治下漢人也必須剃頭。陳順才是包衣奴才自然不會有任何的猶豫,但遼東漢人中有不少反抗的,這些人都被砍了腦袋,屍體丟去喂狗。 不過八旗軍進駐北京後卻並沒有立即推行遼東時期的剃發令,這是因為大學士洪承疇擔心會引起畿輔地區百姓的反抗。 畢竟大清還沒有拿下天下,如果態度太過強硬後院起火就不好了。 吳二狗見陳順才一臉茫然,媚笑著說道:“奴才剛剛出門買菜的時候看到街角牆上貼的告示,朝廷正式在畿輔、河南推行剃發令了。據說是多爾袞王爺認為畿輔有人向偽明方面透露軍情,這才導致德州大敗。多爾袞王爺一怒之下,便要推行剃發令。” 陳順才點了點頭,三步並作兩步走到大門前。 往出走個百十步,他便看到街角牆上貼的告示。 告示上用滿文和漢文同時寫道:“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 陳順才點了點頭,心道早就該這樣了嘛。不光要剃頭,還要易服。既然當了大清的順民,衣冠自然應當遵本朝之製。 “主子,您再看這張告示。” 吳狗子朝那張告示右下方點了點,陳順才便移目一瞥。 要圈地了! 怪不得城中有那麽多騎兵!大概是要出城圈佔土地罷。 這種事情當然是趕早不趕晚。趕得晚了良田都被人圈佔完了,能圈的都是劣地了。 對此陳順才倒是不怎麽上心。畢竟告示裡說的很清楚,隻許滿洲旗人圈地,可沒漢軍旗人什麽事。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段時間北京城內外有的亂了。 “這些日子少在外面晃悠,若是被當做奸細砍了腦袋也是活該。” 朝廷連下剃頭令、圈地令兩項政令, 足以看出多爾袞王爺是真的暴怒了。 既然王爺認為北京城裡有奸細,那麽勢必會有一番清洗。 陳順才可不希望自己僅有的奴才被當做奸細砍了腦袋,是以才會刻意提醒一番。 吳狗子連忙點頭媚笑道:“主子教訓的是,奴才記住了。奴才這就把這個月的米面、菜果全買下來,不再輕易出門了。” “對,快去多買點米面,弄不好過幾日便要漲價了!” 發生了這麽大的事,京師的米價肯定會漲。陳順才雖然不缺銀子,卻也不想白白割肉。 還記得在遼東時米價一個月能漲幾十倍,即便手中捧著大把銀子也買不到米。 北京眼下雖然存糧夠用,但大敗之際難保不會有人從中作梗囤貨居奇。 ...... ...... 南京,乾清宮。 朱慈烺看著內廠軍情司遞送的密奏,心情十分複雜。 清廷還是推行剃發令了。 在原本歷史中,滿清大規模推行剃發令是在滅掉南明弘光政權,基本掌控全國之後。但在這個時空卻是提前了不少。 滿清在剃發易服時宣傳,“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更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 在原本歷史中這一政令一經推行便激起了民間強烈的反抗,熱血男兒們紛紛自發抗清,打起華夏衣冠保衛戰。 民心可用! 對朱慈烺和大明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