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作家 望舒慕羲和 分類 奇幻 | 455萬字 | 1517章
第20章 会通中西,以求超胜
  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這句話他們時常聽說,可今日才算是切身感受。
  一群人年紀雖小,但都是公侯府裡長大的。
  穢爛之地,人心難測,自是能聽出弦外之音。
  今日這件事,要是抓著“窺探禁宮、僭越大逆”的罪名,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得受牽連。
  但皇帝把這群人抓過來,跪在金水橋前一排,半天就說出了這麽個理由。
  就這?
  如此一來,在場的人哪一個還不清楚?
  這是準備從輕發落。
  既是說怕失火、怕踩踏,那顯然就可以說這些人年輕,不懂事,不知深淺。
  算不得什麽大事,畢竟還沒發生。
  年輕人嘛,辦事孟浪,算得什麽事?
  唯獨什邡侯之子,事情還不清楚之前,就先跳出來撇清關系,日後在圈子裡也別想混下去了。
  若早知是這樣的罪名,無論如何也不會跳出來的。
  劉鈺聽皇帝這麽一說,心下一松。
  沒給安一個窺探禁宮的罪名,那看起來這皇帝還不是那麽混蛋,只是不知道日後這東西會不會被禁?
  不那麽混蛋,距離開明,相差甚遠,這一點劉鈺還分得清。
  一旁的田平聽完這話,卻是抓住了機會,順棍而上,連忙道:“陛下,我等知罪了。坊間言,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我等年紀輕輕,想的太少,遠不如陛下所憂所慮之深、之遠。若非陛下提點,我等哪裡能想到?”
  “《國策》雲:亡羊而補牢,猶未晚也。然終究不如陛下,未曾亡羊,便先補牢。此《詩》所以言: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陛下洞悉明鑒,我等萬萬不及。”
  這馬屁拍的,從戰國策拍到了詩經,劉鈺心中大呼專業。
  李淦平日裡馬屁不知道見了多少,劉鈺心裡可以稱讚一句專業,李淦聽來也就不及格的水平,尚需歷練。
  只是他今日心情大好,並不準備懲處這些人,有了這種心態,田平的馬屁也就堪堪將就。
  他見田平和劉鈺跪在一起,都在最前排,知道這是和劉鈺一起“飛升”的齊國公之子田平。
  也知道那本《西洋諸國略考》裡此人也有一份功勞,便笑道:“你倒是和那劉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若是今日出了事,你也有大罪。倒是聽齊國公說起,你騎不得馬、放不得銃,聽到鞭炮聲就嚇得往被子連鑽,怎麽今日倒有膽子飛到天上?”
  田平確信自己聽到了皇帝的笑聲,心下之前的種種不安,瞬間雲散煙消,放松下來。
  本想著今日可能要舍命陪君子,和劉鈺一起受罰。
  現在看來,皇帝心情不錯,很可能不但不罰,竟是要賞?
  最起碼皇帝居然聽過自己的名字,還知道自己的缺點,雖然是拿缺點開玩笑。
  可這已經不是《春秋》裡開臣子玩笑就要弑君的時代了,田平心想,陛下拿缺點開玩笑,那是瞧得起自己。
  於是順著皇帝的話道:“劉鈺邀我飛升,他言西夷亦無人行此手段,我二人便是天下第一個飛升天上的人。情懷激蕩之下,也就忘了害怕。便想著日後此物傳出國外,西洋人飛升時候,免不得要想此物源於我天朝,大有光彩。”
  這話裡頗有一些天朝上國的心態,李淦本來被傳教士的事憋了一肚子火,聽田平這麽一說,竟是開懷大笑。
  笑聲爽朗,許久才停,又將目光轉到了跪在地上許久的劉鈺。
  “聽聞,你是憂思邊疆戰事,才借孔明之故智,做出此物?既是如此,亦算有心了,勳貴子弟,當一心為國,這是極好的。只是,此物縱然有用,自有工匠去做。朕聽聞你在武德宮裡,各科皆為上等,多把心思放在學問上,日後才可為國盡力。”
  這是極大的誇獎。
  旁邊一起的人均想,守常兄這是撞了大運了,不但無過,看樣子竟是簡在帝心了。
  日後怕不是前途無量,翼國公家裡這是又要出個人物了?
  雖然武德宮裡若能入上舍,評上上,那是堪稱魁首,與狀元同級的。
  可劉鈺此時終究只是個內舍生員,竟能入得陛下法眼,還去打聽了成績,這其中的意味可是大大不同。
  尤其是那句“日後才可為國盡力”,這是一句極為難得的勉勵啊。
  同樣的話,從皇帝嘴裡蹦出來,那意義可是大不一樣的。
  眾人心裡多有豔羨、嫉妒。
  唯獨劉鈺聽了這話,心裡略有些不爽。
  心說到頭來還是“樊遲問稼、子曰小人哉”的那一套?
  今天這事既然沒有大問題,也都走到這一步了,劉鈺狠下心,回道:“陛下,我聞蒙元時候,西域人阿老瓦丁,善鑄炮,乃封萬戶。工匠亦可封侯。”
  “蒙元雖胡朝,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事亦可為鑒。”
  “兵書、禮儀、大義,自有大用。然縱算衛霍複生、孫白重現,以秦漢之兵器,又豈能敵得過如今火炮大銃?”
  “我以為,發明火銃火藥之人,其功不下衛霍。此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史書竟然無名,實在可惜可歎。”
  “若衛霍複生、孫白重現,以如今火銃、火炮,精熟之後,一樣可以縱橫天下。”
  “此前明徐光啟所以言:會通中西,以求超勝。我以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製夷,如此國運方可昌盛久遠。”
  嘴上這樣說著,心裡卻如明鏡一般。
  心想若是如此,國運自是昌盛,但一家一姓的帝王怕是用不了百年就要滾蛋了。
  他有個喜好西學的人設,這番“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的話從他嘴裡說出,便一點都不違和。
  李淦琢磨了一下後半句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八個字,總覺得有些不對,似乎和劉鈺說的不是一回事。
  按劉鈺說的意思,就算是衛青、霍去病、孫武、白起等人複生,以秦漢時候的青銅兵器、鐵兵器,來打現在的尋常將領,難以取勝。
  但若是這些名將複生,熟悉了槍炮的用法,自然也會推陳出新,新編練一套戰法,足以攻城略地戰無不勝。
  這等同於偷換了一下概念,把“中學為體”的中學,直接換成了古人的智慧,而非是經史子集。
  但正所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底如何解釋,自然還輪不到一個小小的劉鈺,還要看皇帝希望怎麽解釋,怎麽定義為體的“中學”到底是哪些。
  又如劉鈺剛才說的,蒙元時候工匠封萬戶侯的事,這算是啥?
  是體?還是用?
  是用的話,那就動搖了體——樊遲問種地的事,孔子說什麽叫小人?這就叫小人啊,只要學好禮儀,四方的百姓就會來投奔,哪裡用得著學種地呢——如果工匠也能封萬戶,那天朝與夷狄又有什麽區別?
  所以,這個西學為用的“用”,用到什麽程度?哪些可以用?
  以用逼體,這是無解的:輕視工匠,火器與科技肯定不如西方;重視工匠,那就是天朝體系的崩塌,士大夫定然不屑與工匠同堂。
  工匠要是和士大夫們一起站在朝堂,但凡有點血性的士大夫,就會回去投湖自盡的。
  李淦沒有說話,而是細細琢磨了一番劉鈺的話,久久不語。
  其余和劉鈺一起跪著的人,卻是暗暗心驚劉鈺的膽子真的有夠大,本來這件事馬上就要了了,這時候卻偏偏又說這些話,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幾人心想,入恁娘的,以後你劉守常叫我們去幹啥,都得先琢磨琢磨。再不敢聽你的了,這是要嚇死人啊。
  膽子這麽大,遲早要吃虧的。見好就收吧,兄弟。
  李淦倒是很欣賞劉鈺的膽大,之前他就開過玩笑,說縮頭縮腦的老王八生出來個橫行無忌的螃蟹。
  只是劉鈺說的這番話,李淦越是愛才,就越得不置可否。
  福建教案引發的導火索,導致朝中大亂,黨爭將起。
  西法黨、守舊黨爭執不堪,耶穌會那邊又火上添油地傳來了教廷諭令,這樣的風口浪尖上,兩邊都只能走極端。
  守舊黨必須要極為守舊複古,才可被守舊黨看成自己人;西法黨又要極端激進,才能被西法黨看成自己人。
  誰站在中間,尤其是什麽“師夷長技以製夷”之類的話,那是要被兩邊攻訐的。
  即便劉鈺身後還有個翼國公,但這樣的風口浪尖,哪裡是一個武德宮的十七八歲少年能頂得住的?
  只有到兩邊鬥的兩敗俱傷時候,皇帝才能居中調和。那時候雙方都鬥的沒了力氣,也能接受這個折中之策。
  尤其是劉鈺身上還有個大汙點、大麻煩——之前和傳教士走的太近,如今又弄出個熱氣球飛升,禦史言官一句“窺探禁宮、大不敬”,便是翼國公都扛不住。
  想到這,出於保護,李淦笑道:“孩子話。你懂什麽是體?什麽是用?你做的這大孔明燈,無非是術,不足稱道。”
  劉鈺也是鐵了心了,得寸進尺,見皇帝沒有苛責的意思,又道:“陛下,術變了多了,道還能是原來的道嗎?我聽那些傳教士說,西夷已用自生火銃,卻不知陛下是否知曉?”
  自生火銃,也就是所謂的燧發槍。
  李淦點頭道:“朕知道,無非是自生火銃,晾也沒什麽特殊。只是施放便利一些,那些傳教士也曾貢給朕幾支,時常還有燧石不發火的情況。倒也不見得就多好。”
  燧發槍的點火率確實是個問題,即便再發展幾十年,燧石激發的火星也不能保證百分百點燃引藥。在發火率上,肯定是不如明火的火繩槍的。
  但新事物總是有進步空間的,尤其是單看燧發槍算不得什麽,可配上一整套與之相配套的軍事體制改革,那就遠遠超越了大順的火繩槍、冷兵器混編;靠數量優勢的大炮來毆打周邊小朋友的戰術體制了。
  劉鈺見皇帝這麽說,眼珠一轉,想到了一番話。不但可以繼續試探,至少在皇帝心裡留下一些變革的種子,也順便清洗一下自己和傳教士來往過密的傳聞。
  這時候,是該賣隊友、賣師傅了。
  “陛下,我家中也有傳教士帶來的自生火銃。只是,那些西洋傳教士說的並不完全,不敢說包藏禍心,但恐怕他們也是一知半解。”
  “隻論自生火銃,比之火繩鳥槍,或許進步不大。但其實我多方打聽才知道,西洋除了用燧發槍外,更有刺刀一物,那才是關鍵之物。如此一來,就可謂是術大變,則舊道不通,導致整個戰法都變了。”
  “那些傳教士亦或許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亦或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卻隻說其一不說其二,我才憂慮萬分。”
  (本章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