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家主之四姑娘

注意农门家主之四姑娘目前的最新章节为分节阅读232,农门家主之四姑娘主要描写了“未开发,勿入”!岈屿山原始森林风景区,杨子千不怕死的多走了几步,结果,一脚踩空,醒来发现这一脚走远了:常见的楼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粱杆架壁头,四面漏洞八方进风,屋顶无片...

作家 淡竹枝 分類 现代言情 | 117萬字 | 232章
分章完结20
    得把你几天的劳动冲成灰;再有,明年,栽秧子时,看你上哪儿去引水。yueduye.com你周围的几家人,都打好了主意,到时不准你去他家引水的。这好好的田,被你折腾成土,土,你又怎么栽秧子。看着多精明的人,怎么就做下了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呢。

    摇头,叹息,唉,人啊,穷慌了,就没个主意和章法了。

    可惜,可惜,杨大富也是,就这么一个兄弟,都不知道帮衬帮衬。看看,这一家人,都做出些什么事来了。

    “爹,麦子种完了,我们随时注意着田里的排水情况。”杨子千为自己的小聪明狠狠的得意了一把。想不通的是,自己家都这样种了,为什么看的人多,却没有一家人来效仿呢。像那个穷得和自家一样的王三,这次也只是站在田坎上问了几句,然后默默的回家了。想必是自家还没成功,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中吧。其实,机会,就在眼前,能不能改变命运,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握住机会。

    不懂庄稼的杨子千不知道,自己这一次改革,无形中,为明年埋下了隐患,别人,都在等着看她家的好戏呢。

    杨大年也曾经考虑过引水的问题。现在的他,早已是走一步算一步的程度了。能收小麦就先种下吧,至于明年,大不了,自己去河里挑水来种。河里水,不至于就没了吧!

    不得不说,杨大年的决心,下得够大够狠!

    这,一切,都是饥饿惹的祸!

    一旦播种下了希望,就充满了期待。

    杨大年每天三次去田边转悠,惊喜的看着小麦芽冒头,一片,两片叶子长了出来,希望也就慢慢滋长。心里的忐忑慢慢的放下了三分之一。

    “老二,你这田当真种上小麦了”早就听说了兄弟一家人在折腾,杨大富父子俩要种几份地,一直没空过来劝。等在田边偶遇时, 麦芽都长出来了。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担心。

    “嗯,实在没办法,就试一下”杨大年轻声点头。有着长出来的麦芽垫底,被询问时,心里也有了几分底气。

    “暂时先不说能不能收,就明年栽秧子时,你这冬水田变成了干田,泥块都硬得不行,到时,你要怎么栽,难不成,像种小麦一样打窝浇水?”就说这人,这么大的事,也不知道找自己商量一下,为了未知的几颗麦子,打算把重中之重的谷子丢了,真正是胡闹。

    “嗯,没事,河里有水,到时,就去挑吧”杨大年心下抽了抽,死马当活马医。这几块田的麦子不交租,收成好的话,前景就比较可观了。累一点又怕什么?

    “挑?”杨大富被兄弟轻顠顠的一个字给气着了。

    “你以为是巴掌大的地儿?十挑八挑就能蓄满的?”好几个月的蓄意排水,太阳晒得早已是裂缝斑驳,上百挑水倒进去,也不够填缝隙,到时,连泥浆都搅不出来,怎么栽,栽下去,还等不到生根发芽,就得干死。糊涂,真是糊涂!甩手,气恼的走了,管不了那么多,就不管了。

    相对于大哥担心的明年栽秧子的水源问题,杨大年更想解决眼下追肥的问题。

    待小麦出窝了,就得追一次肥。

    肥料,从何而来。

    家里那个烂棚子搭起来的茅房,自家人产的肥,连地里的都紧缺,更不要说多出来的这几块田所需的了。

    唉,事情,果然不是想得那么简单啊!

    “爹,这几天你怎么不开心?”小麦都绿油油的了,希望就在田野上了,怎么爹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杨子木一连几天跟着他身后转悠,就只听得唉声叹气,纳闷不已。饭桌上,当着家人的面,就问出了声。

    没有菜,杨子千习惯性的咬着筷头,听着哥哥的发问,也疑惑盯着老爹。

    “唉,我在担心,田地里没有肥料,小麦不好过冬啊”杨大年喝下最后一点羹,放下碗,叹气。

    “什么叫不好过冬?”请原谅小姑娘的白痴,只知道,到了冬天,年老体弱的人容易倒下,一倒下就起不来了。那就叫不好过冬。可小麦,又怎么会怕冻怕冷,不是说,厚厚的雪压了一层,待雪融化后,小麦的长势更喜人,古人不是说“瑞雪兆丰年”吗,怎么与爹说的不一样。

    “小麦出窝了,就要追一次肥,有肥,才能长得好。待冬天,霜打雪压的,虫害就少了,一开春,长势就起来了,后劲也跟得上。要不然,长得差,后劲跟不上,开春,死的也就多了。”既然是孩子都爱问爱学,也就讲讲这里面的道理,只是,语言逻辑上,表达能力不太好。

    大致懂了,营养问题。有营养,冬天长得好,开春就窜个儿;没营养,底子薄,就经不住霜打雪压!

    肥料,要怎么才会有?

    放眼望去,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没见哪家哪屋的孩子随处拉屎撒尿来着。不是素质多高,是从小就教育得好,留着回自家解决,至少,能浇一窝菜,一窝粮食。

    难怪爹一筹莫展!

    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小麦泛黄,这一家子的全部希望被掐死在摇篮中啊!

    小小杨子千,瞬间比大人还愁。

    这年月,可没有什么复合肥、过磷酸钙等乱七八糟的化肥。

    除了农家自产的肥料,就是烧的草木灰;再就是,野草沤的肥料。

    沤肥,要怎么沤?

    等肥沤出来,都是十天半个月了,花儿没谢,小麦却也泛黄了。

    杨子千被突然冒出来的这个问题考住了。

    ☆、第二十六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有雨水阳光的滋润;蕨菜为什么这样肥,不就是有枯枝烂叶的营养。

    对啊,后山的大树下,一层层的,叶烂成灰成泥了。那东西,不就是最好的肥,现成的,一棵树下,至少能取一筐的灰泥,一窝小麦里丢上一大把。遍山的树,遍地的肥,真正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想着想着,乐呵呵的笑出了声。

    这个小没良心的,老子都愁成苦瓜脸了,她还能笑出来。月娘看了一眼女儿,再看一眼丈夫,收拾碗筷,无言伤感。

    “妹妹,坏了,那棵芋子的叶子泛黄了!”杨子木照常出门,先观察宝贝。结果,今天发现了问题,惊慌失措的回来报告。

    杨子千吓了一跳,连忙跑出去看。

    可不,一根独叶子,已经泛黄了。

    明明种下去后的这一段时间都是绿油油的,每天早上,她还数着芋子叶上的水珠来着。那是成活了的啊。怎么无缘无故的泛黄呢。

    蹲下身子,找了根树枝,小心的把芋子根部拔开,白嫩的芋头赫然立在那儿,并没有发烂发腐的迹象啊?

    “会不会是怕冷,冻坏了的?”杨子木跟在身后,小声的将猜想说出来。

    一拍脑门,所谓关心则乱,这快到冬天了,芋子,也该冬眠了,叶子不就是慢慢泛黄枯萎烂掉吗,待到明年春上,新鲜的叶芽也就长出来了。

    “嗯,没事,它应该和这些树子一样,冬天来了就掉叶子,春天来了重新发芽出来。”丢掉树枝,潇洒的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走,大哥,挑上竹筐,我们去后山挑肥,准备给小麦追肥了”

    什么时候,妹妹悄悄的沤了肥?这一段时间,一家人干活都在一起,她也没机会避开他们做下这项浩大工程啊。后山什么地方堆有让爹心焦的肥。

    手上拿了一把镰刀,招呼大哥挑上竹筐,信心满满的朝后山走去。 “跟我走吧”要不是时辰不对,她甚至想再跟着说一句“天亮就出发!”想到那首歌,突然自个儿笑出了声。

    这妹妹,心情一直很好的。

    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肥,不挑粪桶却挑竹筐。

    镰刀开路,走到一颗大树下,把刀递给大哥,示意他把树下的野草小树枝全部砍掉。

    将竹筐放在地上,一双小手,就开始扒拉着那些黑漆漆的灰尘泥土。

    “妹妹,这个用来做什么?”杨子木将镰刀放在一边,却不知道小姑娘不怕脏不怕臭,掏这些泥土来干什么。

    “哥,你看,这些是不是很臭很脏?”一双黑手展示在杨子木的眼前,不用看,光闻味道就知道这姑娘说废话呢。

    不解,不懂,甚至于,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老是想不通妹妹的所作所为。

    “这是树叶年复一年掉落在这儿,腐烂成泥,一层层的,成灰成泥,你看,这些泥土都变黑了,这就是最好的肥料。我们把它挑回去,每一窝小麦,都丢上一大把这样的灰,再浇点水,小麦肯定就能长好了。”耐心的解释,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开动脑筋,多观察,真会有收获的。

    杨子木眼睛发亮。

    “我来,你最怕脏了,你在一边休息一会儿,等会儿我们挑回去就去麦田里追肥。还让爹也来挑!”边说,边扒拉着这些宝贵的肥料。

    能干的指挥者是擅长动口不用手。既然大哥要大包大揽,她也乐得清闲。

    一棵树下,一竹筐肥料,轻轻松松就装满了;旁边一棵大树下,依旧砍掉杂草小树枝,三下五除二,又是一竹筐。

    兄妹二人,高兴的挑回家。

    “我刚才还找你!”杨大年想带着儿子先去把土里的麦子追一次肥。毕竟,土里的,才是正道。“咦,你们挑的这是什么,草木灰?”草木灰也是不错的肥料,可是,一家人做三顿饭,烧的草木灰撒一块土都不够。

    “爹,这是我和妹妹上后山掏的肥料!”咧嘴傻笑,有样学样,卖起了关子。

    “后山能有什么肥料?”杨大年走过来,抓起一把,在手上一捏,和草木灰差不多,但更粗一些。老庄稼人眼中,只有肥不肥,没有脏不脏的概念。这一捏一看之间,已然知道,这确实是肥料。

    看看儿子,又看看女儿,他还不知道,肥料从何而来。

    “呵呵,爹,你稍微等我一下。我去把这一挑丢了窝,就带你一起去掏肥料!”就知道,自家老爹就会是这副吃惊样子的。杨子木开心大笑。

    一窝小麦,一把灰,丢在小麦苗的脚下,相信,够它们过冬了。

    等知道肥料来源于后山的大树下,杨大年哑然失笑。

    自己家,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啊。

    这山,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存在的,可是,在李家寨子,至少他来这么几年,家家户户都在为肥料而发愁。何曾有人会知道,这儿,就是一个肥料宝库呢?

    老天,其实对他杨大年不薄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三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儿;不,是两个女儿,五丫头,长大了,肯定也不差。圆圆满满的一家子,只要慢慢的过起来,就是万福了。不挨饿不受冻,平安的将子女拉扯长大,他,就知足了!

    干劲十足的上后山挑了灰泥,往田里,土里,每一窝的小麦,一个都没落下,一窝一大把。

    “这几天,杨家老二天天上后山折腾,去后山挖泥,填田填土啊?”同样是泥土,都不知道,他家的人脑袋怎么就不够用,这么挑来挑去的,是嫌撑得慌吗?好像,他们家,穷粮来着,也没撑着吧。

    “不知道嘛,看杨二哥家田里的小麦长得倒不错”王三亲眼看着他们一家人垒坎种小麦,当时,心里想的是可能不成。小麦出窝了,他心里已经有几分后悔了。

    到了追肥的时节,杨大年迟迟不见动静,想必是没肥来追,他又庆幸没有跟风。没肥追上,小麦苗就谈不上是小麦。

    哪知,这家人,又在后山树下去挑泥土丢进麦窝里,难不成,那能当肥料?

    看看吧,如果行,明年,自己一定得跟着做做。

    想一想,几块冬水田,不上交租子,种出的小麦,可是能解决大问题的啊!

    不过,栽秧子缺水,问题更大。

    究竟要不要跟着做,矛盾万分!一切,待收割时再定吧,看一年,权当学经验了。

    冷眼旁观的,都是佃户人家。怀着各种心情都有,嫉妒羡慕恨。

    杨大年将麦子追肥后,也是几分不安。能不能有效,得待来年春上才看得出来。

    现在,有空,一家人,又重操旧业,修房。

    天天时时刻刻带回来的石块,已经够修一间屋了。

    依旧是白泥和沙,寒冬腊月里,活动着手脚,日子混得快不说,还不怕冷。

    是啊,哪有功夫考虑冷不冷的问题,全家总动员来着。各种活计都得人来做。月娘忙着一日三餐,还要盯着开始翻床满地爬的杨子禾;杨大年带着大儿子砌房子;杨子森就负责递石头;杨子千最繁忙,哪儿哪儿都有招呼声,询问声。

    “四丫头,你看看,砌得如何?没歪没斜吧?”虽然是熟手了,但,还是不放心,又或者,是想让女儿看着自己的进步。

    “没有,爹,你砌得最好了!”鼓劲加油,是经常做的事。

    “妹妹,这块石头砌这儿行不?”杨子木拿着一块四五个棱角的石头有点拿不定主意。

    “行的,大哥,缝隙实在要太大了,让三哥给你递一块小石头垫一垫,再用灰浆灌满那些空隙都很牢固了。”这种纯天然原生态的装饰物,现在人还得花钱买呢。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