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个人上门,说想要买一副郑板桥的画给丈人祝寿用,问我们店里有没有。” “之前东家不是收了一副郑板桥的竹石图么,后来被鉴定是仿作,给扔在库房里了。” “我拿出来给那人看,那人看着好像不太懂的样子,很有兴趣,说想买。” “我就直接开价50万,这是东家你当时买的价格。” “不过对方只肯出两万,说什么也不多掏。” “我觉得就算是赝品,我们亏得也太多了,所以就没卖。” “结果昨天他又上门了,说可以出价四万,而且很急迫的样子。” “我就觉得可能不太对劲儿,留了个心眼,说自己没权利做决定,只能等东家回来。” “然后那家伙居然说可以出20万,马上就可以付钱!” “那我就更不能卖了!” “正好今天东家你回来,你还是再看看画吧!” ... 向乾表情带着疑惑向许齐讲诉了这件事,虽然他没想明白这里面有什么门道,但事情绝对没那么简单。 许齐也是面带诧异,觉着古怪。 向乾说的那副郑板桥《竹石图》,他当然知道。 那是之前他花50万“捡漏”来的,当时怎么看都是郑板桥的真迹,自然兴奋的拿下了。 买下画后,本来是打算去找王明远王老鉴定的,正赶上王老那几天出门会友没在家。 所以许齐就去找了隔壁荣和阁的鉴定专家李昊,为此还掏了一笔鉴定费。 李昊也是收藏圈小有名气的鉴定专家,许齐还是很信服的。 李昊鉴赏了半天,却得出一个仿作的结论。 不敢说这个结果是权威的,但至少大差不差。 许齐虽然难免失落,但打眼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早就习惯了。 回文华堂后就把画扔进了库房吃灰,几乎他所有打眼的物件都是这么随意处置的。 只是他没想到,居然有人看好了这幅画,而且肯出价20万。 如果卖掉,虽然没回本,但多少也算挽回了部分损失。 只是,这多多少少有些蹊跷了吧。 如果是一个外行,会愿意花20万买一幅假画? 而且到店里指名道姓要郑板桥的画,就透着古怪。 想到这里,许齐打开库房走进去,找到了被他丢在角落的画。 鉴定。 种类:古代书画 名称:《竹石图》 作者:郑板桥 年代:清乾隆二十一年 详情:西风昨夜动窗竹,一枕秋寒睡不足。未便呼僮尽研之,石畔还留数枝竹。板桥郑燮。 估值:480万 ...... 许齐惊呆了。 表情难以置信中透着古怪。 这幅《竹石图》居然是郑板桥真迹? 也就是说,自己没打眼? 可为什么李昊专家鉴定是赝品仿作? 以李昊专家的鉴定水平,恐怕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吧? 再联想到马上有人上门求购郑板桥的话,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忍不住叹了口气,果然是财帛动人心啊! 如果猜想不错,那就是李昊其实鉴定出画是真的,但却动了贪念,故意说画是假的,然后再找人去低价买回来,大赚一笔。 类似勾当,还真有一些鉴定专家干得出来。 这和捡漏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捡漏是凭眼光高低,你看出别人没看出来的东西捡漏了,那是你的能耐。 可鉴定就是鉴定,人家是出了鉴定费的,真假你都得告诉人家! 不能一边拿着鉴定费,一边还想着坑人家东西! 原本许齐还是很敬重李昊这位鉴定水平很高的专家的,但现在看来,专业水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道德水准的高低。 不过不管怎样,自己又收获了一副郑板桥《竹石图》,还是很令人欣喜的。 以系统的估价,或许出手的时候能超过500万也说不定。 虽然对于欠债30亿的老许家来说,500万也还是杯水车薪,但积少成多总没错。 许齐现在就是愚公,要一点点移走压在头顶上的这座30亿大山。 而就在这时,赵昭跑进库房来找许齐。 “东家,那个要买郑板桥画的人又上门来了。” 许齐略感诧异,没想到对方居然还不死心。 在赵昭陪同下走出库房,许齐就看到了坐在茶歇台旁边的客人。 四十多岁的中年模样,头顶发量明显稀少,已经发福的脸上带着能提升气质的金丝眼镜却又并不让人感觉舒服。 给人第一印象,就好像学生时代遇到的那些教导主任。 “你是老板?” “那幅郑板桥《竹石图》反正是赝品,你还留着干嘛?” “我的出价可不低,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中年人一边说一边伸出两根手指,意思是他昨天报过的20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