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下巡视一圈,沈白君回到二楼。 楼梯左手边是食堂,右手边区域是她办公和休息的地方。 沈白君先去洗手,随后推开房间里侧的门。 这个房间正中心位置摆着一张古朴的案桌,桌上供奉有牌位和香炉。 案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位满头银发的道长,他身上所穿道袍和沈白君的一模一样,而他正是沈家的祖师爷。 自古就有“医道”不分家的说法,沈家祖传的医术就来源于道教。 医馆之所以每年端午节义诊一天,因为今天是祖师爷的生日,这个规矩已经传承三百多年。 沈白君点燃三炷香,插进香炉,接着往后退了几步,恭敬地行礼。 这套礼仪在道教中称为“一礼三叩”,对于普通人而言较为繁复,而沈白君每一个动作都做得相当标准。 这种仪式无关迷信,是后人对祖师爷的尊敬,同时也是提醒自己不忘行医的初衷。 她和爷爷一样喜欢道教文化,以前经常跟着爷爷去参加道协的交流活动,偶尔还会去道观住上几天。 拜完祖师爷,沈白君去楼下工作。 她在专属位置坐下,将宽大的袖袍往上卷几圈,露出一截皓白的手腕,之后将脉枕拿过来,放到面前。 她右手边位置摆着砚台和毛笔,以及一叠空白的方笺。 这也是沈氏医馆的特色之一,所有大夫都使用毛笔书写处方。 在传承中医传统文化方面,沈家做得非常好,从医馆的布局摆设,再到看病流程,处处都遵循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而且,医馆所有大夫和学徒又都穿着道袍,束道士发髻。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容易产生穿越到古代的错觉。 做好准备工作,沈白君抬头看向门口负责发号牌的学徒。 对方收到指令,领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来到沈白君面前。 老奶奶在椅子上坐好,将手里刻有数字的木牌递给沈白君,开始描述自己的病症:“小沈先生,我这几天胃有点不舒服......” 沈白君微微点下头。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尊称老师和医生为先生,医馆这些老主顾们为了好区分,习惯称呼她“小沈先生”。 沈白君问诊时耐心细致,对待年纪大的病人,反复叮嘱好多次也不觉得厌烦。 后面排队等她看病的还有二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附近居民。 他们可以说是看着沈白君长大的,非常信任她的医术。 另外,还有一些是慕名而来的外地病人。 沈白君以前只有周末和寒暑假才来医馆坐诊,要想找她看病,必须提前几周预约。 去年她刚研究生毕业,爷爷就把医馆交给她。 爷爷退休后,她成为医馆资历最老的一位大夫,同时还是沈家祖传医术唯一的嫡系传承人,来找她看病的人自然比以前更多。 --- 距离申城三百多公里的桃源市,程青羽正在书房整理从京城托运回来的书画。 她家这套老宅子是五进的四合院,非常气派。 程青羽在这里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八岁那年家里发生重大变故,她跟随奶奶迁居京城,这一走就是十年。 老房子多年没住人,屋顶有部分瓦片损坏,而且里面实施也比较老旧,前年奶奶托亲戚修缮房子时,顺便把所有房间都重新装修。 装修好放置一年,刚好能入住。 前段时间参加完高考,她和奶奶一起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 回来这几天,她都待在楼上整理从京城托运回来的书画。 程青羽是学国画的,积攒很多画稿,加上爷爷留下的书籍,打包起来,装了几十箱。 经过几天整理,目前还剩下一小半。 奶奶住在一楼,二楼都是属于她的空间,没人上来打扰,她沉浸在书画世界里,时间过得特别快。 明天她要陪师父去一趟申城,打算下午把剩下的书画全部整理完。 她把书籍暂时放在卧室外面的书房,字画则全部搬到画室存放。 程青羽家里的藏书堪比小型图书馆,而且全是原版真迹。 她和奶奶都非常宝贝这些书,因为它们是爷爷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才保存下来的。 其实这只占他们家藏书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毁在战火中,动乱时期又被抄走一些。 她打算抽空把这些书籍分类造册,捐一部分给当地的博物馆。 整理完一箱字画,她又打开一箱。 这时,看到一个系着红色丝带的画轴。 程青羽小心翼翼将它拿起来,放在书桌上,解开绳结。 随着画卷一点点展开,看到画中人物的刹那,她一下被带回六年前那个春天。 那天她跟着师父外出写生,途中路过一座村庄,被山角下一棵高大的桃树吸引。 村民介绍说它是百年树龄的野桃树,每年只开花不结果。 她对老桃树十分感兴趣,趁师父和村民聊天的功夫,重新跑回桃树下,出于好奇,她打算爬到树上看看。 老桃树又高又壮,大概有两层楼高,所有枝条都开满花朵,花的颜色比普通桃花要深,呈粉紫色,花团锦簇的样子美丽又壮观。 那天是她第一次爬树,过程还算顺利,很快就爬到中间树杈上。 在树上待了几分钟,就在她打算下去时,发现树下站着一个身着白色道袍的女人。 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她以为自己遇到了仙子,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怔怔地看着对方。 恰好一阵风吹过,粉色花瓣犹如雪片飞舞,美不胜收。 花瓣落在白衣仙子身上,点缀她素净的衣衫,为她增添几分柔美。 从她的角度看过去,这一幕实在太过惊艳,根本舍不得挪开视线。 仙子抬手拂去衣服上的花瓣,突然仰头往树上看,她想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