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贵组织了一下语言,随即又继续说道,“今日草民携友人前来,欲为国家分忧。” “我等愿意为国分忧。” 其他世家家主闻言,纷纷齐声回应着,这可是在皇帝面前展露头角的机会啊。 “哦?” 萧睿挑了挑眉头,却没有多说其他,看他的样子,似乎在等待着刘长贵的下文。 将刘长贵一行人带入毓秀宫,萧睿可不是要听他们说场面话。 “进宫之前,我等商讨了一番,各大世家愿意出资五十万两白银填充国库,此次边境所需的军饷,刘家愿意承担半数。” 刘长贵躬身说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为之侧目。 别说萧睿有些意外,就连这些世家家主都没有想到,刘长贵居然敢说出这种话。 边境所需的军饷可是一个天文数字,饶是刘家富庶,欲要承担近半的军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岳父大人,你可知边境所需的军饷,数目有多庞大?” 萧睿皱着眉头说道,他可不希望自己的这位老丈人,特意过来给自己画大饼。 “草民初步估算了一下,单单是这次所需的军饷,便需要五千万两白银。” 刘长贵一本正经 地说道。 别的世家在朝中有人,作为平都第一世家的刘家,自然也在朝中有人,刘长贵可以打探这些,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朕对刘家的实力也略微清楚,可朕不觉得,此时的刘家能拿的出两千五百万白银。” “据朕所知,刘家是靠布匹生意起家,市场主要集中于徐州一带,如今徐州灾祸尚未平息,刘家的生意也受到了莫大的冲击。” 萧睿眯了眯眼睛说道,这些事情自然是他听淑德贵人提起的。 “陛下圣明,如今刘家的确是有些入不敷出,可国难当头,刘家作为大燕的一份子,势必不能置身事外。” 刘长贵慷慨陈词。 其它世家家主都为之动容,胸口燃起爱国热火。 “就算是砸锅卖铁,草民也要将这两千五百万筹齐。” 刘长贵又补充了一句。 “岳父,你可知这笔钱充当军饷,不会有任何收益,甚至是血本无归?” 萧睿又是反问。 “草民知晓。” 刘长贵重重点头。 “好,很好。倘若大燕的世家大族,都有着刘家这等心志,区区蛮夷之乱又有何惧?” “朕也不白占你便宜,这笔钱算朕借你的,他日 攻克蛮夷,朕必定奉还。” 萧睿大笑着说道,紧接着,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其他世家家主的身上。 刘长贵之前说了,各个世家捐赠十万两。 随同刘长贵面圣的世家也有十几个,算起来也有一百多万两,可在刘长贵这两千五百万两面前,还是有些不够看。 更加重要的是,以这些世家的实力,区区的十万两,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如今萧睿通过刘长贵,已经是把气氛烘托了起来,接下来就是敲竹杠的大好机会。 “陛下,我李家也愿意为国分忧,两千五百万两是拿不出,可要挤出个一百万两,还是可以的。” 果不其然,触及到萧睿的目光之后,立马有人扛不住这威压。 有了一人带头,其他人连忙跟风,这时候要是不表现得积极一些,要是被萧睿盯上记在心上,那才是天大的灾祸。 “陛下,王家愿意出资一百万两。” “陛下,罗家愿意出资一百五十万两。” “…” 这些世家家主纷纷喊话。 萧睿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些世家大族应允的援助,已经达到了三千八百万两。 再加上吴允徳等人,这次的军饷筹集已然不是问题 ,甚至都可能会有所超出。 想到这里,萧睿心情大好。 抬头看了看萧睿的表情,刘长贵反倒是心安了一些。 此刻的刘长贵十分清楚,正如自己心中猜测的一般,萧睿仅仅是表面上昏庸,实际上胸怀大志。 跟在这样的君主身边,等待刘家的将会是一片坦途。 “陛下,草民还有个不情之请,恳求陛下能够应允。” 正当此时,李家家主李存佑站起身来,表情略微有些惊慌,似乎担心萧睿会因此不悦。 可即便如此,李存佑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下去,如今正值萧睿高兴,不抓住这个机会,他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一时之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李存佑身上,众人都在好奇李存佑会说些什么,萧睿也不外如是。 刘长贵反倒是有些紧张,生怕李存佑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惹得皇帝不快。 “李家主慢慢说来。” 萧睿回过神来,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陛下,先皇曾经颁下策令,从商者不得入朝为官,子孙不得参加科举。” “此令着实是大大限制了大燕的人才选拔,草民斗胆,恳请陛下撤销这禁令。” 说完,李存佑“ 扑通”地一声跪了下去。 萧睿倒是有些发愣,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好好看过大燕律令,所以对这些事情,自然是不知。 可是,众人见萧睿不说话,还以为是李存佑一句话,惹得萧睿不开心了。 于是,包括刘长贵在内,十几人吓得纷纷跪地。 “陛下息怒。” 刘长贵朗声说道,萧睿这才缓过神来。 “诸位快快请起,朕并没有动怒,只是想到了其他事情而已。” 萧睿再次将刘长贵扶起,随即解释着。 闻得此言,刘长贵等人心中却是有些欣喜。 萧睿没有拒绝,是不是意味着此事能成? 说实在的,刘长贵虽然支持萧睿,可对于废除科举限制,他也是大为支持的。 别的不说,就先说刘家。 有着刘家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持,刘乘风的起点就比普通人高了百倍,可由于禁令的原因,刘乘风不得入朝为官,可惜了这一身才华。 若是从军的话,倒也是一条出路,可不能入朝为官,注定了他只能在战场上厮杀,哪个家族放心继承人过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呢。 “李家主说的有道理啊,既然都是大燕子民,理应参加科举,日后为国效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