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抬起头,下意识地瞟了一眼陆语的方向:“他……做得怎么样了?” 座位与座位之间,有隔板,所以她也看不到陆语目前已经做到哪一道题目,只能在心中暗暗猜测。 两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将目光对准了第四题。 “哥德巴赫猜想?” 陆语微微一愣,旋即迅速认出了题目的来源。 其实哥德巴赫猜想,听起来复杂无比,可要证明的却十分简单:“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a+b"问题的推进。 从猜想提出以来,每一代数学家,都在尝试将a+b的问题,逐步证明到1+1. 1920年,北欧某国的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欧洲的铁十字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直到1966年,龙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提出了陈氏定理,证明了"1+2",让哥德巴赫猜想距离证实,只差一步之遥! “终于来了一点有挑战性的。” 陆语微微一笑,目光聚焦在哥德巴赫猜想变式上,落笔如飞…… “你们看,那个女生动笔了!” 这一刻,不少人的注意力,都重新聚焦回了苏晓晓的身上。 毕竟,一个因为提前背答案,解开前三题的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再看下去的必要了,因为第四题根本就不存在标准答案这个概念。 “她先考虑了三素数定理,这个方法在前面的步骤确实可行,先假设一个小素变数……” “我倒是觉得,应该先从几乎哥德巴赫猜想上下功夫,先假设存在一个固定的素数k,然后再……” “你放屁!几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亵渎!” “怎么就亵渎了?它是非常深刻的,假设任何一个素数能写成k个2的方幂之和的整数构成一个非常稀疏的集合,再考虑到集合的问题……” “……” 看台上,伴随着苏晓晓的做题步骤,各个同学都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这让几个旁观的老师都不由得有些感慨,这种学术争鸣,才是龙科大这种大学应该有的啊。 “这种题目,他恐怕看都看不懂吧?” 郑哥的水平其实也不高,当年参加竞赛的时候,倒在了第二题。 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实问题,他其实也不大搞得懂…… 所以在其他同学激情辩论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郑哥重新将目光投向了陆语的方向,希望能见见后者出丑的模样。 毕竟,这可不是随便背个答案,就能搞定的。 然而…… “他,他在写什么?” 震惊之下,郑哥顾不上礼貌,直接拽着自己数学系的好友看向屏幕:“你快看那边,你看他写的!” “看什么看啊?一个小丑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 辩论得正激动的数学系同学原本抗拒无比,很是不愿意。 可当他看到陆语的草稿纸上写的内容时,眼睛瞬间睁大的像铜铃! 郑哥摇了摇他,急切问道:“上边的东西我看不大懂,你快说说,他写的怎么样?” “我……我仔细看看……” “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后面的我看不懂,但前面的……应该是在正确的路上走。” 数学系的同学揉揉眼镜,颤声道:“这……这是他自己写的?” “总不可能,别人上去帮他写出来吧!” “可……可这怎么可能?” 他拍了拍自己身前的一位同学:“诶,哥们,你看看那边的屏幕,这后面的步骤你看得懂吗?” “同学,你第三行的内容,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这有问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