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动作引起了魏和尚的强烈兴趣,对于这个顶级老兵,魏大勇一直密切观察着对方的每一个动作,学习这对方从血与火中磨砺出来的战斗技能。 只见王根生掰开了德造大骡子的木柄,为手榴弹套上了预制弹片套。 这种弹片套能极大的提高杀伤力。 随后他将五枚手榴弹绑在一起,然后取出引线从根部剪短,之后从取出一条结实的棉线,系在引线末尾,并小心翼翼的将手榴弹头放进一个鸟巢里面,再将鸟巢放在一颗树的分差上。 这个树枝分差距离地面大约三米,犹豫树枝的遮挡,鸟巢放在上面很难看到。 而那根连接着引线的棉线则是被延长,被埋在枯草间,然后一路向前,最后连接到树林出口两米开外,位于路外侧边沿的一根手臂粗细的遗落树枝上····· 王根生这一套动作看的张大彪嘴角只抽抽,背后冷汗直冒····· 可以想象,在树林间警惕小心的鬼子们提心吊胆的不敢碰触任何树枝,生怕遇到诡雷,而走出树林的那一刹,是最放松的,肯定会有鬼子去踢这个位于大路另一侧边沿的树枝···· 末梢截断的手榴弹,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就能被引爆,然后五枚手榴弹在三米高的地方爆炸,大量破片从天洒下····· 想到这个场景,和尚一个激灵,顿时低了低脑袋。 “狗日的,防不胜防,真阴险啊” 他喃喃自语。 这也算是让鬼子多走一会儿吧····· 回头瞅了一眼自己的杰作,王根生很满意。 这种玩法对手榴弹引信灵敏度的要求非常高,边区造或者是国产的都不行,甚至鬼子的都成功率很低····· “走···” 王根生咧了咧嘴,招呼着和尚离开。 泾县与何县之间的地形属于小丘陵地形。 百来米高的山包层层叠叠铺展开来,这些山头高的三四百米,低的就几十米,坡度也不尽相同,山包上遍布着各种植被。 一座两百来米高的山顶,王根生爬上一棵树,脚缠在树干上,将身子隐蔽于树干中,举着望远镜看去。 远处,大约三公里距离,一队二鬼子正沿着山路正面向他走来,黄色的队伍随着山路崎岖一起一伏,时隐时现,犹如一队蚂蚁,此时天色已经逐渐暗淡,这个距离,他没能看清楚这伙鬼子的装备,只是大概摸清了这伙伪军的数量。 大约九十人来人,不会超过一百人。 四周望了望,确定周围没有其他鬼子或者二鬼子部队,这才滑溜的爬下树,向身后的突击连跑去。 “前面三公里,有一队伪军,大约九十个到一百人之间,武器装备天太暗没有看清楚,照着他们的行军速度,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就会相遇” 王根生向张大彪汇报着: “这伙人队伍拉的很散” 刚才被他发现的那一伙伪军行军速度很慢,比寻常人走路都还慢不少,而且一路上很小心,部队也拉的很散开,想必是今天上午的那一伙伪军被伏击之后,日伪军都加强了警戒。 “九十到一百人之间,队伍拉的很散···” 嘀咕了一声伪军的人数,张大彪冷笑一声:“吃了亏终于学乖了?” 随后他打开地图,看着地图上精确到每一条小路的图标,手指训读确定了他需要寻找的位置。 距离他们所在的位置向前一千五百米,那里密林丛生,遍地是一人来高的荒石,是天然的掩体,是个适合伏击的好位置。 “全连急行军,抵达前面一千五百米外的乱石岗,在这里设伏干掉这伙伪军,然后继续急行军一路向前南,天亮之前,我们要抵达泾县以南的这里···” 手指重重的点在地图上,张大彪手指重重的点在位于泾县以南的一个点上。 看到这个点,在他身边的十来个班长都是眼睛一亮,齐齐的喊出了这个地名的名字。 “泾县铁索桥” 看到这个地点,就连一旁的和尚也明白了张大彪的战术。 回马枪! 吸引鬼子全体向北面汇集,然后猛然回头突破鬼子包围圈,之后急行军赶到南面,通过铁索桥度过泾河直奔阳泉而去。 而且,渡过泾河之后,他们甚至能无视大部分昔阳的鬼子。 昔阳位于泾河以北,此时昔阳的鬼子必定分散封锁昔阳周边的各条通路,只要他们渡过泾河,昔阳的大部分鬼子都来不及反应。 随后又有班长露出担忧的神色: “咱们现在距离这座铁索桥距离超过一百里地,以我们现在的部队情况,一夜的时间,赶得到么?” “而且,这座桥肯定有鬼子把守,虽然大部分鬼子都被我们吸引到何县,但急行军十多个小时,然后还要战斗夺取这铁索桥,这·····” 成为突击连班长的都是独立团的排长,能指挥一个排,自然能发现这个作战方案的难点。 突击连已经连续行军超过七天了,几乎每一天都是徒步几十里地山路,期间还要和鬼子和伪军战斗,这一路来也没个好好休息,战士们体力比杨村出发之前都大幅度下降,之前就已经出现过一批战士体力垮掉。 再一夜急行军超过一百里,怕又是一批战士体力垮掉,而且数量不会小······ 一夜一百里,看似不多,一个小时也就十里地不到,但是这可是山路,远比平路公路更消耗体力。 “从我们现在的地方到铁索桥,两地之间实际距离是一百零七里” 张大彪表情不变,他看了看手上的怀表: “现在是下午五点半,算上击溃前面这一伙伪军的时间,以及还要为夺取铁索桥留出一个小时,留给我们赶路的时间有十小时” “十小时通过一百里山路” “每个小时十里地山路,也就平时正常野外拉练的速度,这里的山路并不陡峭和难走,速度快一点,中间我们还能休息一个小时左右” 正常山路行军是五公里每小时。 环视一圈,发现一众班长的表情依旧没有放松,张大彪继续说着: “我们有四十匹大骡马,这些大家伙现在每一匹负重不超过两百斤,即便再驼上一个人,在山路上行进速度比我们也只快不慢” “我已经让黄宝旺在每一匹骡马上都防了一副担架,今晚行军期间,全突击连每个人都能上骡马休息三小时,基本能保证不会有战士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甚至还能留出部分体力夺桥” 听到这里,众班长顿时眼睛一亮。 是啊,他们忘记这一路上最大的功臣了,大骡子。 没有这些大骡子负重驼载装备和食物,他们早就被鬼子撵上干掉了······ “出发,尽快解决前面这伙伪军···” 一挥手,张大彪率先向前面的乱石林走去。 在他身后,突击连自动分成两个部分,黄宝旺的班带着四十匹骡子在最后,其余九十人抄着各自的武器迅速摸向前方的伏击地点。 九十人的队伍,分成三个组,一部分在山路正前方伏击,一部分在左翼,一部分准备从后面包抄,三面堵截,突击连力求尽快解决这伙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