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没试过,手生,首先在建造高炉的时候,就遇到了瓶颈。建好一次,觉得不满意,推翻再造,整整花了半个月,其性能才达到王石的要求。 高炉就建在河边,用钱大爷的话说,就是便于降温。 顺便说一句,钱大爷就是王石炼钢队伍里技术最好的。钱大爷的祖父和父辈都曾在军中供职,为军队打造兵器。但到了钱大爷这一代,因为一些原因家道中落,就只好落户于一个小城,开了一间铁匠铺。但祖传的打铁手艺并没有落下。 前年黄巾之乱,钱大爷一家在中原混不下去了,辗转就来到了富平,前些天被李老说动,过来帮王石炼钢。 先前王石说用什么高炉炼造钢铁,钱大爷还不信。但等高炉建成之后,以钱大爷的专业就发现了高炉的意义,所以钱大爷对王石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其实王石就知道个大概,哪里会炼钢啊?所以在高炉建好之后,就把炼钢的事儿,全权交给了钱大爷,开出高工资,让他来负责。钱大爷也不推辞,欣然接受。 又过了半个月,当第一炉钢水从高炉中流出的时候,钱大爷老泪纵横。 尼玛,原先炼钢,都是人工手动。先炼出粗铁,再捶打,一锤又一锤,累死个人,还没啥产量。现在好了,有了这高炉,就能成批成批的炼造钢铁,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极大的增加了产量,这让钱大爷看到了铁匠行业的未来。 不过在炼钢的过程中,有好几次都差点发生危险,有一次高炉都差点爆炸。要不是钱大爷经验丰富,眼光老道,肯定会造成人员伤亡。 而且第一次开炉的时候,炼出来的还不算钢,仍旧只能算是铁水。所以钱大爷就把铁水加料再次回炉,来来回回好几遍,才算炼成真品钢水来。 王石很满意,也很高兴。 要他自己去炼钢,炼制钢铁的配方他根本不知道,又没有一点经验,想要炼钢,基本是做梦。幸亏有钱大爷,否则王石的房车计划第一步就要搁浅。 钢是炼出来了,要把钢材打造成轴承、轮子、各种零件,还得钱大爷出力。 到这时,轮子又成了个问题。 纯粹的钢铁轮子,根本不能跑。稍稍承重一些,就会陷入泥土。没耐何,王石与钱大爷和一些工匠商量之后,只得把轮子打造的宽一些,然后在轮子外边包一层厚厚的木胎,这才达到要求。 然后就是做车身。 车身要坚韧,就必须用上好的木料。 不过王家村背靠贺兰山,山里面百年千年的木材都有不少,所以这个问题也能解决。不过湿的木材还不能用来打造车身,必须要将其风干。但风干的速度太慢,最后选择用火烤。 十九辆两层的大房车,从五月初,到八月中,整整花了三个月才完全做好。到这时候,村里先前种下的土豆玉米番薯,也都收获了。 虽然因为下种的时间不太对,但仍旧是大丰收。 这几天村里每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笑呵呵的合不拢嘴。就这一次,每家每户收获的玉米土豆和番薯,就够一家人吃两年,由不得人不兴奋、不高兴。 村里人高兴了,那一批经过几个月,已经完全融入了王家村的数百人,也都高兴万分。 因为明年,他们也能种子这几种神物。 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再受到饥饿的威胁,再也不会有易子相食的惨剧发生! 老村正因此,还举办了一个庆祝丰收的流水宴席,还把张家村的人和北宫熊等一干羌人高层都请了过来。 在这三个月中,村里大兴建设。 盐矿早就开工了,并且已经出了三批精盐。一部分卖给了羌人,另一部分存着,等王石的商队拉出去贩卖。数百个新加入的村民的房屋也已经建好了。为此,李老还另行派了数百人过来帮忙。 地点在河谷口外的平原上。 王家村就这么大,不能再继续建造房屋,不然就会显得很拥挤。所以在胡远山的建议下,就在村外平原上,建起了分村。数百栋屋子,平均分成四部分,中间以交叉的两条十字形大道分开。外围也没建什么围墙,因为王石和胡远山都觉得,以后村子还会壮大,现在建了,难免还会拆除,到时候麻烦。 村子里的大建设在这三个月基本完工,所以十九头恐龙也解放了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石的游历,就快开始了。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名声 对于王石要出去行商游历这件事,老村正持反对态度。 用他的话讲,这是吃饱了没事干。 “好好的为啥偏偏要出去游历?游历个啥呀,啊?”老村正口水都喷如雨下:“哪儿都缺少人手,缺少劳力,你小子偏偏还把阿大它们带走,成心与俺老头子过不去是不是?” 王石绞尽脑汁,费尽口舌,也仍然说服不了老村正。 “石头啊,不是俺老头话多。”老村正语重心长:“这年头,不说是兵荒马乱,但哪个山头没几伙山贼?你这一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咋办?” 王石苦笑,心头却暖暖的,道:“老叔,咱这不是为咱村子的长远计嘛。” “咱王家村不需要长远计。”老村正不可理喻道:“够吃够喝就行,没人饿死便罢。要啥长远?” “这...”王石无法了。 第二天,王石却得到了老村正的同意! 真出人意料! 难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不过看看面无表情的老村正身旁微笑的胡远山,王石就大致明白了。 说起来,老村正脾气虽然倔,但他就信读书人。先前是李老,现在是胡远山。他总是觉得,读书人见多识广,说的话一定没错。 王石心里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却是这个时代的现实。 这年头,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的,至少也是han门出身,没有几个是贫农家的。所以老村正有这样的认知,也不足为奇。 得到了老村正的同意,王石总算松了口气。 说实话,如果老村正不同意的话,王石还真会打消行商游历的决定。并非他没有主见,只是因为老村正。可以说王石已经把这小老头当做了自己的父亲,是绝对不会忤逆的。 再说了,老村正不也是为他好嘛。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石都在准备货物。 村里谁家要卖些什么,王石都收下,做好记录,便于回来给村人分润利润。 这家的土豆,那家的ròu干,还有麦芽糖什么的,啥玩意儿都有。 当然,玉米土豆和番薯还是占多数。 王石甚至搞了几个大木桶,装满了大黄鳝等一些水产。王石不怕这些水产半路死亡,他有灵泉,完全可以避免。到了中原,到了雒阳,这些东西肯定都还活蹦乱跳,甚至还能长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