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若是换做活字印刷呢? 活字印刷的简单程度大家都知道,无需什么老师傅,只需要一个雕刻学徒,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进行雕刻,甚至雕坏了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因为成本本身就很低。 这样的话,老雕版匠人的重要性将大大降低,而这些一辈子都在与雕版打jiāo道的匠人们,将成为活字印刷的另一个阻碍。 意识到这个问题,方儒快速的开始召集人手进行方案的改进,而改进的地方,就在于怎样能够两全其美的将这两者的矛盾解开。 其实对于这种利国利民的改革,一些必要的阵痛是可以存在的,只要未来的结果是好的,那么这一切都值得。 但是在这之前,如果能够将阵痛消除掉,完全不痛,岂不是更好? 想到这里,方儒几乎都有些感谢世家了,若不是世家,他们还未必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到时候如果事情一起爆出来,恐怕还真的会如了世家的意。 即使后来事情解决,如同预期发展,那么这项举措所带来的阵痛,也不会消解。 而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活字印刷的前景大家都能够看到,带来的效果也是肉眼可见的,所以对于这项技术的推广,大家都十分的积极,整个大晋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 那么如果遇到了困难,大家开动脑筋自然也是十分快啦! "书店的老板之所以抵制这个,就是因为怕他们现有的书籍卖不出去,从而赔本乃至拥有破产的风险,只要我们将这个风险剔除掉,那么必定会有一大批的书店老板响应,而那些不响应仍然煽风点火的,必然是世家的人无疑。" "那么,该怎样剔除风险?" "也就是说,怎样让这些老板们不赔本?" 齐老作为将要被立起的标杆之一,自然也是参加了这次的讨论的,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齐老心里面不知怎么,忽的一动。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年少时做过的那件影响了自己,更影响了全族的事情。 他问心无愧,他的家人也支持他的理想,他直到如今仍然无愧于天地,但是他愧于族人! 这曾经是他不愿回想的阵痛,即使现在有很多人以此歌颂他的品德,但是他的心里仍然为此难过。 但是当这个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这件事。 是的,他一个人无法对抗世家的规则,他挑战不了那个世家当道的世道,但是如今呢? 如今已经不再是世家的天下,他相信早晚有一天世家会如同芸芸众生一般除了曾经的荣耀泯与众人,世道已经不一样了。 而更加主要的是,曾经的他一个人,他一个家族对抗不了世家,那么如今他坐拥整个大晋做后盾,是不是就能挑战一下呢? 所以就在大家畅所欲言的时候,齐老沉吟了一下开口道,"不知,每个地方开个读书坊如何?" "读书坊?"林相感兴趣的问道。 "是的,也就是书馆,但是是不花钱的书馆,我们可以将这些书店原有的书籍收过来,然后每个地方用这些收过来的书籍开一个书馆,可以不收取费用,或者收取少量费用,让人读书,这样既能解贫民难出学子的问题,更能打破世家垄断知识的道路。" 齐老说完,大家的眼前就是一亮。 是呀!他们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这样的话,岂不是两全其美? 那些书店再也没有办法以此为理由来抵制他们,而世家,更要打落牙齿和血吞? 至于如同当初对付齐老一样对付他们? 呵呵,他们当大晋的军队是吃素的? 不对付他们,少的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世家也知道这点,不然就不会是暗搓搓的搞小动作了。 齐老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大家开始商量书馆的具体事宜,比如多少本书,可不可以租借,费用要多少等等,齐老看着这样的一群官员,再一次为自己曾经的狭隘而感到羞愧。 他不该那么自负的认为大晋不行的。 他应该早点过来的,如果早一点过来,哪怕早一点点帮助这个皇朝,那么百姓们,是不是就能够早一点更好。 不过还好,他来了。 还好,现在还不晚。 齐老微笑着倾听着同僚们的探讨,时而也加入一起查缺补漏,年纪大的人就是有优势,一些年轻人们想不到的地方齐老统统都能补上,大家也终于知道什么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了。 他们是朝有一老,如有一宝呀! 大家对齐老顿时前所未有的热情。 而此时被大家热情相待的齐老,也对小李福前所未有的热情。 他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帮助那么多的人,是因为他在朝堂里,而他为什么会在朝堂里? 当然是因为李小福呀! 所以就在李小福还在为玻璃纠结的时候,就忽然发现,齐老对他更热情啦! 体现在,齐老将还未编完的童谣,就这样提前教给了小李福。 第34章 怎样治愈一个具有严重厌学症状的小孩子呢? 在齐老这样的老先生看来, 自然要教导的就是《劝学篇》啦。 所以虽然所有的童谣还未编完, 但是已经初初作出《劝学篇》的齐老,还是就这样将东西拿出来,准备教导给小李福。 "子幼时不学,老而又何为?玉琢方成器,人学而知义……" 虽然看起来如同童谣一般, 娓娓动听朗朗上口,但是细究下去,就会发现这不过童谣一般的诗歌, 里面非但有着引人向上的道理, 更有着诸多著名的典故,仅仅这一小段,便知道齐老对小李福有多用心。 李小福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是对于别人对他全然的好意, 李小福又怎么能拒绝? 所以对于林相他们,李小福最多就是用一些东西让他们忙碌起来,主动放弃来给他上课, 而不是全然抵抗的去逃课之类, 因为他知道, 那样会让这些关心他的人伤心。 每一份心意都足够珍贵,不能因为拥有许多就肆意挥霍。 即使他就在可以肆意挥霍的幼小年纪。 所以当听到齐老的《劝学篇》,听到齐老殷切肯定的讲解的时候,即使李小福本身对学习并不上心,但还是认真的听了起来。 而听着听着, 李小福就觉得,这个诗歌有点耳熟,似乎有点像《三字经》? 只是三字经是每一句三个字,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而齐老的《劝学篇》却仍然囿于诗篇五字的框架内,不如三字经通俗而已。 从文学性上来讲,自然是《劝学篇》更棒,但是从启蒙和通俗上来讲,李小福觉得,还是《三字经》更胜一筹。 "福王,可解其意?" 李小福眨眨眼站起来,齐老的《劝学篇》通俗易懂,即使不用讲解都能懂得意思,更何况齐老已经在通读的时候就讲解了一遍呢? 所以李小福十分gān脆的解释道,"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很难有所作为的。玉经过打磨雕刻,才会成为jing美的器物;人通过学习,才能懂得礼仪,从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