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骂的昏天暗地,还是出不去这口气。 春红生怕再提起自家男人不干活,就道。 “娘真是想不开,李家不帮就不帮呗。那地没长腿,就在那里。秋天时候,咱们帮着收几亩。不是什么都顶了!” 郭氏和素娘听得都是眼睛发亮,这主意好! 李家三十亩地呢,分散在好几处,想偷偷收一些回来,简直太容易了。 但打算是好的,家里的地还是要种啊。 第二日,拼着家里鸡飞狗跳,郭氏也把儿子和儿媳都折腾到地里。 足足磨蹭了三日,种了两亩地,剩下三亩,刘铁柱是死活不动了。 一定要留给刘来福! 而刘来福正在城里厮混,自从吴家姐弟搬去城里,他更有了落脚地了,十日半月都不回来一趟。 他怎么会回来种地? 于是,刘家这三亩地,眼见是空下来了。 但清水村人少,地多。 之前几年死人太多,村子败落,人人嫌弃晦气。 就是有人买地,也不会到这里来。 所以,空个几亩地没人种,也不算多出奇。 李家老少吃了饺子,家仁就上学去了。 李老四见家里无事,也跟家义一起去走镖了。 李老三闲着无事,进城找些泥瓦的杂活儿,偶尔一日能拿个三五十文回来。 陶红英也忙了起来,带着赵玉茹和家欢接酒席。 她为人爽快,干活实在,做的菜也好吃。 只要接过一家生意,这家的亲戚朋友就都上心了。 但凡家里有事,都奔来清水村。 而春种之后,难得清闲这一个月,也是各家嫁娶的旺季。 以至于,月底一算账,陶红英居然赚了十八两的工钱。 李老太乐开了花,恨不得把儿媳供起来。 佳音趁机给自己戒了母乳,省得娘亲在外边忙碌,还要惦记回来给她喂奶。 她如今也是大孩子了,四肢着地,就屋里屋外都去得。 有时候,被扯着手,她还能直立走几步。 别看这只是几步,却表示她已经脱离爬行动物的行列。 简直是可喜可贺! 李老太在家,主要任务就是做饭,带孙女。 大锅饭好做,无非是高粱饭,小米粥,饼子,炖菜。偶尔桃红英带回荤菜,就给大伙儿加个餐。 其余时候,她就专心给孙女琢磨吃的。 红枣泡软去皮,放进小米粥里熬成一体,又香又甜。 蛋羹,一天两碗,绝对不能缺少。 细面加上鸡蛋葱花,烙成软软的小饼。 白菜肉末炒熟,放到白米粥里。 偶尔家里无人,再把孙女拿出来的鱼虾处理干净剁碎。 总之,祖孙俩配合默契。 一切都为了快快长大,为了佳音身体棒棒哒! 最开始陶红英还舍不得,八个月的孩子,断奶有些早。 结果看到闺女不粘她,吃粥吃蛋羹都香喷喷,更是长的白胖儿,脸蛋红润,她也就放心了。 转眼就是五月了,各家田地里,都有细嫩的小苗长出来。 山林间也彻底穿上了绿色的衣袍。 村里妇人孩子,闲着无事就要上山。挖些也野菜回来,洗干净蘸酱吃。 再讲究一些,加些糖醋盐凉拌。 这些都是桌子上,下饭的好东西。 好似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 天地间一片生机勃勃,只等秋日丰收了,但老人们心里却有些不踏实。 包括村长在内,每日都要去田里转转。 因为,从过了年到如今,一丁点的雨都没下。 如今田里的墒情,全靠融化的冬雪。 但天气越来越热,再不下雨,田里就要干旱了。 不只如此,村外的大河也渐渐浅薄起来。 有心宽的村民,笑嘻嘻劝着大伙儿。 “大河是从南边流过来的,南边都种稻子。需要的水多,说不定把水都分去了。” 这说法,安抚了不少人。但老人们还是觉得不妙,却不好多说。 李老太背了孙女,也会每日到河边溜达一圈儿。 佳音做个样子,从小院拿了两次鸭蛋,让奶奶明晃晃的用衣襟兜回去。 毕竟家里没人捡鸭蛋,却隔三差五的吃咸鸭蛋。怎么想来都有些诡异… 佳音也皱着小眉头,有些犯愁。 自家地里的庄稼苗,她看过了,同村里一般,不算好也不算坏。 但对比空间那五亩地,就有些不够看了。 今年,也许真的不是好年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人觉得不对劲了。 因为热的太吓人了! 往年这个时候,还要穿外衫,但今年淘气小子们已经光着脊背了。 节气好似足足提前了一个多月,而雨还是一滴都没落下… 这一晚,李老太躺在孙女身边,一边摇蒲扇一边叹气。 “福妞儿啊,你说今年是不是不好啊?” “啊。” 佳音热的扯着小肚兜儿,也是烦躁。 长的太胖,这时候可看出缺点了。 她的腿弯股沟,都是汗珠子。已经长了湿疹,痒的不舒服。 李老太难得没看出孙女难受,继续犯愁。 “这可怎么办呢,家里这么多地呢。若是旱灾,收不到粮食可就坏事了。” “啊,啊!”佳音想说家里赶紧屯粮。 但她不会说话啊,只能从空间里拿出一把高粱。 这还是当初偷的种子,剩了这么一点儿。 老太太生怕扎了孙女,赶紧起身收拾。 末了握着这把高粱想了想,她又摸出了钱匣子。 家里人多,吃饭多,赚钱也不少。 留出二十两备着急用,其余能动用的,还有五十两出头。 这时候开始屯粮,起码要买够家里人吃一年的粮食,做好秋日时候颗粒无收的准备。 坚持到明年春天,野菜出来,才能松口气。 李家老少十几口,加隔壁六个老爷子。就是一日两餐,七分饱,也要两千多斤粮食… 这五十两买最便宜的高粱,也是勉强。 佳音舍不得奶奶犯愁,赶紧往她怀里挤,想要奶奶别担心,还有她这个坚强后盾呢。 果然,老太太抱了孙女在怀里,勉强安心一些。 有孙女这个宝贝疙瘩在,关键时候总不能让家里饿死人吧? 但该做的打算还是要做,不能都指望孩子。 第二日一早,吃了饭,李老太就喊了老二和老三,还有陶红英和赵玉茹。 “我瞧着这天气不好,今年怕是要大旱。村里人家都有去年留下的口粮,就咱们家没有。我想着,还是要进城多买点儿粮食回来备着。” 李老二和李老三都是点头。 “我们瞧着也不太好,万一真是有旱灾,起码家里不能饿着。” 李老太拿了银子出来。 “这是咱们家大半银子。都买了粮食吧,给福妞儿买二十斤白米。其余什么便宜,什么顶饿买什么。” 李老二拿了银子,就和李老三出去套车。 陶红英和赵玉茹也心慌,赶紧说道。 “娘,我们去山上挖野菜,晒晒放起来。到时候放进粥里,也能顶饿。” “行,去吧,别进林子太深。” 婆媳几个正说话,院里李老二和李老三已经惊喜嚷起来,“娘,老四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