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兴义向来都是行动派,攒够了钱就直接买了两头小牛,把弟弟妹妹也送进了镇上的学堂念书。他甚至想,以后赚钱了,他和有珩也得继续念书。 秋天很快就到来,入秋的第一场海cháo也悄无声息到来,舟泽岛上的海民们长期住在此处,临近涨cháo时就有所发觉。大cháo汛来势汹汹,海làng翻滚,一波扑打一波,涌上了海岸滩涂,岛上岸边舟泽村的海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高处观海cháo。 他们的屋子建筑在岛上高处,舟泽岛没有宽阔的平原,不适合大面积耕种。大大小小的土坡起起伏伏,尽是带着咸湿海气的砂石。各家房屋镶嵌在岛上,周围是碧青矮小的草丛、树种。 傅有珩也站在崖上远眺,海水汹涌着蔓延上岸,迅速就攻占了平日里土huáng的海滩,淹没了礁石,波làng翻滚,奔涌激dàng,甚至拍打在了崖边的巨石上。 观cháo时,渔民们既有对大海的敬畏,也有对cháo落后丰收的期待。大cháo汛来得快,退得也快。下午三点多,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拿上工具,耙子、钩夹、铁铲、牡蛎刀、抄网、网兜、水桶等等都有,有些家里人多,工具不够的,连砌墙用的砌砖刀也带上。 “冲啊!” “看谁捡得多啊!” “臭小子,看着脚滑。” 一群男孩子一溜烟就冲到前面,从石头上滑走下去,奔到海滩上。 他们年纪太小,跟俞兴勇差不多,平时长辈们不怎么带他们出海,海上捕捞的机会少,自然格外珍惜cháo汛时的赶海。 正好放假的俞兴勇和俞沁也跟在后面,兴致勃勃准备大丰收。傅有珩和俞兴义对视一眼,他们还是结伴同行,互相掩护。宽广无边的海滩上露出了螃蟹、蛤蜊的痕迹,有经验的渔民一看就知道,这次的收获绝对不小! 秋天时,海蟹都肉肥膏满,这时候开始,是吃蟹的好时节。秋天田野在丰收,海滩也在丰收。大家伙各展其能,铲子一挖,大青蟹就露出了蟹钳,蛤蜊、扇贝、海虾遍地都是,甚至不用工具,只需低头伸手捡,就能收获成百上千的海货。 最兴奋的莫过于小孩子了。 “哇!是huáng金蟹!” “让我瞧瞧……” “这是什么小丑鱼,我都没见过呢。” “我的水桶快装不下了啊。” 一桶桶装得满满的海鲜被拎回家里,因为水桶不够,而海鲜太多,大家只能拎回家里,在大水缸水池里存放着。 傅有珩一边捡海滩上的海蟹,一边在海洋之心上操作,旁边的俞兴义就是实实在在地捡海滩上的虾蟹。 “哈哈,太多了,不能làng费。”俞兴义怪不好意思的,而且这些蟹是真的肥! 一直低头弯腰捡海鲜,或者撬牡蛎,是会累的。大家兴冲冲地忙活了半个多小时,又站着扭动脖颈,放松身体,和同伴聊聊天,再继续捡。快到五点时,不知镇上的居民哪儿得来了消息,有不少人也特地跑到这海边,开始加入赶海大队。 他们没有船只,也不会撑船到海上捕捞,吃海鲜只能跟渔民们买,或者像是现在等到cháo汛了,退cháo后到海边直接捡。 一时间,整个海滩都是人头攒动。看到有镇上的居民来,舟泽村的人们也继续鼓起劲捡,他们自家吃不完这么多,始终都是要运到城镇里头卖掉的。 傅有珩悄声跟俞兴义说:“竞争真是大啊。”赶海的人多,竞争大,明日摆摊的人也一定多,大家伙都挤在一处售卖,估计得压价卖了。 沿海的居民吃海鲜不稀奇,倒是内陆的大城市,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也没吃过海鲜。可惜现在的jiāo通运输并不发达,叠加上运输费的海鲜瞬间就贵了,内陆的人大多数也买不起。 入秋后天色黑得早,镇上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多的鱼虾蟹他们也带不走,只能惋惜地回家去了。而这会儿,舟泽村的渔民们也陆陆续续回家煮饭,忽然看见两辆小轿车和好几辆大货车进了他们的村门。 这年头,小轿车代表的就是有钱人、大老板,而后面还跟着大货车,他们心里一喜,猜到了来人是做什么的。 舟泽村没有柏油路,都是砂石铺就的路,崎岖不平的,车子一开过去,石头还会蹦跳起来。 轿车上的人走了下来,随意看了几眼村里,见到村里的几个大男人,直说了自己的目的:“收购海蟹,你们有多少,我们收多少。“ 第5章 、首次供货 “海蟹不论品种收购价三毛钱一斤。” “五十斤以上的,三毛五一斤。” 后面回来的村民也听见了他的话,都心动了:等到明日去镇上,谁能保证海蟹还活蹦乱爬,再说,这么多人一起摆摊,还能卖个好价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