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在诳你?当初你家全盛之时,单是津天卫和四九城这两处,就养了几百名武师,门下徒弟更是不计其数。所谓穷文富武,你也是习武之人,应该知道奉养一位武师要花多少心血和金钱。自个儿算算去,你家到底阔不阔。" 英老点着桌子说了一通,却没有提及武宗的详情。他是看得慕容灰对家族的过往不甚了了,想来长辈不告诉他自有缘故,自己也不便多提。 顿了一顿,他转头看向雁游,语气骤然变得十分温和:"小雁哪,快跟我讲讲,你和雁师傅是怎么遇上的。" 雁游不得不把那番偶遇孤寡老人、意外得到授艺的托辞说了一遍。 因英老再三追问,又将"孤寡老人"的境况好生渲染了一番,听得老人家不断唉声叹气:"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哪!当年解放前夕,流言不断,再加上物价飞涨,时局动dàng,琉璃厂许多老师傅都关张停业,回乡种田去了。等解放后稳定下来,有心人想要找回他们,却已有大半联系不上,这几十年来,也甚少有他们的传人出现。多半是他们心灰意冷,觉得学古玩还不如学门普通手艺,gān脆就绝了传承,许多绝活儿就此湮灭。到头来,反倒是我这样的半瓶水混出了名堂。惭愧的是,我却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或是发扬光大。唉,真是大不幸,大不幸哪!" 自重逢之后,雁游心里一直觉得有点怪怪的:对他而言,英生一直是个毛头小孩,突然间变成了老人,还是深孚名望的业界权威,不免有些不适应。 直到对方说出这段话,他才真正接受了英生现在的身份。并非是他瞧不起英生的水准,而是从这番话里,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英生经历的漫长岁月,那是唯有经受了风霜与磨难方能生出的感悟。 "英老。"他第一次真心实意地喊出这个尊称:"您已经做得够多了,别再自责。" 英老苦涩一笑:"还不够啊,怎么够呢?哪怕再给我一百年,也不够。" 雁游默然。来到这个时代,他虽然身处底层,获得的信息有限,但从潘家园的所见所闻、和考古系生源稀少之事,仍可管中窥豹,知道英老所言非虚,目前国内古玩行仍旧举步维艰。而英老的感叹,也正是他当年没有宣之于口,却一直付诸于行动的。 我们的国家太过广袤,历史太过悠久,人民太过坚qiáng。一次次的战火,毁灭一个个朝代,为了生存,大家咬紧牙关向前走,无暇他顾。可是,人不能忘本,总该有人做点什么,总该有人善待那些承载了历史见证了历史的古物。而非单纯将它们视为商品,甚至受利益驱使,放任甚至协助外族掠夺这些无声的历史承载者。 这个话题太过沉重,房间瞬间静默如夜,就连对古玩只是一知半解的慕容灰也难得安静下来,悄然咀嚼着这份沉默。 直到服务员把菜肴一一端上,三人才像找到话题似的,随着有一句没一句的话,重新热闹起来。 今天英老高兴,难得喝了两盅。他早已没有年轻时的酒量,才喝了一点,拿筷子的手就开始打飘,只得遗憾地放下,同两名小辈继续絮叨。 不知怎么就说到自己的家事,不胜唏嘘道:"我爷爷是个没后的人,却做梦也想有个后辈,所以收养了我爹。我却因看多了当年的生离死别,反而觉得没有家室或许是件好事,才一直没有成家。到了现在,我却也开始为子嗣发愁,不为别的,只为我家祖辈传下来的那几件老疙瘩。虽然值不了什么,到底是最心爱的物件。若像其他老头儿一样,有个嫡亲孩子,不管心性如何,留给孩子也就完了事儿了。偏偏我没有,唯一一个远房孙子又不太像话,还是得愁着它们的归处。" 英老只是酒意上头,随口感叹。雁游却是心中微凛,马上想到了王哥刻意大费周折,接近英老之事。 之前他曾推测,是不是王哥这盗墓贼手里得到了什么好东西,或有搞不定的疑问,要求老人家帮忙。但,若王哥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英老手里的东西呢? 本来雁游还在犹豫是否要揭穿许世年。之前他没听全许世年与王哥的对话,还不知对方竟倒卖古玩给外国人,犯了自己的大忌。他虽不齿此人为人,但念在对方是英老的亲戚,品行虽是欠佳,对英老倒是真正关心,故而犹豫。 现在知道了英老的来历,意识到王哥很有可能是为英老收藏的珍品而来,他就绝不能再隐瞒姑息。 只是,英老心脏不好,该怎么开口,才不至于让老人家气得犯病呢? 略一思索,雁游便有了主意:"英老,我从师傅那儿听到件故事,印象颇深。不知你有没有兴趣?" 第31章 引蛇出dong 雁游这么一说,英老果然来了兴趣:"哦?是什么事,快说来听听。" "从前有位专门修复古画的师傅,手艺非常高明,尤其擅长鸟类图画的修复。有人说,经他修复的古画,那鸟的眼珠子就跟真的似的,比原本还要漂亮。但那位师傅却不肯把这手艺传给别人,甚至连儿子也不传。因为他觉得,纵然一肚子学问,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个匠人,便让儿子念书走仕途,将来才有出息。但他又舍不得手艺真断了传承,便悄悄地写了本心得,藏在妥当处。" 听到这里,不只英老入神,原本在抛着花生米喂书生的慕容灰不觉也停住了手里的动作,兴致勃勃地猜测道:"后来呢?是不是他的儿子拿到了那本书,学到了手艺?" 雁游微微一笑,并不回答,只继续说道:"与父亲的期许不同,儿子的心思并不在念书上,比较贪玩。某日结识了一名别有用心的损友,天长日久听对方嘀咕,说他父亲连家传手艺都不透露,一定是讨厌他。一开始儿子还反驳,听得多了,不免信以为真,对父亲多有埋怨。见火候已到,那人又献计说,不如把绝活儿偷了出来,也好气一气他父亲。儿子觉得很有道理,到父亲的房里翻了几天,果真把那本心得找到了手,兴冲冲地jiāo给损友,准备看他父亲的好戏。殊不知,那损友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书,得手之后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过了不久,人们都说某地新出了一位修复高手,水平与这位老师傅不相上下。儿子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这儿子真是太糊涂了,这么容易就上当!"慕容灰鄙视道:"都是一家人,父亲怎么对他,他最清楚不过。居然听了外人几句谗言就怨恨父亲,这个儿子实在太笨也太不懂事了。" 闻言,雁游有点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这人的想法竟同自己不谋而合。不过,他讲这故事的目的并非批判儿子的所作所为,而是想试探英老的态度,遂问道:"虽说人们往往容易误解亲近之人的好意,但我同慕容灰的看法一样。英老,不知您怎么看?您觉得那位师傅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沉思片刻,英老突然说道:"小雁,你说的恐怕不是故事,而是真有其人吧。" "……啊?"雁游一愣:为了掩饰,他已经给主人公编造了别的身份,重重掩饰。都到了这份上,英老还能看出来,莫非真是人老成jing么?